桓溫倒是很讚賞他這種見解,脫口問道:“我奉了天子的命令,統率十萬精兵仗義討伐逆賊,為老百姓除害,但是關中豪傑為什麼就沒有到我這裏來效命的呢?”
王猛淡淡一笑直言不諱地回答:“您不遠千裏,長途跋涉,深入敵人腹地,但是長安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渡過灞水把它拿下,大家都不知道您的心思,所以沒有來願意見您啊!”桓溫的心思是什麼呢?他盤算的是:自己收複關中,隻能得個虛名,而奪取的地盤也隻能落於朝廷。
與其消耗實力,失去和朝廷較量的優勢,為他人做嫁衣裳,還不如保存實力而不去與敵人幹戈相接呢。王猛語含雙關的話觸及了他的心病。他默然,無言以對,同時越發意識到麵前這位捫虱寒士的不同凡響。過了好久,桓溫才抬起頭來慢慢說道:“江東沒有一個人可以比得上你的才幹啊!”
桓溫從遠處而來,軍餉緊缺,原打算就地籌集軍備以做長久之計,不料秦軍割盡麥苗,徹底斷絕了糧草來源。十萬大軍沒有糧食吃,自然無法停留,桓溫隻好撤軍回到江南,他很賞識王猛的才幹,賜給他華麗的馬車,封他為高官督護,邀請他一起回到東晉故裏。王猛是漢人,自然希望能在自己民族的政權裏做事,盡管他知道桓溫隻是一世奸雄,並不是他期望的想要輔佐的人,但還是心動了。王猛回到華山向自己的老師請教,詢問老師的意見。老師說:“君與桓溫豈並世哉!在此自可富貴,何為遠乎!”也就是說,桓溫必然會要篡晉的,你能和這樣的人共事嗎?能為他盡忠嗎?你留在這裏就可以享有富貴了,何必到那麼遠的地方呢?王猛於是聽從了老師的話,拒絕了桓溫,繼續在山中隱居。
皇帝的“老師”看起來風光,這位學生的背景卻十分顯赫。永和十一年(355年),苻健死了,他的兒子苻生繼位。苻生生性殘忍,繼位以後更是殘暴無道,峻刑極嚴,恣意屠殺大臣,上台沒有兩年,就已經把前秦拖到了崩潰的邊緣,苻健的弟弟苻雄的兒子苻堅則雄才大略,而且朋黨很多,一時聚集了的很多支持者,薛瓚、權翼見朝政混亂,危機四伏,國中一時無主,便在5月建議苻堅起來推翻苻生的腐朽統治。二人說:“現在的君主昏庸暴虐,天下分崩離析一時大亂,但是國家不能一天沒有國君啊,實行仁道得人心的人才能到天下。這可是上天的旨意啊。能當君主的責任重大,怎麼能讓其他人奪取呢?我們都希望您能像湯、武王一樣奪取天下,以撫順民心啊!”苻堅聽了這話很高興,也堅定了信念,讓薛瓚、權翼二人為他出謀劃策,苻堅胸懷大誌,做事也很有一套。又密詔尚書呂婆樓商議大事,呂婆樓慧眼識英雄,於是趁勢向苻堅推薦王猛。苻堅對王猛一見如故,甚至都有相逢恨晚的感覺,兩個人談起曆史上興亡的大事,見解竟然完全吻合。據《晉書·王猛載記》記載,二人說起興亡的事情件件都很契合。苻堅很高興,認為就像是劉備找到了孔明一樣。可見苻堅有多麼器重王猛啊。苻堅即位以後,自稱大秦天王。任命王猛為中書侍郎,成了他最親信的大臣。一年裏王猛竟然被連續提升了五次,真可謂平步青雲,權力大得誰也不能比得上他。
當時有個左仆射叫李威的人知道王猛很有才能,所以常常勸告苻堅要對王猛予以重任,苻堅便對王猛說:“你看李公多麼了解你啊,就像鮑叔牙和管仲一樣。”王猛聽了苻堅的話很是感動,於是,從此以後對待李威就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