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諸葛亮(2)(1 / 3)

這時周瑜率領大隊水軍乘勢從南岸發起進攻,曹軍船隻全部被燒,士兵傷亡慘重。曹操率領軍隊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敗歸江陵。赤壁大戰最終以曹操失敗而告終。經過這場惡戰,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白帝托孤君主誠信

赤壁之戰後,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又占領了荊州,不久又進兵益州,奪取漢中,建立了橫跨荊益兩州的政權。但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的一員猛將,他的結拜兄弟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的士兵所俘,不幸戰死,荊州被孫權奪取,劉備大怒,於稱帝後決定伐吳為死去的關羽報仇。位居丞相之職的諸葛亮勸道:“能否暫時先維持吳、蜀聯盟,安定蜀國內部、積蓄力量,待羽翼更豐滿些再說。現在曹魏的勢力一天比一天強盛,是我們當前主要的敵人,我們現在貿然出兵,難道要讓他坐山觀虎鬥嗎?”大將趙雲也附和諸葛亮說:“現在攻打荊州一事顯得有些倉促,現曹丕稱帝,廢漢立魏,是叛臣賊子所做的事情,我們應當先討伐曹魏,廣結民心,方能壯大力量,那時再滅孫權也不遲啊。否則,豈不讓曹丕坐收漁翁之利啊!”但劉備一心要為關羽報仇,對諸葛亮和趙雲的話一點也聽不進去,隻是反問道:“那報仇的事要等到什麼時候啊?”趙雲卻不顧劉備聽不聽得進,仍繼續勸說道:“我總覺得國賊是曹操父子,而不是孫權。若能先滅曹魏,東吳則自然臣服,故應順應天下人心,若與孫吳開戰,那麼局勢就不好開解了。”盡管諸葛亮和趙雲百般勸解,劉備執意不聽,堅持要和孫權開戰,並且當時朝中大臣中也有不少人和劉備一樣,主張與孫權交戰。劉備見不少人支持,更覺得非出戰不可了。劉備留諸葛亮守成都,自己率領大軍,並通知鎮守閬中(今四川閬中縣)的張飛,一起伐吳。張飛接到指示,一想到馬上就可以給關羽複仇了,十分激動,立即準備出發,在準備的過程中,隻要看到部下動作稍微慢一點的,便重重責罰,施以鞭打,使得將士們很有怨言。張飛也不顧這些挨打的士兵的想法,自己出了氣,喝足了酒,就回到府中倒頭就睡。張飛手下有兩個將軍,一個叫張達,一個叫範疆,因為一點小事,受到張飛的鞭打,所以懷恨在心,見張飛醉得不省人事,便悄悄溜進廳堂,將張飛殺了,然後割下他的頭顱,順流東下,投奔孫權去了。

張飛營中的都督發現主帥被人暗殺,急忙上表劉備,劉備聞訊,簡直呆了,劉備手下將士也被這一係列的事情激怒了,呼喊著要替關、張二將軍複仇。

但是劉備的行軍似乎並不順利,由於劉備報仇心切,一路殺來銳不可當,孫權派出陸遜為都督,陸遜見到劉備來勢凶猛,知道劉備犯了兵家的大忌,於是決定避其鋒芒,堅守不戰,待蜀軍疲憊,乘虛而入,結果夷陵一役殺得劉備損兵折將,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又氣又急,憤怒和後悔,再加上旅途勞頓,很短的時間就覺得支持不住,恍恍惚惚栽倒在地,從此一病不起,而且日見沉重。

劉備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急命趙雲派人去成都把諸葛亮請來,以便安排後事。接著就上演了曆史上一幕非常經典的場麵“白帝托孤”。這場托孤,表現了君臣兩人的深厚情誼,也襯托出諸葛亮的高風亮節。

蜀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囑咐臨終事宜。諸葛亮聞聽此消息大驚,連忙晝夜兼程,趕到白帝城,在永安宮見到劉備。君臣相會,尚未開言,便已淚流滿麵,劉備掙紮病體,握著諸葛亮的手說:“我後悔沒有聽丞相與趙將軍的話,以致今天大敗,如今又將不久於人世,恐怕再難以振作,大漢江山,就全靠您的支撐了。”說到這裏,接著又說:“先生的才能遠勝於曹丕十倍,必能安國振邦,終定天下。若我的兒子劉禪有資質,您就全力輔佐他;如若不才,您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聽到這裏,再也忍不住了,流著淚說:“臣當效忠主上,竭盡畢生精力,輔佐幼主,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