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航天競爭的序幕早已拉開,但回顧曆史發現,原來納粹德國竟然是現代航天的奠基人,美國、前蘇聯以及歐洲的現代航天技術都是在納粹德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美國更是重用布勞恩等人才實現了登月計劃,由此,圓了希特勒曾經的夢想:用新技術、超級武器控製世界。希特勒可望不可即的理想被美國人所實現,但美國人也並非是月球真正的主人,在新一輪的登月競爭中,中國、巴西、印度、日本、歐洲、俄羅斯等都有各自雄心勃勃的計劃,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在歐洲,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是歐洲的科學中心,但在現代火箭方麵,德國則是真正的發源地,德國的V係列火箭眾所周知是現代導彈和航天運載工具的鼻祖。戰後,德國火箭工程師和科研人員被分別納入蘇聯和美國的現代導彈和航天工程中,德國為這兩個超級大國培養了大量航天人才,這些人才中也包括流向世界各國的一流科研人才和一些國家的航天奠基人,印度、中國和日本的航天奠基人幾乎都是德國人直接或間接的學生,可以說德國人奠定了整個世界的火箭工業。
由於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因此德國重整軍備的計劃大受《凡爾賽和約》的限製,這個條約明確規定德國不得擁有坦克、作戰飛機和潛艇等重要作戰武器,一戰後德國原有的14000架飛機不是被收繳就是被拆解,盡管德國在國內民族主義的推動下,英法對德國的限製作了一些妥協,德國開始開始突破這個條約的限製,《巴黎航空協定》是凡爾賽條約的補充,主要對德國的航空進行限製,僅僅允許德國生產少量民用飛機,以致德國在戰後航空發展異常緩慢,戰後兩年竟然沒有生產一架飛機。但從1922年開始,德國的滑翔機開始複興,由此開始帶動德國的航空工業,另外,德國的一些飛機製造商們在戰後也采取了規避凡爾賽條約和巴黎航空協定的措施,把生產飛機的工廠轉移到國外繼續研製飛機,這樣實際上德國的整體航空業還是保留了相當的基礎,並沒有完全停滯。
到了希特勒上台後,德國已經無視凡爾賽和約的限製,開始大規模擴建軍隊。1935年2月26日,希特勒與戈林簽署命令,正式組建空軍。命令規定空軍與陸軍和海軍一樣作為國防軍獨立的一個軍種存在。3月14日,希特勒為德國第一支戰鬥機聯隊進行了命名,即“裏奇德霍芬聯隊”(Jagdegeschwader Richthofen):“我宣布這個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裏奇德霍芬聯隊,將會在精神上與物質上共同承擔起它神聖的責任!”
盡管如此,德國人還是不滿足於傳統的軍事武器,德國將軍們敏銳地注意到火箭這種尚處在搖籃中的武器的戰爭價值,另外,凡爾賽和約也沒有對德國的火箭研究進行限製,顯然,法國佬和英國佬還沒意識到火箭的軍事價值,畢竟那時的火箭這種東西與其說具有某種軍事價值還不如更像是一種玩具。
1945年8月,多恩伯格和馮·布勞恩等研製人員和基地軍隊上層軍官向美國方麵投降。他們來到美國後繼續研製火箭,並主持了美國後來的登月行動。
二戰結束後一段時間,整個歐洲滿目瘡痍,歐洲各國疲憊不堪地等待著美國的援助,東歐等國家被納入到強大的蘇聯體係中,西歐也被迫接受美國的領導,歐洲大陸一分為二,二戰的戰火剛剛熄滅,冷戰的陰雲又飄到頭頂。百廢待興的歐洲在一段時間裏幾乎無暇顧及火箭事業,蘇聯和美國瓜分了德國的導彈人才和設備,他們成了新的世界中心,整個世界的導彈中心也轉移到蘇聯和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