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高興極了,這把小錘子多有用啊。有了它,牛頓感覺自己像個大人了,而他也真像是一個小大人。他會經常拿起小錘子,把外祖母家的東西修一修。當他發現椅子“吱吱嘎嘎”響的時候,便會一聲不響地把它釘牢;當他發現窗框鬆動了,也會叮叮當當地敲上一陣。外祖母發現這些東西被修好的時候,總會欣慰地一笑,這讓牛頓對製作更感興趣,也讓牛頓變得越來越懂事了。
有一天,牛頓又把自己的小工具箱搬了出來,把裏麵的東西全掏了出來。此外,他還弄來一大堆木板、木條、釘子、鐵絲等,橫七豎八地擺了一地。他充滿了幻想和創造力,十分投入地做著各種現實中的和想象中的東西。
此時,外祖母走了進來,手裏端著一盤點心和一杯水。她見牛頓沒發現她,便輕輕地叫道:“孩子,歇會兒再玩,吃點兒點心吧。”
牛頓還是那麼專注,似乎並沒聽到外祖母的話。外祖母饒有興致地想看看他到底在做什麼。可一地的東西,讓外祖母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老眼昏花的外祖母隻好眯起她那雙慈祥的眼睛,彎下腰,繼續輕輕呼喚他。
終於,牛頓驚醒過來,看見外祖母那親切的笑容,他指著手裏的東西情不自禁地對外祖母大喊:“外婆,你看我做的是什麼?”
平時遇到這種情況,外祖母總會鼓勵牛頓,她會認真對待他的作品,從不把這些看作是小孩子的把戲,是不值得一看的破爛。外祖母心裏十分清楚,牛頓失去了父愛和母愛,心裏十分渴望被關懷和嗬護。她要彌補他在這方麵的缺陷,讓他不會缺少愛。所以外祖母從不輕易批評他,更多的是表示欣賞,讓他更有信心,更自由自在地去想象,去鍛煉自己的能力。這樣牛頓便在童年時有了比別人更大的發揮空間,他的思維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外祖母說:“真不錯啊!牛頓,告訴外婆它是什麼吧!”
牛頓受到了鼓舞,便自信地給外祖母一樣一樣地講起來。外祖母邊聽邊笑,她著實為牛頓的聰明頭腦感到高興。牛頓說著說著,突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他靈巧地跨過那些亂放的東西,跑到外祖母身邊,他拉著外祖母的胳膊,說:“外婆,外婆,給我買個鋸吧!”
外祖母知道牛頓是個懂事的孩子,他不會輕易撒嬌要東西的,但她還是想知道牛頓的目的。於是外祖母問他:“你要鋸幹什麼呢?”
牛頓說:“你看,外祖母。我的工具就快全了,做活一定要用上鋸的,不然很多木板都用不上。我想給您做一個雜物箱和一個小板凳;還想修您那輛壞掉了的手推車,沒有鋸總是做不好,合適的木板找不到,必須要用鋸來鋸斷它們。”
外祖母覺得牛頓像個大孩子一樣,老是替她著想。她這個小外孫和別的孩子不一樣,將來也會比別的孩子有出息。
“好的,好的,外祖母會給你買的。”
牛頓興奮得晚上都睡不著了,他躺在床上,幻想著把鋸拿到手裏的感覺,那是一個孩子心裏的大事啊,得到那把鋸,便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了。牛頓把每個細節都想得清清楚楚:把那塊太長的木板鋸短,再用刨子把它刨平,其他幾塊光滑的小木板可以釘到四麵,最後再用半塊木板釘在上麵,剩下的一半空處讓外祖母做一塊布簾蒙上。對了,小箱子要刷上漂亮的藍色和白色,布簾也要用這種顏色的。
多漂亮!還有那個小板凳,想著這些開心的計劃,牛頓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的嘴角還掛著滿意的笑容。
外祖母第二天從集市回來的時候,真的給牛頓帶回了一把小鋸,牛頓的夢境成真了,而且這盼望並沒有耽擱太久。牛頓真的有點欣喜若狂了,他要讓鄰居大叔看看它,還要去跟大叔學習使用方法。
牛頓一溜煙跑過河上的一座小橋,跑到大樹下麵大叔的家。大叔見到牛頓,問他:“牛頓,什麼事這麼高興啊?”
“大叔,我終於有自己的鋸了。”牛頓答道,“看,多漂亮的鋸啊!”
那把普通的小鋸因為是牛頓夢寐以求的第一把鋸,在他的眼中,也許閃耀著魔杖一樣的光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