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公真的是惦記麥芽做的菜好吃,跟她講話也有趣,她不像其他女娃子,除了縫縫補補,就是洗洗涮涮,連個主意都拿不定,可麥芽不同,他觀察的這些日子,發現這女娃子主意大的很,卻從不咄咄逼人,總是先問過別人的意見,才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
這天中午,田氏去河邊洗豬大腸,院裏隻有麥芽跟李氏在掛刮洗豬耳朵。
李太公眯著眼睛,像是忽然想起一些事,就跟李氏說道:“前幾天還有人問我,元青親事定下沒有,說起來咱家跟他家還有些淵源,他家住毛家壩子,就是元青大伯的嶽母家,那地方臨著大河道,你以前聽過吧?”
李氏正在埋頭幹活,一時沒聽白他為啥這樣問,便心不在焉的接了話,“毛家壩子我當然知道,剛才來進鹵肉的人裏,就有毛家壩子的,他問我家元青幹啥?”
李太公點點頭,心想你終於問到點子上了,“李和他舅舅家不是有個閨女,也跟麥芽差不多,早些年,他家女娃子見過元青,對他上心的很,他上回見到我,就問元青親事,你說說,我該怎麼回他?”
李氏終於聽出李太公話音不對了,抬眼瞧他道:“爹啊,你管他家事幹嘛?我家元青跟麥芽都要定親了哩,他跟著瞎參合個啥!”
李太公卻隻是笑,並不接她的話,反正把目光轉向麥芽,“田家丫頭,你說這事咋辦呀?”
麥芽一直聽著他們講話,不想聽也不行啊,李太公聲音那麼大,分明是故意說給她聽的嘛。
她知道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若是她表現的過於大度,就會叫人覺得她不在乎李元青,也因為不在乎,所以才不去在意。若是她一口拒絕掉,或是生氣,或是吵鬧,又會顯得小家子氣,處事不夠從容,不夠大方。不得不說,薑還是老的辣。李太公這心眼,比那薑太公也不差了。
李太公靜靜的等著她的回答。
麥芽抬起頭來,笑顏如花的回道:“太公,這話你應該去跟元青說,跟我說幹啥哩?至於要咋辦,那也是他說了算,我不發表意見!”
她幾句話,就將問題推給李元青,是啊,就算李太公說的真有其事,那也是李元青的問題,他要是願意跟別人結親,她指定二話沒有,一不鬧,二不哭的把他放了。話了這麼些年,淺顯的道理她還是懂的,強扭的瓜不甜,強結的婚更不會幸福。
李太公哈哈大笑,李氏沒聽明白他倆之間說啥,不過,卻也瞧出些許的不同。
田氏在河邊洗完了豬下水,便交給麥芽去收拾,如今家裏十幾個大老爺們吃,這做飯也是按大批量去做,也不求有多少好吃,隻要能給他們填飽肚子就行,麥芽隻在能力範圍之內,把菜做的可口些。
李太公又坐了會,就去隔壁查看工程進度。中途,冬生回來拎了茶水過去,都是泡的粗茶,拿了個大瓦壺裝著,麥芽覺得大家都用一個茶杯不幹淨,便多拿了幾個碗過去。
田氏最近又新添了不少的碗蝶,足夠用了。
麥芽早上在屋外的圍牆邊上,發現冬瓜秧上結了個大冬瓜,大概有三四十斤重,她正愁著沒菜炒,這下可解決燃眉之急了,這冬瓜,加肉紅燒,或是燒湯,都鮮的很,特別是自己家種的,都是天然的生物肥料,結出來的冬瓜,都帶著甜味。
田氏還咕噥著今年可惜了,沒種西瓜,要是在菜園地裏種了一壟兩壟的,現在不正好有西瓜吃?
今兒小二的送豬下水裏,還有新鮮的豬後座肉,給錢也不要,說了陳掌櫃給的,叫他們盡管吃。
麥芽也不客氣,中午就拿後座肉燒冬瓜,另外,再蒸上兩鍋饃饃,燒一鍋湯,再有一個辣豬腸,這一個中午的菜就齊了。
現在幹活,一般都管兩頓飯,如今天短了,就中午一頓,傍晚一頓,他們有些飯量大了,要是家裏做飯遲,還能再吃上一頓。
家裏有大柴,麥芽也不用田氏她們幫忙,隻管把火點上,人站在鍋台上炒菜就成。
她先是把饃饃做好,擱進鍋裏蒸,再把下一鍋的饃饃也做好,放在一邊,然後趕緊洗了手,汆湯豬大腸,再切成小塊,做平辣豬腸。
這回要做的豬大腸,會很竦,所以得先爆炒紅辣椒,今年,她家也曬了不少的紅辣,都用紅繩串著,掛在廚房門口。雖然不是那種越南特級辣椒,但爆炒出來的辣味,卻也足的很。
大鍋燒幹之後,鍋裏下菜油,將菜油燒滾之後,再倒進切碎的幹紅椒,因為先要炒辣椒,所以她改了小火炒。
冬紅椒炒出香味,跟辣味來,就得趕緊把它們撈出,空幹油,鍋裏隻留辣椒油,這時再把清理幹淨的豬大腸倒進去爆炒,辣味就能毫無保留的融入豬大腸裏,等炒到一定功夫,再添些調料,最後加水,小火燜燒即可。
她炒好腸豬大腸之後,大鍋裏的饃饃熱氣已經頂上來。一般來說,在饃饃沒蒸熟之後,都不能開鍋看,主婦就憑著熱氣上升的程度,估摸著時間,算出饃饃大致有沒有蒸熟,不過,要是有表就更好了。
一鍋饃饃蒸好,夾到竹扁裏裝著,麥芽又得趕緊下另一鍋饃饃。
然後添上大柴燒火,再乘著這會功夫,把豬肉跟冬瓜切了,等饃饃蒸好,再用這口鍋燒豬肉。
竹扁裏的饃饃,上麵蓋了層紗布,防止饃饃變冷。
麥芽就喜歡把時間抓的緊緊的,一刻都不敢浪費,忙完這邊,忙那邊,她一個上午,就跟陀螺似的,轉個不停。
兩鍋饃饃都蒸好了之後,就得再抓緊時間燒豬肉。
炒豬肉的秘決跟要點就是,肉一定得炒久一點,炒到肥肉皮變軟,瘦肉收縮,再擱進醬油,醋,生薑,這些調料,將豬肉燒入味。
這裏的豬肉都是農戶自己家養的,沒有打瘦肉精,沒有用豬飼料,更沒有用餿水喂的,雖然豬成長的時間慢了點,但肉質卻是極好的。也沒有誇張到,肥肉一層,瘦肉一大膘,真正家養的豬,哪來那麼些瘦肉,除非那豬是放養,成開在山林間,跟個兔子一樣的養,否則絕不可能。
但是對於幹重活的人來說,吃肥肉是最解饞的,而且幹活也更有勁。
因為不加飼料,豬肉不是很硬,燉個十幾分鍾,就能爛了。這時再把切好的冬瓜放進去,冬瓜在鄉下人眼裏也是好東西,有素聞肥肉之稱,可見這東西吃了對身體也是極好的。
秋末了,菜園裏的青椒少了許多,田氏後來又栽種了十幾棵遲辣椒,也結青椒,可跟夏季的時候比起來,結的又小又少,不過自己家裏吃也夠了。
等冬瓜燒肉出鍋時,放入青椒跟大蔥,稍微翻炒幾下,那香味立馬就出來了,地道的農家香味。
連離了幾十米之外,正在幹活的人,都聞見香了。
不得不說,在農村裏生活,標誌性的氣息,一個是做飯時的香味,還有另一個就是鄉間燒柴草的煙味,純生態啊!
為了讓幹活的人,多休息會,這飯是得送過去的,除了李太公要回來吃之外,其他人都在工地上吃。
李氏腿不方便,田氏便叫她留在家裏,由她跟麥芽去送飯。
大竹扁裏裝了饃饃,兩樣菜,除了留些在家吃之外,其他的都裝進瓦壇裏,送到隔壁去了。
另外,麥芽早上還炒了些泡豇豆,以及醬菜,也能就著饃饃吃。
因為聞見香味,那幹活的人早眼巴巴的盼著送飯人的身影。
一見她倆進來,忙上去幫著接過東西。
林德壽咧著嘴,嗬嗬笑,“我就喜歡到你們家幹活,能吃上麥芽做的飯,這幹活都有勁哩!”
其他幾個幹活的人也跟著樂,其中有些人,麥芽並不認識,不過也有上回給她家蓋房子的,比如錢滿倉。
吃飯的時候,麥芽問他,家裏怎麼樣了,小娃還好不?
錢滿倉一聽有人問他家裏的情況,樂的合不攏嘴。
林德壽打趣道:“他如今正春風得意呢,一下來了兩個男娃,能不高興嗎?”
錢滿倉謙虛道:“兩個男娃好是好,可也麻煩的很,以後娶媳婦,蓋房子,都得準備兩份,我這命苦啊,一輩子就能他們兄弟賣命了!”
麥芽明白,在鄉下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是很嚴重,也無可奈何,誰讓男娃子力氣大,長到十歲左右,就能幫著家裏幹好些活,有些能幹的男娃,連犁田這種活都會幹。可女娃就不行,力氣小,除了放放鵝,幹些不賣力的事情之外,就是縫縫補補,而且長到十幾歲,就要找婆家,嫁了人之後,就是婆家的人,為人家幹活賣力去了。
但要是男娃多了,也要苦了父母雙親,得掙下多少的家業,才夠給他們安家呀!所以錢滿倉的擔心不無道理。
黃年安慰他道:“你擔心個啥?你家兩個娃都還小呢,不像我們,眼看著娃們就要成家立室,可我們有家業嗎?不還是一窮二白,啥也沒有,要我說呀,我們能養大他們就不錯了,以後的路,還是要靠他們自己走,總不靠老子,靠一輩子吧!”
林德壽現在都顧不上說話了,嘴裏嚼著豬大腸,辣的他眼淚汪汪,可還是忍不住去下筷子,邊就饃,邊吃菜,沒一會功夫,就塞下去兩個饃饃。
田氏打趣道:“他林叔,你至於急成這樣嗎?饃饃多著呢,麥芽蒸了兩鍋呢,那行,你們在這慢慢吃,我們先回去了。”
元青忙道:“嬸,待會我再把東西送回去。”
麥芽道:“你別送了,待會我過來拿就行,你們吃過飯歇歇吧!”
李太公在一旁,催的急了,“丫頭啊,你太公快餓死了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