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擅議廢立,挾帝專權(1 / 1)

董卓剛進洛陽時,步卒騎兵不過3千。他恐怕因為兵少別人不順服,便用虛張聲勢之計,迷惑人們耳目。他命城內的軍隊趁夜潛出城門,第二天打著旌旗,嗚鑼擊鼓,從四麵城門進入城中,並宣稱:又有關西兵馬進入京城。就這樣接連四、五日,人們不知虛實,都說董卓的兵馬多得不可勝數。

董卓入京後,首先吞並了原屬何進及其弟國騎將軍何苗所轄的軍隊,又收買呂布,殺了執金吾丁原,並吞了他所轄的軍隊。這樣,董卓的兵力大大加強,京都的兵權都操縱在董卓手中。

騎都尉太山鮑信,看見董卓懷有異誌。居心險惡,曾勸袁紹趁其剛入洛陽,士卒疲憊之時擊捕董卓,袁紹是個有謀而不能善斷的人,懼怕董卓,終不敢動兵。後來董卓找袁紹商議廢靈帝,立陳留王為帝。袁紹不敢直言反對,便托辭說:“廢立是國家大事,應當與太傅商量。”此時的太傅正是袁紹的叔父袁隗。董卓當即惡狠狠地說:“劉氏的種不值得再留下!”袁紹聽後並不回聲,便引佩刀長揖而別,逃奔冀州去了。

典軍校尉曹操,手中也掌握一部分軍隊。董卓任他為驍騎校尉,以示表彰,並要同他共商大事。曹操機敏過人,看到董卓凶狠,殘忍,魯莽專橫,不得人心,定然不會長久,決定不與他共事,便改姓易名,偷偷溜走。

董卓沒有動用一兵一卒,輕而易舉地逼走了袁、曹,掃掉了這兩個挾帝擅權的障礙。中平六年九月,董卓迫不及待地在朝堂大會群臣,商議廢帝大事。董卓宣布:“當今皇帝昏弱無能,不能尊奉先帝教訓、安定社稷、為天下之主。我要效仿商朝的伊尹、本朝霍光的做法,立陳留王為帝,如何?”尚書盧植當即表示反對,說:“按《尚書》記載,太甲無道,被尹尹放逐;昌邑王有罪過,被霍光廢掉,而今皇上正年富力強,行為沒有過失,不能拿前事做比附。”董卓聽了勃然大怒,宣布罷會,並要殺盧植。因有侍中蔡邕相勸方得免。董卓看到廢帝還有障礙,人們對何太後還寄有希望,於是第二天又召集群臣上殿議會,宣布說:“何太後逼死永樂太後,背逆婦姑之禮,失掉孝順之德。天子年幼無知,軟弱怯懦,不稱君位,從前伊尹放逐太甲帝,霍光廢掉昌邑王,都記載在典籍之中,大家都認為他們做得對。今天,太後應當像太甲那樣被放逐,皇帝應當像昌邑王那樣被廢掉。陳留王有仁德,有孝行,應當馬上尊奉為皇帝。”在坐群臣無人敢言。這樣,一切都按董卓的意願行事,將少帝廢為弘農王,立9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為了籠絡人心,掩飾一下自己野蠻、凶殘的麵目,在廢立之後,董卓馬上昭雪在宦官、外戚、士大夫爭權鬥爭中,被宦官陷害、打擊的黨人陳蕃、竇武等的冤枉,皆恢複其爵位,並任用周毖、伍瓊、鄭泰、苟爽等很有名聲的士大夫,召回遭宦官打擊、逃亡在外的著名大儒蔡邕,任為侍中。不久,董卓殺了被廢為弘農王的少帝,毒死何太後。通過這一係列的陰謀活動,摧垮了外戚何氏的勢力,從此董卓入朝不趨,佩劍上殿,威懾朝野,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