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元年(114年),順帝死,即位的衝帝還是一個繈褓中的嬰兒,梁太後臨朝。
朝中大臣對梁冀的倒行逆施深感憂慮,而敢於和梁冀抗爭的人,惟有太尉李固和太子太傅、大司農杜喬。梁冀為了獨攬朝綱,施設毒謀,終於將李、杜二人製於死地。
李固字子堅,漢中南鄭人,司徒李邰之子,青年時期常常步行千裏求學,其品德才智很有父親的風範,當時備受輿論的推崇。順帝時,受公卿推舉,上奏疏解釋災異,直論朝政,被拜為議郎。因見大將軍梁商以國丈身份輔政,行事柔和,但求自守,不能整頓政務,權力日趨下移,其子梁冀仗勢橫行,便上書勸梁商急流勇退,以正世風。可惜梁商沒能采納,後來終於導致滅族之禍。順帝永和年間,李固任荊州刺史,取得了卓越的政績,不久升任大司農。衝帝即位後,李固被提升為太尉,與梁冀同時輔政。李固身負重任,盡心匡扶國政,對弄權的宦官一概排斥,在人們心中樹立了極高的威望。一貫專權善妒的梁冀,由此對李固十分忌恨。
順帝時,官吏的晉升往往違反國家的規章製度,這也是梁冀把持朝政、徇私舞弊的必然結果。李固參政後,上奏太後,將不稱職的100多人免職,引起了這些人的怨恨。他們在梁冀的授意下,羅織罪名,上疏對李固橫加誣陷。梁冀意在落井下石,馬上將奏疏送給太後,要求將李固下獄審訊。由於太後沒有聽信讒言,梁冀的奸謀未能如願。
衝帝在位一年便夭亡了,為了便於操縱,梁冀不顧李固等人的反對,舍長立幼,讓年僅8歲的五子即位,這就是漢質帝,質帝年幼聰慧,卻不知利害,見梁冀蠻橫專斷,便在一次上朝時,當著群臣的麵,指著梁冀說:“這是跋扈將軍啊。”不料這句話送了他的小命。梁冀從小皇帝這句天真話語中體會到未來的危機,想到皇帝幼年聰穎,長大了更無法控製,留下他終成後患,於是逼著宮中侍臣,在質帝的食物中下毒。質帝中毒後,十分痛苦,命人趕緊把李固叫來。李固急忙入宮,詢問質帝得病的原因,當時質帝還能講話,說道:“剛剛吃過湯餅,現在腹中悶熱,要能喝口水就不會死了。”水是不能解毒的,但站在一旁的梁冀卻惟恐質帝不死,連忙阻止說:“要嘔吐,千萬不能喝水。”話音還沒落,質帝就含冤而逝了。李固伏在屍體上放聲大哭,隨後便向侍醫追問死因。梁冀怕陰謀敗露,對李固恨之入骨。
在議立新君時,李固率司徒胡廣、司空趙戒,聯名向梁冀上書,曆數漢室接連擁立幼帝的不幸結局,總結前朝的曆史教訓,陳述漢朝前代付諸公議的製度,引證近年發生的天災人禍,讓梁冀慎重行事。梁冀找不到其他借口,隻好召集三公、二千石以上大臣和列侯商議。以李固、杜喬為首的許多大臣一致認為清河王劉蒜賢明有德行,又屬於皇室中最長、血緣最近的人,最適合繼承帝位。
在這之前,另一位王室宗子蠡吾侯劉誌,準備娶梁冀的妹妹,這時停留在京城,梁冀本想立他為帝。但眾人的主張與自己所願相去太遠,心中憤恨失意,卻又拿不出更充分的令人信服的理由。中常侍曹騰是梁冀的同黨,聽說此事後,趁夜到梁冀府中,提醒道:“將軍世代為外戚,總理萬機,賓客繁多,差錯必定不少。清河王為人嚴謹英明,當真立他為帝,您不久將大禍臨頭。不如立蠡吾侯,他年幼無知,而且親上加親,您可以長久富貴。”梁冀聽了這番話,正中下懷。次日重會公卿,梁冀氣勢洶洶,聲色俱厲,胡廣、趙戒等人,心存畏懼,紛紛表示:“惟大將軍令。”(《後漢書·李杜列傳》)。惟獨李固、杜喬堅持原有的意見。梁冀厲聲說:“罷會!”於是一場議會就這樣不歡而散了。李固以為隻要眾人齊心協力,事情終有挽回餘地,又上書勸說梁冀,梁冀更加惱怒,便到太後麵前百般構陷,由太後下詔免去李固的官職。搬開了李固這塊大石,梁冀便輕而易舉地按照自己的意圖,擁立蠡吾侯即位,這就是漢桓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