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樂極生悲,潦倒而死的末世太子溥(1 / 3)

慈禧太後為控製大權,總喜歡讓小兒登基。同治6歲登基,光緒是4歲。由於她對光緒不滿,所以在光緒親政後,她仍屢屢幹政。光緒無後,她又找小兒作為光緒的繼子,成為嗣皇帝,以便進一步操縱政局。人們都知道溥儀,其實在溥儀之前還另有一個。

(1)出嗣別支的國戚皇子

溥仍隹字佑宸,生於光緒十一年十二月(1885年)。他的家庭有著很複雜的承繼過程,而這對他後來的命運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溥仍隹的祖父奕訁宗是道光皇帝第五子。因為母親鈕祜祿氏在後妃中地位較低,並無繼承皇位資格,所以在16歲時便奉旨過繼嘉慶帝第三子綿愷為嗣,初封郡王,後晉親王。溥仍隹之父是奕淙次子載漪。他的命運和父親很相似,鹹豐十年嘉慶帝第四子瑞親王綿忻之子瑞郡王奕誌死後無子繼承,載漪奉旨過繼到他名下為嗣,離開了親王府而進入瑞郡王府。後來溥仍隹被立為“大阿哥”,又等於過繼給同治皇帝載淳為子(詳見下述)。因此,奕訁宗、載漪、溥仍隹祖孫三代人,似乎具有命中注定要出繼別支的遺傳基因,都沒能始終列於自己父親的支係之下,這也是清代皇族中比較常見的現象。

溥仍隹之父載漪,在前半生中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他生於鹹豐六年(1856年),未滿1周歲就受賞頭品頂戴。5歲時雖出繼旁支,但對他而言卻是難得的好事。因他是家中次子,其兄是嫡福晉所生,因此承襲親王爵位並不會落在他的頭上,而出繼奕誌之後,則有一個現成的瑞郡王爵位等著他去承襲,沒有任何人與之競爭。事實也正是如此,他在鹹豐十年(1860年)正月過繼瑞王府,六月便被封為多羅貝勒,當時他還隻是一個5歲的幼童,便成了瑞王府萬貫家財的主人。五年後,憑著近支宗室的身份,又得賞戴三眼花翎。

他的真正發跡是在光緒年間,據說載漪為人不喜文而好武,當時掌握朝廷大權的慈禧太後,很想在近支宗室晚輩中培養一個掌握軍權的人物,作為自己的心腹。雖然她並不喜歡停親王奕訁宗,但卻對與自己兒子同治皇帝同齡的載漪很賞識,便命他管理八旗禁軍中的虎槍營,後來又別統帶神機營、火器營、虎神營。其間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賞給他郡王銜,五年後慈禧六十大壽,又加恩晉封他為端郡王。本來,按照清朝製度,得自恩封的瑞親王一係應是承襲一代降一級爵位,到載漪這代隻能襲貝勒,而慈禧破例晉封他為郡王,屬於格外加恩。當時除載漪外,隻有慶親王奕匡力獲得這種榮耀,而他二人和榮祿,則是最愛慈禧寵信的三個人物,還有一點應當說明,載漪出繼瑞郡王為嗣,所封王號本應用“瑞”,但皇帝傳聖旨時誤為“端”,於是便將錯就錯,不再更改,所以他便成了“端郡王”。

在父親封為郡王的那一年,溥仍隹已經10歲。這個小王子既不愛詩文書畫,也不喜歡騎馬射箭,稱得上嗜好的隻有一樣——玩。在對他以後經曆的敘述中,讀者可以很清楚地體會到這一點。那麼,這樣一個不學無術的頑童是怎樣成為大清朝皇位繼承人的呢?其根源還要從戊戌變法說起。

(2)政治陰謀的承載者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朝因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朝野上下為之震動。本來被中國稱為“倭奴”的東洋島國日本,居然也能把堂堂天朝大國打得一敗塗地,使包括光緒皇帝在內的許多人都認識到,中國必須變法圖強,否則隻能永遠任人宰割。經過幾年醞釀,至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年)四月,皇帝采納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的建議,頒布《明定國是詔》,開始全麵推行變法新政。然而,新政的實施卻遭到封建頑固勢力的強烈反對,以至朝中大臣形成擁護光緒變法的“帝黨”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組成的“後黨”。經過一係列明爭暗鬥。還是握有朝廷實權的“後黨”占了上風,八月六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百日維新”以失敗告終。

本來,光緒十五年(1889年)皇帝“大婚”以後,慈禧太後同意光緒帝“親政”,自己退居頤和園“頤養天年”,但朝廷大權實際上仍控製在她手中。“戊戌政變”以後,光緒皇帝被囚瀛台,慈禧第三次“垂簾聽政”,仍感到光緒皇帝的存在對她長久把持朝政是一個威脅,於是便產生了廢掉光緒帝、重立便於自己控製的新君的想法。

這一風聲剛一傳到社會上,便激起輿論的反對。從上海、南洋的紳商僑民,到張之洞、劉坤一等地方督撫大員,甚至外國列強在華勢力,都表示同情光緒皇帝,致使慈禧也不敢輕舉妄動。然而,她卻並沒有死心,仍一直尋找合適的時機和方式來達到目的。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的一次早期後,她曾單獨召見親信大臣榮祿。榮祿問:“聽說有將行廢立(皇帝)之事,不知是否確實?”慈禧正想聽聽榮祿的看法,因此一麵說沒有此事,一麵問:“你看這事能行得通嗎?”榮祿說:“太後想這樣做,誰敢不同意?但廢黜皇帝的理由還不充分,恐怕外國公使會出麵幹涉,不可不慎重行事”。這也正是慈禧最擔心的事情,於是她又問:“依你看應該如何?”榮祿答道:“這並不難。現在皇帝已屆盛年(當時光緒皇帝30歲),尚無皇子,不如從近支宗室中選一人立為大阿哥,做為皇帝的繼承人養育在宮中,再逐漸取而代之,這樣就事出有名了”。慈禧沉吟半晌,同意了榮祿的建議。

由誰擔任“大阿哥”人選呢?這個人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皇族近支子弟;(2)出自慈禧信任的家族;(3)入宮後便於控製。據說當時曾被考慮到的共有三人:

第一個是慶親王奕匡力的兒子載振。因他父親是慈禧寵臣之一,但其家雖是近支皇族,卻屬乾隆皇帝支派(奕匡力祖父為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與光緒、同治血緣關係較遠,且係同輩,還有載振當時年已過20歲,不便於慈禧操縱大權。

第二個是恭親奕訁斤過繼之孫溥偉。他是道光皇帝嫡係曾子孫,祖父又是聲名顯赫的親王。但王奕訁斤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百日維新”前即已去世,況且他在晚年與慈禧關係並不融洽,溥偉年已十九,並非慈禧理想人選。

第三個就是溥仍隹。從血統上說,他也是道光皇帝曾孫,在同輩宗室中屬於與皇帝血緣關係最親近者之一。其父端王載漪反對戊戌變法,支持太後訓政,與兄弟貝勒載濂、輔國公載瀾都是“後黨”核心人物。溥仍隹當年隻是14歲的孩子,立他做“大阿哥”後,不致影響慈禧控製權柄。

於是,這份“皇位繼承人”的幸運,便落到了溥仍隹頭上。

《清史稿》等一些書中記載說,溥仍隹之所以能當上“大阿哥”,是因為他的母親是慈禧太後的侄女,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記。慈禧的弟弟桂祥共有三個女兒,長女即光緒皇帝隆裕皇後,另外兩個分別嫁給貝勒載澤和順承郡王訥勒赫。而溥仍隹之父載漪的三個福晉分別是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繼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側福晉趙佳氏,並無姓葉赫那拉者。其中繼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阿拉善親王貢桑朱爾默特之女,即溥仍隹生母,她雖然不是慈禧的侄女,但也確實對兒子入宮起到過不小的作用。據慈禧身邊的宮女回憶,這位端王福晉是個能說會道、八麵玲瓏的女人,善於阿諛逢迎,經常入宮伺候太後,很是得寵,甚至丈夫都要借她的光在慈禧麵前替其美言。這對夫妻既然都受慈禧賞識,他們的兒子入宮也就不奇怪了。

其實,社會上早已有關於溥仍隹入宮的傳聞。在立“大阿哥”諭旨公布前一年多,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莫理循,在其信件中就曾提到這樣一則消息:

光緒皇帝已被謀殺或將被謀殺。選定的繼承人是端王年方10歲的孫子。

這裏他誤將端王的兒子記為孫子,年齡上也不夠準確,但無疑是指溥仍隹而言。

(3)頑童太子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四日,經慈禧太後決定,以光緒皇帝名義發布了一道諭旨。

這道諭旨的核心意思,是說因光緒皇帝身體多病,既須慈禧代為“訓政”,又不能誕生皇子,因而封溥仍隹為皇子,以備將來繼承皇位。其中已隱含著欲以溥仍隹取代光緒皇帝之意。同日又連發兩道諭旨,一是傳諭內閣,明年正月初一日祭祀大高殿、奉先殿、壽皇殿祖先神靈時,派大阿哥溥仍隹恭代皇帝行禮;二是大阿哥正當讀書年齡,日後於宮內在弘德殿讀書,駐蹕西苑時在萬善殿讀書,派同治皇後之父狀元崇琦任他的老師,大學士徐桐負責管理其讀書事務。以後又派翰林院侍讀寶豐、崇壽為授讀老師。

按照滿族人的稱呼習慣,“阿哥”有“男孩”之意,“大阿哥”則是長子,而在當時的皇宮裏,因同治、光緒皇帝都無子嗣,新立的大阿哥就等於繼承帝位的皇太子,即未來的皇帝,同時也是要廢黜光緒帝的一個信號,對大清國來說,這是天大的事情。

諭旨剛一公布就激起軒然大波,“都中人心大為震動”,覺得這個決定“名為立嗣,實則廢立”’。南方一些支持過維新變法的坤商士庶“人心沸騰”,有的表示要與光緒皇帝共存亡,有的“擬抗旨力爭”。兩江總督劉坤一等官員也欲向慈禧陳述不應廢掉光緒皇帝之意,逃亡在外的維新人物康有為等更是向各界人士大聲疾呼,以至發動公眾連名請願。外國列強駐華公使也決意出麵幹涉此事,立嗣諭旨公布一天後,各國軍艦即由東南沿海聯合北上,向“後黨”施加壓力。載漪因兒子入宮欲宴請各國公使,李鴻章奉太後之命邀請各國公使於元旦入宮祝賀立嗣,除俄國外,各國公使都予拒絕。在這些強大的壓力之下,慈禧也隻好暫時中止廢黜光緒皇帝的行動。但是立嗣決定並沒有更改,溥仍隹還是從端王府被迎入宮內,正式當上了大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