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述物卷七(1 / 3)

山奔海立;

沙起雷行。

乾隆辛未秋,板橋鄭燮。

此聯見濰坊市十笏園藏石刻。

山奔:山峰撼動,仿佛要疾奔而去。

海立:海浪排空,如立天地。

沙起:沙子被飆風卷起,揚塵彌天。漢末王粲《雜詩》:“風飆揚塵起,白日忽已冥。”

雷行:驚雷滾動,震耳欲聾。

辛未:即乾隆十六年(1751),板橋五十九歲,時在濰縣任上。

此聯以浪漫主義的手法,用“奔”、“立”、“起”、“行”盡寫“山”、“海”、“沙”、“雷”自然景象的威勢。讀之令人胸襟開闊。

明放案:此句源自明代袁宏道《徐文長傳》:“文長既已不得誌於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齊魯燕趙之地,窮覽朔漠,其所見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風鳴樹偃,幽穀大都,人物魚鳥,一切可驚可愕之狀,一一皆達之於詩。”

山隨畫活;

雲為詩留。

乾隆戊寅七夕,板橋道人。

此聯見濰坊市十笏園藏石刻。

活:活現,生動逼真。唐代杜牧《池州送孟遲先輩》詩:“煙濕樹姿嬌,雨餘山態活。”山峰因畫得逼真而愈顯生機。

留:留存,不使離去。《墨子·非儒》下:“於是厚其禮,留其封,敬見而不問其道。”白雲被寫入詩中而得以留存。

戊寅:即乾隆二十三年(1758)。

七夕:節日名。夏曆七月初七夜。神話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相會。見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西晉周處《風土記》、南朝梁吳均《續齋諧記》等書。唐代杜甫《牽牛織女》詩:“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乞巧,民間風俗。婦女於夏曆七月初七晚上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是夕,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瑜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綱於瓜上,則以為得。”五代和凝《宮詞》:“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板橋時已辭官六年,寓居揚州賣畫。此聯蘊藉瀟灑,恣肆飄逸。

附:板橋《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雲:“嚐笑唐人《七夕》詩,詠牛郎織女,皆作會別可憐之語,殊失命名本旨,織女,衣之源也,牽牛,食之本也,在天星為最貴;天顧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務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鑒矣。”

明放案:湖北省博物館藏板橋四言聯墨跡與此同,款署:板橋。“鄭燮之印”(白文)、“濰夷長”(白文)、引首“橄欖軒”(朱文)。南京田原先生藏板橋四言聯墨跡與此同,款署:板橋鄭燮。“鄭燮之印”(白文)、“爽鳩氏之官”(朱、白文)、“丙辰進士”(朱文)。

秋江欲畫毫先冷;

梅水才煎腹便清。

板橋鄭燮。

此聯見《古今名人楹聯彙編》。

秋江:秋季的長江。

畫:繪,作出圖形。

毫:毛筆,繪畫工具。西晉文學家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

梅:梅子。落葉喬木。花清香,有紅、白兩種。核果呈球形,味酸。未熟時呈青色,謂之青梅;成熟後呈黃色,謂之黃梅。青梅經加工後即成烏梅。可作飲料及藥用。

煎:熬煮。唐代韋應物《清明日憶諸弟》詩:“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腹:介於人的胸和骨盆之間,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內髒。

上聯謂欲畫江河,但因秋深水寒,毛筆卻已先冷了;下聯謂才把梅和水放在鍋裏熬煮,腹中頓覺清爽了。此聯以浪漫主義手法,“欲畫”之先“毫先冷”,“才煎”之時“腹便清”。且以鼎峙格嵌入“畫”、“梅”、“清”三字,意蘊空靈,餘韻不盡,雅如一篇敘事小品。

洗硯魚吞墨;

烹茶鶴遊煙。

此聯由興化張配五先生提供。

硯:硯台,磨墨用器。硯,誕生於遠古,發展於兩漢,成熟於唐宋,繁榮於明清。古用瓦為硯,後常以石為之。唐代劉禹錫《送鴻舉師遊江南》詩:“使君灘頭揀石硯,白帝城邊尋

野蔬。”

吞:咽下。《韓非子·說林上》:“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

遊:逍遙;優遊。《莊子·大宗師》:“彼,遊方之外者也。”

鑿池養魚,辟地飼鶴,洗硯、烹茶乃文人雅事。池中魚吞墨,庭中鶴遊煙。此聯充分反映了作者胸無俗事,情無俗趣。

漫掃白雲看鳥跡;

自鋤明月種梅花。

此聯由興化張學珍先生提供。

漫掃:隨意地掃著。漫,隨意;任由,不受約束。唐代杜甫《閣夜》詩:“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唐代嚴武《寄題杜拾遺錦江野亭》詩:“漫向江頭把釣竿。”宋代秦觀《滿庭芳》詞:“消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漫贏得青樓,薄幸名存。”

看:觀察。《晉書·刑法誌》:“古人有言曰:‘看人設教。’看人設教,製法之謂也。”

鳥跡:鳥兒飛過天空的痕跡。

自鋤:自己鏟除。

種:栽種。《詩·大雅·生民》:“種之黃茂。”

梅花:梅樹開放的花,以供觀賞。此喻人的堅強意誌和高尚品德。

此聯觸目清秀,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以蜂腰格嵌入“雲”、“月”二字,以五四卷簾格嵌入“看”、“月”二字,頓見禪機禪理,頓顯禪覺禪悅。

明放案:清人梁章钜等《楹聯叢話全編·巧對續錄》卷上雲:“祐山檢古人佳句雲:‘閑鋤明月種梅花。’恨無可對。嘉靖甲辰,偕僚友坐吏部席舍中,以前句索對。對者數人,皆平平。後徐七橋對雲:‘漫掃白雲看鳥跡。’超脫塵凡,大有仙氣,因呼為徐白雲。”

風吹柳絮為狂客;

雪逼梅花做冷人。

板橋鄭燮。

此聯見常州天寧寺藏墨跡。

風吹:風,春風。吹,吹拂。《老子》:“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

柳絮:柳樹種子所帶的白色絨毛,隨風輕飄如絮。也叫柳綿。北宋蘇軾《謝人見和雪後書台壁二首》詩之一:“漁蓑句好真堪畫,柳絮才高不道鹽。”北宋晏殊《寓意》詩:“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為:做。《書·益稷》:“予與宣力四方,汝為。”

狂客:狂放不羈的人。《新唐書·賀知章傳》:“知章晚節尤誕放,遨嬉裏巷,自號‘四明狂客’。”唐代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雪逼:雪,寒雪。逼,逼迫;強迫。古樂府《孔雀東南飛》序:“自誓不嫁,其家逼之。”

梅花:梅樹開放的花,以供觀賞。獨步早春,此喻人的堅強意誌和高尚品德。

冷人:冷麵之人。喻孤傲不羈之士。

在此聯中,作者以“狂客”、“冷人”自況,以“風吹”、“雪逼”作襯,表現出了對現實的強烈不滿。並用擬人化手法寫“柳絮”因春“風吹”拂而成了“狂客”;“梅花”因冬“雪逼”迫而做了“冷人”。且以鶴頂格嵌入“風”、“雪”二字;以雁足格嵌入“客”、“人”二字。文字清麗,文采濃鬱,作者之高尚品格與情操,令人肅然起敬。讀之多有感悟。

曲徑回腸盤;

飛泉震雷瀉。

此聯擷自《鄭板橋集·詩鈔·嶧山》。

嶧山:又名鄒山、鄒嶧山、邾嶧山。位於山東鄒城市東南。《書·禹貢》:“嶧陽孤桐。”傳說古代山南多桐樹,可作琴材。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曾登此山刻石記功。峰巒陡峭峻拔,鬆柏蒼鬱。主峰有五石並立,形若芙蓉,名五華峰。海拔555米。名勝有白雲洞、居龍洞、玉帝洞、朝天泉等。

嶧山刻石:秦代記功刻石。前219年,秦始皇巡行各地途中登嶧山所刻。頌讚其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後有秦二世的詔辭。傳為李斯篆書。原石久佚,宋淳化四年(993)鄭文寶據南唐徐鉉摹本重刻於長安。正書,兩麵刻,十一行,每行二十一字,後刻鄭文寶題記。現存陝西碑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