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競價(2)(2 / 3)

2.抑製法

掌握臨戰使用並可立即見效的一套心理調整術,對投資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類心理調整的基本方法就是引起一種能抑製另一種情緒的情緒,即針對投資人個性弱點或已滋生的某種失衡心態,通過機械灌輸某種對立心理意識或進行某種生理調節來消除心理障礙、達到心態平衡。其方法主要有:

標識法即在感覺所能達到的範圍內,設立某種標識,如在工作室內設立警示牌,配戴賦予特定內涵的戒指或手持某種特定的物品等,這些標識的作用在於不斷提醒投資人注意心理調整,並喚起事前設定的諸如冷靜、鬆弛、果斷等特定意念。

語言法即設定某種約束行為和建立信念的語言,如“不許衝動!”“今天隻觀看”等等,在口頭或心中反複誦讀。

呼吸法這是一種通過減慢呼吸速度來平抑心理狀態的生理調整方法。其方法為,先作一次深吸氣,輕微地使全身肌肉緊張,並屏住呼吸,然後一麵盡量放鬆全身肌肉,一麵緩慢地呼氣,如此反複練習數次,直到呼吸速度減慢。①(①參見文清源《錯誤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308頁。)

藥物法在醫生或藥物手冊指導下,對症選服抗精神失常類、抗焦慮類或鎮靜類藥物。藥物法與“係統的感覺喪失”方法相結合,②(②係統感覺喪失方法見K·T·斯托曼《情緒心理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375頁。)可獲得更佳的效果。

3.理順法

理順法是針對導致心理失衡的原因所進行的心理調整方法。該法立足於除病治本,與抑製法配套互補,相得益彰。理順法形式多樣,下麵為股市常用的兩種方法。

其一,良性循環法。投資人的許多失誤以及相應的異常心態往往是上一次失誤的結果。一位投資人在1994年初以5.1元買入500股“汾酒”,苦套近半年後,在8月大勢反轉之際,受唯恐解不了套的心理驅使,在“汾酒”價格快升到5.5元時了結出局,其後價格卻直上6.8元並久盤不跌。不久後,他在同一種股票上幾乎完全相同地重蹈了“套牢一踏空”的前車之誤。在這兩次惡性因果循環中,這位投資人有無數次機會來打破被動局麵,轉入良性循環。例如,在1994年6月以4元拋出股票,在8月1日狂升行情中以最高價3.38元重新買入,那麼,此時他就不會陷在套牢後的失誤後遺症之中,從而會有較強的持股耐心,能在一個較高的價位上獲利了結。這位投資人由此可建立起自己的低買高賣的良性因果循環過程,同時也能夠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到平衡健康的基礎上。建立這種良性循環過程,最初的重點不在贏利,而在形式以及通過這種形式對失衡心態的校正和預防。

其二,離場休息法。嘈雜的交易環境、枯燥緊張的買賣行為、不順心的操作結果加上個人情緒本身的周期性低潮現象等,這些都可能使投資人反應遲鈍、脾氣暴躁、喜怒無常,形成狀態性心理失常。調整這種心理失常的有效方法就是暫時離場休息:和朋友去釣魚、到郊外去度假、去從事某項文娛體育活動,總之去幹幾天你平時最喜愛的活動。

4.素質鍛煉法

從長遠著眼,特別是對特質性心理異常者,加強心理素質的休養鍛煉,從根本上提高心理素質水平,是心理調整的基本環節。

心理素質的鍛煉可分為兩大類:其一,一般休養,全麵設計、改進或培養自己的生存環境、工作方法和生活習慣,使之有利於健康心態的生長與保持;其二,特異鍛煉,即針對自己的個性弱點或知識經驗的不足進行補償性基礎鍛煉。例如,以少量資金進行嚐試性買賣,從中“試敗”、“試成”,這就不僅能夠補償經驗的短缺,而且還會增強心理免疫能力。

8·5風險管理

初入市的投資人最早接受並為之惶恐的概念就是“風險”。而一旦投身市場,最容易忘記的也是“風險”。這不隻是因為對於已熟悉了的東西容易反應遲鈍,而且在於“風險”這東西不到降臨頭頂往往是看不見、摸不透以至全然無知的。因此,風險需要自覺主動的管理。對於與高風險打交道的證券投資人來說,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無論怎麼評價,都不會過分。

股票投資的風險

風險是指某種不利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由不利結果出現的概率來表示。在實際中,預測結果的可變性包括變好變壞兩個方麵,每一個方麵又可能存在多種情況,每一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概率大小)也是各不相同的,為了反映預測結果的這種多樣複雜的可變性,風險概念被一般地定義為“各個可能結果的概率分布”。①(①詹姆斯·L·帕帕斯等著:《管理經濟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95頁。)這一定義使風險成為完整反映實際的實用概念:(1)風險評價總是以某一預期結果(各種可能值的加權平均值,以概率為權數)為中心;(2)偏離預期結果的各個可能結果包括變好或變壞兩個方麵;(3)風險就是以預期結果為中心的各個可能結果發生概率的離聚程度,概率分布得越密集,從而可變性越小,風險就越小。一種投資行為的風險的大小,取決於該投資的各種可能的收益率及各收益率發生的可能性所分布的密集程度,分布越密集,實際結果與預期結果的偏差就可能越小,從而風險就越小。

股票投資的風險按特異性分類,包括係統性風險和非係統性風險兩大部分。

係統性風險是指由某種一般性因素引起的對市場上所有的股票的損益均發生影響的風險。例如利率變動,股票擴容,指數高升,政治動亂等均會形成股票的係統性風險。係統性風險對個股的影響程度是有差別的,其差別可大致地由個股的β係數確定(參見本書

7·1“市場表現”小節)。β係數的計算通常用回歸分析法進行,其公式為:

Y=α+βX+e

式中Y表示個股的波動幅度;α表示個股的特殊波動的平均水平,反映非係統性風險;β即β係數,在坐標上為回歸線的斜率;X表示大市的波動幅度;e為回歸方程式的殘差(隨機誤差),全部e平均後為零。

e值很小可忽略,α值一般情況下也較小,特殊情況下則往往有因可查,統計時可適當排除,這樣上式可簡化為:Y=βX;β=Y/X。隻要將最近某一段時間的收盤指數和個股收盤價的變動百分比取樣代入回歸分析,就可推算出β值。β係數較高的股票,其係統性風險的水平也較高,β係數等於1的股票,其係統性風險等於市場平均風險。

非係統性風險是指由某種特殊因素導致的、隻影響部分或個別股票損益的風險。非係統性風險主要來自行業發展和企業發展中的特殊因素與狀態、莊家行為和交易係統的安全狀態等。

股票投資的風險按特征性分類,主要有:(1)政策風險,由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及股市監管政策變動所帶來的風險;(2)經濟風險,即由經濟景氣變動、利率和通貨膨脹率等因素決定的股票盈利能力和保值能力的變動;(3)市場風險,即股票價格水平與波動對股票損益的影響;(4)行業風險,由行業景氣變動和行業發展特點所帶來的風險;(5)公司風險,由公司經營管理水平及偶然事件決定的公司贏利水平的變動;(6)莊家風險,由莊家行為引致的個股價格波動等等。事實上決定股價波動的每一種基本因素及股價水平本身都會導致一種特殊風險的形成。

風險補償

風險補償又可稱作風險報酬或風險價值,是投資人因承擔投資風險而要求的超過貨幣時間價值的那部分額外報酬。這是風險管理主要目標之一。

1·4中我們介紹了股票的基本估價模式,該模式的基礎是投資者在無風險條件下進行投資所要求得到的報酬率,即貨幣的時間價值。然而股票市場是高風險市場,投資人追求的也是水平較高的風險報酬。

投資所冒風險越大,要求獲得的(預期的)利潤率就越高,這是風險補償的基本原則。但是,在實際中投資的風險補償率(預期利潤率與無風險利潤率的差值)與風險的增減率並不會遵循投資人心目中的風險與利潤的交換比例(通常風險補償的增加比率要大於風險的增加比率),這就要求投資人慎重評價他的投資計劃,如果要冒較大的風險,那麼是否有足以補償較大風險的預期報酬?隻有當風險與報酬的這種交換是對應的時候,計劃才是可取的。但是股票市場機製卻促使相當多的證券投資人遵循相反的原則:股市高漲則積極投入,充滿信心,而這個時候可要求的報酬已不能或遠遠無法抵消巨大的風險;相反,在指數低迷,預期報酬較低但是足以抵消較小的風險時,卻畏手畏腳,看不到投資的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