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特載篇(2)(2 / 3)

“7·16”,從此成為武漢人民一個重大的體育紀念日,成為毛澤東暢遊長江的紀念日。每到7月16日,全國很多地方都要舉行紀念活動,尤其是武漢,橫渡長江活動最終成為武漢的一個體育品牌。同樣是在1966年的“7·16”,郵電部發行了1套3枚的郵票,名為《到大江大海去鍛煉》。3枚郵票的名稱分別是《在大風大浪中前進》、《萬裏長江橫渡》和《到大江大海去鍛煉》。這正與毛澤東“遊泳是同大自然做鬥爭的一種運動,你們應該到大江大海去鍛煉”思想相吻合。

“人民萬歲!”

毛澤東暢遊長江,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照片。但傳播最廣的、家喻戶曉的名作,當屬毛澤東在快艇上的那一張。那張毛澤東揮手的照片,不僅在報刊上廣泛刊登,還以宣傳畫、展覽圖片等形式流傳在中國的每一個地方。

既然是反映領袖遊長江,為什麼不選一張水中遊泳時的照片廣泛傳播呢?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領袖,如果從高處向低處拍,這種拍攝角度,就沒有辦法獲得偉岸、神威的形象,隻能產生俯視、渺小的效果。而對於毛澤東來說,偉岸、神威的形象,要比遊泳本身重要得多。加之還有大量的文字報道,用毛澤東在船上身著浴衣這樣的情節來點明遊泳就足夠了。尤其還要揮手,在船上揮手,就會有“毛澤東揮手我前進”的效果,在水裏揮手,虛假做作不說,還容易給人以“救命”的錯覺。

用現在的觀點看,當時的這種想法未免太過於了。我們今天看著毛澤東在水中的自如地暢遊,並沒有絲毫感覺其渺小的想法,反而因為毛澤東寬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氣魄而折服,為毛澤東高超的遊泳技術而讚歎。

毛澤東在快艇上的這幅照片的拍攝者,是新華社中央組的著名攝影記者錢嗣傑,他曾是毛澤東身邊的專職攝影師。據錢老回憶:1966年7月16日這一天,天氣特別好。毛主席一行人到了武漢長江大橋附近的江麵上,主席從快艇上的梯子下到江裏,隻穿了遊泳褲,也不戴遊泳帽。遊了一小時零5分鍾。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陪同,還有8341部隊(中央警衛團)的十幾個警衛,都是遊泳高手,主席很不喜歡他們離他太近,但是汪東興又不放心,所以派了這些人保衛,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大概就二三米的樣子,確保“一步就能到”的距離。而且事先已經按這個線路趟了一遍。那時已經不是“橫渡”長江了,而是順流而下,所以叫“暢遊長江”。為了這次遊,主席已經叨咕了很長時間了。

我當時用的是德國的祿萊相機,英國的伊爾福膠卷。還有135的萊卡相機。7月25日,這張照片與毛澤東暢遊長江的消息一起登在《人民日報》上,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我那次拍了30多張,兩個120的,一個135的。

一些研究“文革”的專著記載:1966年7月25日《人民日報》等主要報刊在頭版頭條登載了毛澤東橫渡長江的報道和照片,當人們看到毛澤東在快艇上揮手檢閱正在長江中遊泳的人流的巨幅照片時,對73歲高齡的毛澤東的領導藝術產生了一種無法形容的信賴感。確實像報紙上宣傳的那樣,人民高呼“毛主席萬歲”!毛澤東向群眾呼喊“人民萬歲”!激勵著群眾更堅定地“跟著毛澤東在大風大浪中前進”。

當我們再一次欣賞毛澤東身著這件特殊的衣服,站在船頭向群眾揮手的照片時,除了對領袖的懷念之情以外,更多的是思考,思考毛澤東迎難而上的大無畏英雄氣概,這是永恒的課題。而且,毛澤東的遊泳,早已穿越了“橫渡”,他的順江而下,其實是拚搏。因此,他的暢遊早已超過了體育鍛煉的含義了,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舉動。

毛澤東42次暢遊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