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知名人士(4)(2 / 3)

兩人來到國術館不久,有一個從內蒙古來的武林高手到了南京。他找到國術館內的教務處長,自稱:“我的槍、劍天下無敵,貴館沒有一個是我的對手。”

教務處長立即打電話請示館長張之江。張之江聽罷,回言道:“立即組織人員與他比賽,要選派高手。”

教務處長根據張之江先生的指示,選中了羅大槍上陣。當時,羅大槍歲數已大,力氣大不如前,能否戰勝是個問題。在此關鍵時刻,溫敬銘主動要求代師出陣。

比武場地選在秦淮河邊,場子圍好以後,溫敬銘精神抖擻提槍上陣了。雙方交鋒不過上十個回合,溫敬銘就連勝3槍。但對方雖敗,仍不服輸。第四槍小溫主動出槍向圈裏紮中平穿指,對方奮力拿槍以防,小溫忽地閃槍於圈外,對方一見此情,滿以為有機可乘,隨即舉槍直朝小溫胸部紮來。哪知,這是小溫一詐,待對方中計用槍直朝自己紮來時,他猛地一下持槍向左平崩。這一“崩”動作迅速、著力準確,勁力充足,一家夥將對方崩得連槍帶人轉了個大半個圈。小溫又瞧準機會,再次出槍猛紮,對方才徹底認輸。

這次比武,使溫敬銘名聲大振。當時,武術界有一種說法,說他和張文廣、李錫恩是張之江門下的“三大紅人”。

這以後不久,張之江先生去香港、下南洋,都將這“三大紅人”帶在身邊。每到一處,讓他們分別亮出自己的技藝。一方麵,為海外華人撐腰;另一方麵,則為振興中華武術募捐資金。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溫敬銘和張文廣就是張之江先生親自點名,作觀摩代表團派往柏林的。

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來電,聘請國術館館長張之江先生前去擔任司令部高級顧問。張之江先生接電後,毫不猶豫,欣然從命。

這時候,已經成為國內知名人士的溫敬銘聞聽此事,也毅然放棄了一切優越的條件,而跟隨著張之江先生一起奔向台兒莊,奔向戰火紛飛的抗日戰場……育人著書傳武魂

溫敬銘中央國術館畢業後,留館任教。後又在國立國術體專、中央大學等處任教。1943年任國民政府教育部國術教材編審委員會編輯,承擔了大量的教材編纂工作。1946年,溫敬銘夫婦在當了6年武術教師後,被學校以年紀大、不適合再搞體育為由解聘了。

全國解放以後,黨和人民政府對武術名家溫敬銘先生的生活和工作極為重視和關懷;將他安排在湖北教育學院任教。1955年,溫敬銘走進了武漢體育學院並擔任副教授。隨後,他的夫人劉玉華也進入武漢體育學院,成為國家級武術裁判員。經過多年武術教學實踐,溫敬銘對原有教學、訓練方法進行了改革:提出“集體教學、分組練習、個別輔導”的教學方法;在時間分配上,主張靈活運用“三三三”製;在訓練方法上,狠抓“一、二、三、四、五”的武術基本功,從人體適應性出發,強調科學地大運動量訓練,強調示範作用,並歸納為“四麵示範、八方領作”;提倡“三法教學法”,即“示範動作要正確,攻防用法要清楚,傳授方法要明確”。

1956年武漢市國術委員會改名為武漢市武術指導小組,溫敬銘為15位成員之一。他團結武漢地區老拳師和武術愛好者開展拳藝研究交流活動,舉辦全市性的武術表演與比賽,促進了全市武術的普及和提高。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溫敬銘一貫重視科學研究,重視武術挖掘整理,曾說:“中國武術動動有法,法法能用,一法數防,一防數解”;他認為武術的美應是“動作精確的美,方法巧妙的美,姿勢雄壯的美”。1959年,受國家體委委托,溫敬銘主持製定了《武術競賽規則》、《中國式摔跤規則》,並草擬了《摔跤規則》與《太極拳推手規則》。1978年,他根據武術發展提出武術對抗性項目“要研究、要試驗、要開展”的建議,並身體力行,製訂出《散手比賽規則》。實踐證明溫敬銘的學術思想是正確的。身為國家級武術裁判,曾在全國性各類武術競賽活動中多次擔任總裁判和仲裁主任等職。曆任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名譽理事,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科研委員會主任,武漢體育學院教授、科研委員會副主任。1974年被評為學院先進集體代表,1978年被評為學院先進工作者。

80年代初,年近八旬的溫敬銘深感武術發展跟不上時代的需要,於是致信給胡喬木,呼籲在全國高等院校招收武術研究生,造就受過專門係統訓練、有著高度理論素養的武術人才,搶救、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武術。為此,他還四處奔走,陳述己見。他的建議終於在1984年得到國家教育部的肯定,並製發了高等院校招收武術碩士的文件。在武漢體育學院,溫敬銘不顧年事已高,多次參加全國體育院係《武術》教材的編寫工作,主編《簡明體音美辭典》體育部分;此外,他還身體力行的接受了帶武術研究生的任務,用自己豐富的武術知識和實踐,滿腔熱忱地指導研究生和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他計劃在帶研究生的同時,挖掘整理“槍術”,然後再整理各門派的“拳術擊法”等等。由於他對武術教學及研究的突出貢獻,於1982年受到湖北省科協表彰,1985年榮獲執教榮譽獎,同年被國家體委授予“新中國體育開拓者”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