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仁貴】
1966年5月7日,毛澤東給林彪寫信,要求各行各業都辦成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要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還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信中還寫道,“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這封信預示著毛澤東準備對高等教育和科技文化領域實行全麵整頓,包括對知識分子的大改造。這封信經中共中央轉發成為“五七指示”。
1968年5月7日,黑龍江省在紀念毛澤東的“五七”指示發表兩周年時,把大批機關幹部下放勞動,在慶安縣柳河開辦一所農場,定名為“五七”幹校。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報》在《柳河“五七”幹校為機關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經驗》一文編者按中,引述了毛澤東的有關指示:“廣大幹部下放勞動,這對幹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此後,全國各地的黨政機關都紛紛響應,在農村辦起“五七”幹校。黨政機關、高等院校、文教科技戰線的大批幹部、教師、專家、文藝工作者等知識分子被下放到農村,到“五七”幹校參加體力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中央、國務院所屬各部委及豫、贛、鄂、遼、吉、黑等18個省共創辦“五七”幹校106所,下放的幹部、家屬達10餘萬人。各省的各級幹校下放幹部更有數十萬之多。
文化部鹹寧幹校總部設在甘棠“四五二高地”(海拔45.2米),即現在的向陽湖奶牛良種場。當年的向陽湖區,還包括現在的張公、寶塔,校部負責人有李曉祥、徐光霄、楊岩、聶鳴九、常萍等。先遣隊下來的時間是1969年4月12日,1969年9月26日第一批大隊人馬離京下放鹹寧,12月19日來了第二批,1970年5月18日又下放第三批。一年之後,一批老弱病殘約百餘人轉到鄂西北的丹江分校。幹校初期是北京軍區駐校軍宣隊主管,1970年6月2日,改由湖北軍區軍宣隊接替。從1970年秋季起,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幹校學員陸續調回北京,至1973年,大部分人離校。1974年12月底,鹹寧幹校解散,合並於文化部另一所幹校——原河北省靜海的團泊窪(現屬天津)。
“五七”幹校是以“左”傾錯誤方針為指導辦起來的,是誇大體力勞動的重要,輕視腦力勞動的集中表現,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消耗了大批知識分子的寶貴時光,而且給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可乘之機。許多單位把去“五七”幹校作為排斥異己,懲治知識分子的手段,作為變相的勞教,許多幹校成為迫害幹部的場所,大大損傷了廣大幹部和知識分子的自尊心和身體健康,助長了“知識無用”的風氣。1979年2月7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停辦“五七”幹校有關問題的通知》,各地“五七”幹校陸續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