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電視工作者,我們對美術尚未進行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然而,在對嘉賓們的采訪中,他們那富有邏輯性和思想性的言談,卻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地給我們掃了盲,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了大師的人生和思想內涵。總導演趙偉東也反複強調,我們做藝術巨匠的紀錄片,一定要虛心向專家求教,提煉他們研究數十年的理論精華。因此,在本書的最後一章,特地將這些珍貴的訪談場記整理成篇,與廣大讀者分享第一手的信息和寶貴的思想及感悟。
紀錄悲鴻,隻希望美術專業的門檻不至於阻隔我們體會大師靈魂深處的精髓:求真、求善、求美。
紀錄悲鴻,大師跌宕起伏的人生並非僅僅讓我們發出陣陣驚歎,而是能夠體會到在那風雲變幻的百年,個人奮鬥到底有多大的潛能為國家民族的命運振臂而揮。
紀錄悲鴻,是為了參照大師所處的那個百年,看看那些寶貴的精神有沒有在我們這個時代失落。
……
由於時間倉促,筆者僅用二十天的時間寫完此書,也許很多地方還帶著創作電視腳本的習慣,望讀者們諒解。至於對嘉賓們的采訪,除了修改個別口語化重複的詞句,基本上尊重被采訪者的原意,希望盡可能保留嘉賓的用語特點和語氣語調。
不論是做紀錄片還是著書立說,我們隻求能夠貼近你們,親愛的觀眾和讀者朋友們,並最終能和你們一起帶著大家對這個時代的所思所想,與大師們進行一次平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