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夜裏,母親發現孩子神色異常,跟他說話也不吱聲,心裏很是詫異。盤問老半天,愛迪生才怯生生地把真情吐露了。母親聽罷,像有一大盆涼水劈頭蓋臉地澆下來,渾身都涼透了。
從此以後,愛迪生的聽力,由開始時隻感到耳部疼痛,繼而發生了微弱的聽力受阻,到以後隨著年紀的增長,症狀也愈加嚴重。這使得他變得少言寡語,更愛沉思默想,獨自一個人悶幹。跟年齡對照,他顯得過分嚴肅,出奇的老成。他堅持著在火車上賣報賣糖果,還幫助人帶點貨什麼的,兼販牛油、蔬菜等農產品。一有空閑,或是埋頭看書,或是悶聲搞實驗,不然就眯著眼睛琢磨買賣上的事情。
鐵路上的職工,都認識這個勤儉好學、肯用心思的少年,都打心眼裏喜歡他,所以,愛迪生在火車上賣貨不僅沒受阻攔,而且得到很多照顧。
這時在少年中間正流行著電報機遊戲。愛迪生也迷上了這種遊戲。愛迪生不像別的小朋友隻對拍電報通信息感興趣;他最感興趣的是為什麼電報機能夠互通信息,它是怎麼造出來的?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他完全沉醉於研究發報機這件事上,他自己配備零件,終於製造出自己的發報機。
為了試驗他這台發報機,愛迪生沒少跟他的父親薩繆爾費口舌。
愛迪生通常回到家都在夜間11點,父母心疼孩子,早已為他準備好了飯菜,鋪好了床鋪,可愛迪生卻總想著利用這點時間再試試他的發報機。父親說什麼都不同意,規定11點半必須睡覺。愛迪生眉頭一皺,想了一個主意。
他搜集了一些銅絲,在樹上架設了一條電線。電線約有1公裏長,從他家直通到跟他一起搞電報試驗的小夥伴克蘭西家裏。愛迪生的父親以往有看報的習慣。這天愛迪生回到家偏偏就說:“報紙賣光了”。說完趕緊又補充說:“克蘭西家訂了報紙,我能叫他把報上的新聞馬上拍過來。”
薩繆爾將信將疑,無可奈何地說:“你那個玩意管用嗎?”
愛迪生等的就是這句話。於是,土造的電報機立即工作起來,克蘭西在電線那頭發報,愛迪生在電線這頭收報。長短不一的嗒嗒聲,在夜深人靜時顯得格外清脆悅耳。
一連幾天,愛迪生都耍了相同的伎倆,父親早已看出了其中的奧妙。他心裏暗自高興:小家夥做一樣像一樣,真像那麼回事。
終於,有一天父親說:“晚上你還是把報紙給我拿回來吧。我看我的報,你搞你的電報,咱井水不犯河水,兩不相擾。”
就這樣,轉眼之間一兩年過去了。
1861年,愛迪生14歲那年,美國曆史上有名的南北戰爭爆發了。
南北雙方的矛盾自進入19世紀之後,日益激化。隨著北部工業革命而引起的資本主義大發展和南部在棉花生產發展刺激之下奴隸製的再次繁榮,導致雙方的對立與衝突也日趨激烈。
當1860年代表北方利益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惱羞成怒的南方一不做,二不休,決心另起爐灶。1861年4月,由南卡羅來納州牽頭,南部11州宣布獨立,內戰不可避免了。
4月,南軍打響了南北戰爭的第一槍,內戰正式開始了。為了達到征服南方和維護聯邦統一的目的,北方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勢,而南方幾乎一直處於守勢,但是由於南方準備充分,士氣高昂,在戰爭初期,北方軍隊經常遭到慘敗。人們的注意力都轉移到對時局的發展上,對報紙的需要量比以往殷切。炮火一響,報紙的銷售量就直線上升。
1862年4月的一個下午,愛迪生底特律的朋友給他拿來了一份載有聳人聽聞的消息的報紙清樣。內容是內戰已持續一年,現在雙方軍隊在夏伊洛交戰,這是一場規模巨大的戰役。南方軍隊損失了一位將軍,戰鬥仍在進行,勝負未定,但據說死傷人數已達25000人。
據後來愛迪生回憶說:
“我立刻感到了它的重要性。如果預先讓沿線的人對此事略有所聞,那我就可以賣出一大批報紙。我突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接著愛迪生用電報通知了沿線的每一個車站,每個車站的揭示板上都寫上了“風傳夏伊洛戰役,南北軍死傷25000人”的標題。
愛迪生回憶說:
我取了1500份報紙,找了三個男孩子幫忙折好,然後登上列車。在一般情況下,列車的第一站因為是小鎮,我隻能賣出兩份報紙。這次,當列車徐徐駛進月台時,我抬頭望去,前麵好像是發生了騷亂。月台上擠了一大群人,車一停下,我立刻發現他們是來買報紙的。等到列車開動,我已經以5分錢一份的價格賣出了一二百份。到了下一站,那裏又等了黑壓壓的一片人。於是我提高了價格,以1角錢一份共售出300份。就這樣,我一直賣到了休倫港站。我把剩下的報紙搬到了總在那裏等我的馬車上,並雇了一個小男孩坐在車後的報紙堆上,以防有人偷竊。然後以每份2角5分或更高的價格把所有剩下的報紙賣得一幹二淨。我記得,我曾經過一座擠滿禮拜者的教堂。我高聲喊著新聞標題,不過10秒鍾,教堂裏的人便都跑出來,包括牧師在內均圍在了我的身旁,爭先恐後地索購這份珍貴的報紙。
夏伊洛戰役為他帶來了一筆小小的財富,同時也使他意識到:人們更喜愛購買載有他們感興趣的消息的報紙。於是他的心又安分不下去了,他要辦一份自己的報紙。大家聽說以後,誰也不相信,都以為愛迪生是說著玩的。辦一份報紙是多麼不容易啊!當時要開一家小報館,從主編、編輯、記者直到印刷、校對和發行,起碼得有二三十人才行。另外,還有經費來源和紙張供應等一係列問題要解決。愛迪生小小年紀,要單槍匹馬辦報紙,而且是鉛印的快報,這豈不是有點異想天開嗎?
不,愛迪生的想法自有道理。他曾在一家舊貨店裏瞧見過一架小手印機,他已經惦記它好長時間了。
舊貨店老板看見一個小孩子跑來摸弄手印機,隻當是鬧著玩兒,也不怎麼在意。後來見他這兒摸那兒瞧的,態度非常認真,忍不住湊過來,鄭重其事地介紹說:“沒一點兒毛病,有八成新。本來是一家菜館印菜單用的,還附帶一套鉛字。價錢嘛,小弟弟放心,要是用得著,買下來包你合算……”
老板不知道這位小顧客耳朵有毛病,說話時壓根兒沒想到把嗓門提高。介紹了半天,愛迪生一句也沒聽清楚。可是人家一本正經走上來招呼,總不能不理不睬、毫無表示呀。他隻好胡亂把頭點點,算是對殷勤接待的回禮。
他憑著自己銳利的鑒別力,一聲不吭地把手印機檢查了一遍,仔細地把鉛字看了看。接著,又一聲不吭地掏出錢來,當場跟老板做成了這筆交易。
他把手印機和鉛字搬到行李車上,一個人悄悄地研究起排字和印刷術來。他根據報館工人教他的方法,先將鉛字排好。找份舊報紙,仿照著排版、校樣、付印。他又精細地畫了一列火車,上製版公司去製了塊銅板,當作報紙的刊頭。
愛迪生給他的報紙取名為《先鋒周報》。一個星期出一期,零售每份3分,按月訂閱給予優惠,收費8分。
隔不了幾天,《先鋒周報》便以嶄新的風格和讀者見麵了。這份報紙雖說篇幅不多,卻短小精悍;有新聞欄、廣告欄,有沿線各地情況報道。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很受人們的歡迎。開張頭一天,就銷了400份,吸引了不少訂戶。
愛迪生回憶說:
我的報紙純粹是鐵路新聞,出了車廂,大概沒人會發生興趣。但我對自己的創造感到十分自豪,把自己看成是地道的報人。
《先鋒周報》是世界上第一份在行駛的列車裏發行的報紙。主編、記者、印刷、發行都由15歲的愛迪生一人擔當。他的報紙報道的都是沿線城鎮的人們感興趣的消息。如:“詹姆斯溪車站行李車車長約翰·羅賓遜昨天摔下站台,一條腿受傷。他的同事表示同情。”或者是:“伯林頓三號機車已進廠大修。”再有如:“某人的妻子在底特律車站休息室生下了一個女孩。”等等。
愛迪生所創辦的《先鋒周報》預示著他的事業將會有一係列進展。英國工程師喬治·斯蒂芬森對該鐵路做了廣泛的考察之後,還通過倫敦的《泰晤士報》對愛迪生所辦的出版物給予讚揚。不久,改名為《閑評》的這份報紙越來越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