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使命和宿命(2 / 2)

雙後腰陳灼和林智健的活動範圍是己方禁區到對方禁區,但是前提條件是,每次隻允許一名球員頂上去進攻,而防守的時候,則由陳灼指揮林智健在兩個掃蕩型雙盯人中衛身前就要先進行一輪掃蕩型逼搶,左右邊前衛負責卡位和把對方向邊線逼。

對前鋒單箭頭的要求也非常高,運動戰中要求單箭頭最深退回到本方大禁區弧頂,在一名“掃蕩型後腰”向邊路移動的時候,前鋒要深度回撤防住對手的橫傳和回傳球路。

“能從石頭裏麵榨出血來”的形容,也許也有著對執行這套戰術的球員體能要求超高的意思。

鏈式防守實際上在21世紀的時候早已經退出曆史舞台了,一方麵是由於國際足球規則從2分製改為3分製之後,死守三場平局的得分,和一勝兩負相同,以此手段來刺激球隊更加注重進攻。其二是越位規則和不準守門員用手接回傳球的規則,都是對攻方有利的一種調整,這兩個規則都是加強了防守方麵的難度。

另一個角度上來說,鏈式防守本身也有兩大弱點,第一個是這種戰術太過注意防守,在防守中投入兵力太大,真正投入進攻的也隻有兩三名隊員,所以在進攻中更是需要抓住機會一球致命,因此鏈式防守一般等對手兵力壓上之後斷球後直接大腳交給前麵的兩三名進攻隊員乘對方立足未穩打反擊,給對方形成威脅有限。

鏈式防守的第二個弱點,是這個戰術過於注重人盯人防守容易導致失位,而失位又會導致攻守轉化的混亂。

比如象一個右路球員為盯人跑到了中路,恰巧此時己方獲得球權,欲由右路進攻,就會發現無人可用,這是由守轉攻的無力;同理,當一個球員在左邊參與進攻未果,轉而防守時又經常會發現自己的盯防目標已跑到了右路,造成漏人的局麵,這是由攻轉守的無序。

因此,當一支球隊針對鏈式防守的人盯人戰術多打交叉換位和跑位時,就有機會導致對手三條線混亂不堪,這也是破鏈式防守的常用手段,當然了,要想破掉鏈式防守而采取交叉換位,那也需要球員進行大量的無球跑動和交叉換位,對球員的體能要求也是非常高的,這又是“能從石頭裏麵榨出血來”的另一層涵義!

針對早已被發現的“鏈式防禦破解法”,巴喬設計的加強版本中,采取了區域防守和盯人防守相結合的方式,以此來製衡對手可能采取的“交叉換位”戰術。

區域防守和盯人防守相結合,具體說起來,就是要求四名邊路球員采取區域防守模式,誰從他們這裏經過,他們就攔截誰。

采用區域防守模式的還有清道夫容阿平和指揮核心陳灼,他們兩人沒有盯人任務,這是巴喬借鑒了陳灼在漢堡時候用過的“雙自由人”模式,對於他們倆的活動區域是無限要求。

另外四名球員,兩名掃蕩型盯人中衛、掃蕩型防守後腰,他們三個各自有著盯人任務,並且隨著陳灼的指揮而相互補位。至於單箭頭中鋒球員,他的職責之一是回防補位,在陳灼的指揮下盯防對方進攻球員,此外他還會在對方半場發起反搶破壞,打亂對方的進攻節奏。

巴喬進行了大量的模擬推演,認為這種防守反擊戰術對於當下這支香港隊是極為有效的,至於遠期,那就要看現在6-12歲的香港青少年球員訓練體係了,看看在10到20年係統訓練之後,能否湧現出一大批技術功底好、基本功紮實、體能充沛的球員,這樣的球員才真正能夠稱得上是職業球員,現在的香港隊,充其量是半職業性質!

這支半職業化球隊存在的使命,也就是5到8年時間而已,在這個期間之內,使用一種不先進但是實用的戰術,並且通過提升他們的體能來適應這套戰術,通過戰術和體能的結合,揚長避短地發揮他們的最大優勢。

這種選擇非常客觀和實際,對於這支香港隊球員來說,他們體能提升的可能性,是比技術和基本功提升可能性要大的,而且“強化體能+防守反擊”,很顯然對於香港隊來說,更為靠譜。

通過這種改造,讓他們在這個“過渡期”通過一些勝利進一步喚醒香港人對足球的熱愛,以便能夠讓更多的青少年投身到足球運動中來,包括陳灼在內,巴喬認為,他們這一代香港球員,注定了是香港足球騰飛道路上的一塊墊腳石!

這是他們的使命,也是他們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