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山——青城山,位於四川成都市灌縣城西北約15公裏處。它背靠雄偉的邛崍山脈,隱伏在幽深的岷江峽穀之中,山上林木蔥籠,四季長青,諸峰環抱,形如城廓,故得名青城山。據傳說,黃帝曾把青城山封為五嶽丈人,故古稱丈人山。
青城山地處成都平原的西北陲,離古城成都不遠,也許這就是很早就會引起文人逸士慕戀的緣故吧。晉朝以後,山上道觀佛寺日益增多。唐時道佛兩派教徒屢屢發生爭奪青城山的事件,官司一直打到唐玄宗那裏,唐玄宗為此下了敕詔:“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之後,青城山就是道教一家的天下。
遊覽青城山的起點是建福宮,它位於“懸崖峭壁高萬丈”的丈人峰下。麵臨清溪,周圍古木成蔭。建福宮創建在唐代,宮內有壁畫、長聯等文物,還有委心亭、木假山、王妃梳妝台等古跡。
建福宮西行,再需穿過題有“青城”的木製牌樓,就可以登上盤山小道了。隻聞蟬噪樹蔭、鳥鳴深壑,逐漸把遊人引入一個林靜山幽的境地。沿道的小亭,或旁幽穀,或立山頭,均以樹根、原木築成,亭頂用杉樹皮覆蓋,多樣的形態,古雅質樸,與四周自然景色渾然一體。
上山約2裏處,可以看見“天然圖畫”的牌樓屹立在山埡口。在此遠觀近覽,隻見蒼崖壁立,綠樹掩映,雲霞縹緲,澗溪奔流,真是處處入畫。叢林中,總有成群翱翔的丹頂鶴,更為這幅“天然圖畫”平添了幾分“仙”意。
接著登山,走過凝翠橋、山蔭亭、五洞天,就到達天師洞,它是青城山中最主要的道觀。據傳道教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就在這裏傳教。此處三麵環山,一麵臨澗,觀宇建築雄偉,重樓疊閣,加上山門石級陡峻,更顯得十分莊嚴。三清殿內供奉太清、上清、玉清的泥塑彩像,神情肅然。殿後的天師洞內,陳列著第三十代天師的石像和張天師,洞四周還有很多的崖刻,其中有眾多書法珍品。
在天師洞附近也有很多的遊覽景點。北有巨石崢嶸,為三島石,上刻有“降魔”兩字,傳說張天師降魔時用利劍將此石一劈為三。遊人可沿石縫中的石梯而下至海棠溪,深溪峭壁,藤蘿垂掛,景色尤為幽靜。過天師洞到古龍橋,可見對麵山壁上有一狹深的山穀,稱為“擲筆槽”。據傳說是由張天師用筆劃山而成。
自天師洞而上可到朝陽洞,每當旭日東升,陽光能射入洞內。朝陽洞以上,山道陡峻,經過三彎、九道拐,即到上清宮,宮前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石刻。宮左有一方一圓的鴛鴦井,宮右有半月形的麻姑池。上清宮附近還有不少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留下的遺跡,如跑馬坪、旗杆石,宮後的石坪上有不少圓形石坑,稱碓窩坪。據傳說這裏是農民軍研磨火藥的地方。
從上清宮直攀主峰,距青城山山麓的建福宮高差約700米,海拔約1300米。峰頂上有一座“登高一呼,眾山皆應”的呼應亭。在此,東可望沃野千裏、岷江蜿蜒,西可觀邛崍雪峰橫空出世。宋代詩人範成大在此作詩:“大麵峰頭六月寒,神燈收罷曉雲斑。浮空忽湧三銀闕,雲是西天雪嶺山。”
與青城山一江之隔的青城後山,在近幾年來也得到了開發。青城後山也有不少道觀廟宇,其自然景色更具古樸野趣的色彩。上下兩條登山小道沿狹窄山穀曲徑通幽,沿途可見不少流泉飛瀑,如白龍吐水、三潭霧泉、幽穀飛泉和雙泉水濂洞等等。滿山古樹、蒼藤、苔蔓叢生,濃蔭蔽日。青城後山也是處處清靜、處處幽深,成為青城山風景區又一旅遊景點,吸引著各地來客的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