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散文卷(16)(3 / 3)

但不管怎麼說,在泉城人的奮鬥下,趵突泉總算複湧了。這是泉城人保護和恢複生態的勝利。有了湖,濟南就滋潤了,泉城才真正成為泉城。

複湧僅僅是個開始,我從心裏祝福,願趵突泉長湧長流,願泉城千秋萬代名副其實。

隻做大事不做大官的人

沿川陝公路南行,越雙石鋪、酒莫梁、柴關嶺,公路旁有一組掩隱在雲海霧濤中的建築,這便是張良廟。因張良曾被封留侯,故稱“漢張留侯祠”。

張良廟位於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因此山古樹多紫柏,又叫紫柏山,海拔2600米。張良廟背依紫柏山,二水夾流,五山環抱,顯得氣勢恢弘。樓台亭閣,雕梁畫棟,淳樸典雅,古香古色。

張良廟的初始建築是牌樓,莊嚴肅穆,飛簷走角。進了牌樓門,是進履橋。進履橋是一座橫跨山間小溪的溪橋廊亭,取張良當年圯橋納履之意。相傳張良當年在下坯圯橋遇一老人,三次為其拾鞋穿鞋,終感動老者。複三次約會,遂得寶書,學得滿腹經綸,最終協助劉邦成就霸業。

三清殿院是張良廟的主體建築,規模宏大,殿堂眾多。二山門內的大殿院是張良廟的中心建築群。正殿內有張良的貼金身塑像一尊。在殿廊的明柱、簷柱上多有曆代名人雅士留的楹聯,大都是對張良在曆史上主要功績的讚頌,說他不愧為漢朝開國的一代重臣。爬上雲梯即為授書樓,為張良廟最髙建築。閣樓兩層,高聳入雲。相傳為黃石公給張良授書的地方。

再沒有像張良一樣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的人了。著名的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在張良廟留一楹聯,淋漓盡致地稱頌了張良的千秋功業和辭功謝祿:

收秦關百二山河奇謀獨運輔漢家統一事業成功不居《史記?留侯世家》說張良輔佐劉邦南征北戰,滅秦亡楚終得天下,建立了漢朝。大功告成後,張良決計離朝而去。不為名利爵位所動,謝封辭祿。“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傳說張良跟隨仙道赤鬆子隱居於紫柏山中修道成仙。張良廟就是為了紀念張良隱居而建立的。廟中各個建築,大都是依照曆史上相傳的典故而建的。

一個人,為建立一個朝代出生人死,立下了赫赫功勳,甚至被譽為“帝王之師”。連劉邦自己都說“運籌帷幄,決勝千裏,吾不如子房……”。眼看看自己為之奮鬥的大廈拔地而起,此生此世將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卻能夠毅然告別那幢大廈,悄然離去。隱居山林,“聊寄做於琴書,樂躬耕於壟畝”,是需要有大勇氣大境界的。小徹小悟不足以促使人做出這樣的決定。

“隻做大事,不做大官”,在那個時代應該說是一種高風亮節。某些不學無術的人居一小官都敢裝腔作勢,目空一切,驕奢淫逸,貪贓枉法,而一個開國元勳視富貴如浮土,退避山林,隱居民間,布衣粗食,穿百姓衣,沒有大境界大修煉怎麼能做得到?除了認識到劉邦是個隻可同苦不能共甘的人之外,恐怕還有張良自己站在曆史的高度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感悟。

做大事的人不一定非要做大官,做了大官的人也不一定就能做大事。可能是因為受張良的境界感染的原因吧,張良廟一帶的紫柏株株長得高大挺拔,但枝枝杈杈看上去很隨意,倒給人一種淡泊飄逸的感覺。即使離開了張良廟,那些高大隨意的紫柏,也能長久地留在你的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