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水簾洞的山處處亭台樓閣,有分有合,飛簷畫壁,雕梁畫棟。有的小巧玲瓏,有的氣勢雄渾。滿山的杏樹、榆樹、梭梭、泡桐……綠格茵茵,春意盎然。最神奇的是“笤刷樹”、“火棍樹”,曆盡千年,生命不衰,一頭枯宛一頭卻生機勃勃。其生命之不竭撼人心魄。洞內摸子池泉水清洌甘醇,喝一口沁人心脾。
道廟有一道姑,年方卅有一,已進廟十年,口齒伶俐。言及道教,很有一套。
當地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水簾洞石窟群造像風格上與麥積山、炳靈寺一脈相承,又獨具特色。這種把浮雕、窟、懸塑、壁畫相結合,融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文化於一體的露天石窟,在全國絕無僅有。加上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形成的丹霞地貌,鬼斧神工一般地造就出一線天。
聽著他的話,我們遙望遠處,俯瞰近處,果然名不虛傳,試斧山、象鼻山、蓮花峰、筆尖峰、單乳峰等,或隱或現,或明或暗,真可謂妙不可言。
等我們下山時,忽然飄來一團烏雲,頃刻間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遙望近峰遠山,了朦朧朧,蒼蒼莽莽。待雨過天晴,一道彩虹懸掛半天,絢麗耀眼,令人叫絕。水簾洞,真是名副其實啊!
目睹複湧的趵突泉
2001年9月17日,沉寂了924個日日夜夜的趵突泉在泉城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得以複湧。550萬濟南百姓為之魂牽夢繞,整個泉城一片歡騰。報紙、電視等各種媒體都在報道、評論這件事;濟南的街頭巷尾、茶館酒肆,人們都在談論這件事。趵突泉複湧,成了整個濟南的熱門話題。筆者有幸路過濟南,親眼目睹了複湧的趵突泉。
在此以前,我多次閱讀過老舍先生的《趵突泉》,先生對趵突泉蘸滿深情的描繪,深深地打動過我。他說:“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濟南的三大名勝……”在談到趵突泉時,他寫道:“水從泉眼裏往上湧,冒出水麵半米來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斷地翻滾”泉城濟南是因泉而揚名的。《春秋》上就有記載,金代就有人撰文立碑,稱濟南有七十二泉。自此,濟南七十二名泉的說法就沿襲了下來。盡管具體泉名多有變化,但趵突泉始終為首,被譽為濟南第一名泉。趵突泉與附近的金線泉等二十多處泉,組成趵突泉群。趵突泉群和珍珠泉群等泉群組成濟南四大泉群,曆史上的泉城家家泉水,戶戶垂柳。
我沒有親眼見過三年前的趵突泉湧動時的情景,但看過一部關於趵突泉的專題片。三個泉眼像愁久了的精靈找到了出口,翻滾著向上衝擊。又如三個情同手足的兄弟,歡唱著舞蹈著汩汩噴湧,浪花翻卷,湧波不盡。碧水翻卷,如拋珠甩玉。聲勢奪人,攝人心魄……今天,我終於可以目睹停湧三年後又複湧的趵突泉,心裏既興奮又緊張……
進了趵突泉公園大門,見人們匆匆地都朝一個方向走去,肯定是去觀看趵突泉,我便緊隨其後。
一個假山、雕塑、護欄圍著的十幾米見方的水塘邊圍滿了人。一邊是趵突泉的匾額,一邊有“天下第一泉”的牌子,更添了幾分神秘。人們爭相往裏看,我好不容易擠了進去。隻見池水偏中央的地方,三個直徑大約一米多的水團在慢慢地湧動卷翻。盡管也是湧動,也是翻卷,但比起我在電視上看見的模樣,顯得有些有氣無力,有些倦傭,有些散淡……至於老舍先生說的池邊數不清的冒泡的小泉眼,目前還沒有複湧。圍泉而立的人在鼓掌,歡呼雀躍。照相機、攝像機對準泉拍攝。看著人們興高采烈的模樣,不難想象三年間幾近幹涸的趵突泉是個什麼樣子了。
據說,為了趵突泉的複湧,濟南市政府不遺餘力的奮鬥了好幾年,在城南修了好多座水庫,再找準漏眼讓庫水滲進地下,從泉眼冒上水麵。整個濟南市的自抽水井全部關閉了。引黃保泉,加大地表水供應,減少地下水開采。幾年間,總投人已達35億元。
人類在自然麵前的抗爭力,其實是很小很小的,而破壞力卻很大很大。破壞掉一個自然景觀,用不上幾年,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而要恢複一種生態,卻要耗巨資動人力興師動眾,大動幹戈一番,還不一定能恢複到原樣。泉城濟南曆史上是泉的世界。有位老濟南說濟南老城比周莊還美,泉水吟吟,垂柳依依,水草飄逸,渠水縱橫,滿目滴翠,魚翔淺底。人們在渠邊洗衣服時候,魚兒會從手邊掠過。家家戶戶的門後清泉長流,一段水坡路一直連到水裏……整個濟南,仿佛就流動在清泉之上。“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如今,這種美麗已成了美麗的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