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戰的武裝入侵,又變成了後期的技術產品入侵、經濟入侵,已使人心服口服,“日貨”已遍布全球。人們口袋裏的錢有相當一部分交給了日本人,有時我們罵日本,反過來經常又交錢給他們,他們日本就越來越富。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比較也是一樣。新加坡和日本一樣,自然資源也缺乏,即使食用水70%從馬來西亞進口,馬來西亞是世界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國家的主要收入也依賴自然原產品,如石油、木材、水果、海產等。但新加坡越走越高,超越馬來西亞有6倍,就新加坡國民收入而言,2008年人均2.7萬美金,而馬來西亞隻有5千美金。新加坡和日本的例子看,什麼是地大物博?都沒有用,曆史上,物極必反,往往自然資源匱乏,而從技術科技發展,不僅可以補充不足,而且資源又源源不斷地從發展中國家運來,輸出的隻是玲瓏小巧的電子產品和其他高科技產品。如中國輸出8億件襯衫,才能換回美國的一架波音737飛機。
日本是保護繼承中國文化最完美的國家,無論是茶藝、書法、家倫、道德、衛生堪稱楷模。
一是日本靈活的政治適應政策。自19世紀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國門,日本人迅速明白了自己的差距,實行了成功的強國富民的“明治維新”。而中國有同樣的經曆,但“戊戌變法”後卻以失敗告終,最後淪落到落後挨打的局麵。在二戰失敗後,日本接受投降協議,天皇的地位受到保留後,迅速采取了西方國家的民主體係,保證了後期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國家穩定,也是公認的亞洲唯一列入“世界七強”的國家。
二是日本國地少人多,人口資源和自然資源比例失調,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但正是由於“物極必反”,日本的現代工業化技術,包括製造業、電子產品等來補充其不足。自然資源從全世界輸進日本,而日本向外輸出的是技術產品,所以它可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換言之,世界許多國家欠了日本的錢。從這個實例上看,世界上所謂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如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等,自然資源起不到任何作用,發展進步才是硬道理。
三是日本的發展和強大成功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書道、茶道、武道和文化的核心。“日本”國這兩個字也純屬於中文來源,說明中華文化對社會道德禮節和科技的進步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就說明中華文化能夠運用,就看是否擁有先進的政治變革土壤了。
四是對於日本,我一直有著複雜的心情。一是它的祖先來自中國,從此文字也一樣,但日本翻臉不認人,又是侵略過中國的國家。簡單地說,他們不認祖宗,反過來又有罪於祖宗。所以一麵看著日本人彬彬有禮的美好禮節,一麵看著二戰日本屠殺中國人、華人、美國人、英國人和澳洲人的曆史,深感全身不知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