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舞女揮袖:趙飛燕姐妹(1)(1 / 2)

童謠

燕燕,

尾涎涎,

張公子,時相見;

木門琅根,

燕飛來,啄皇孫,

皇孫死,燕啄矢。

唐代詩人徐凝的《漢宮曲》對趙飛燕的才藝讚賞有加:水色簫前流玉霜,趙家飛燕侍昭陽。掌中舞罷簫聲絕,三十六宮秋夜長。作為中國古代的舞蹈大師,趙飛燕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傳說,也極大地豐富了今天的文化市場。而她的生平事跡遠不止今天為人熟知的“掌中起舞”,在政治鬥爭異常殘酷的深宮後院中,她心機用盡、毒媚逼人,以柔弱身姿獨擋千夫所指,光環背後是無盡的曆史痛楚。如此奇女子,她的人生從何處始往何處去?讓我們一起步入這位絕代佳麗的個人世界。

長袖翩翩

提起趙飛燕,大多數人腦海中跳出來的第一個詞是“美”、接著是“瘦”、再下來是“舞蹈家”。這幾個詞無疑概括了趙飛燕所有傳說中的特點。

趙飛燕,原名宜主,姑蘇人。對於她的身世以及“飛燕”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好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飛燕”是個藝名。

相傳趙飛燕的母親是江都王之女,她嫁給中尉趙曼後,紅杏出牆,同江都王府裏的舍人馮萬金私通,生下一對雙胞胎姊妹,也就是飛燕和妹妹合德。趙曼知道後,大發雷霆,他命家仆將她們棄之野外,過了三天又去查看,竟然沒有死。趙曼吃了一驚,認為這是天星臨世,必有大貴,趕緊抱回撫養,從趙姓。

後來,趙曼病逝,家道中落,母女三個相依為命,從姑蘇一直流落到京城長安。趙母靠著替人做些刺繡掙點小錢維持生計。屋漏偏逢連夜雨,不久,趙母在貧病交加中也扔下一對幼女不幸歸天。母親死後,這對雙胞胎姐妹被一位趙姓官員收養,並輾轉到了陽阿公主宮裏當侍女。在陽阿公主那裏,兩姊妹認真習藝,經過幾年的訓練,趙飛燕終於練得像燕子一樣輕靈,每每舞動即有翩然欲飛之勢,故改名“飛燕”。

第二個版本說“飛燕”是皇上賜名。據說她出身音樂世家,母親早亡。父親以音樂為生,精通管竹吹奏,後染上了肺癆,死於非命。父親死後,姊妹倆成了一對遺孤,哭得死去活來,結果,父親的喪事都是音樂同輩的友人和鄰坊見狀可憐,為她們湊錢草草料理的。此後,家境徹底敗落,姊妹流落在長安以打草鞋和唱小曲為生,過著貧苦的生活。

一次,趙飛燕姊妹在一家茶肆唱曲,由於她們的歌喉婉轉,似新鶯出穀,音韻悠揚,使得旁聽的觀眾越擁越多,人們聽她們唱得好,都急相施舍銀錢。

這時,長安富人趙臨正好路過,他見趙飛燕姊妹雖然衣著樸素,但不隱其俊俏容顏,又聽她們美妙的歌喉,覺得這是一對難得的好苗子,奇質可居,於是將她們收為養女,從此,她們算有了個棲宿之所。趙臨收留她們以後,將她們用心梳洗打扮,果然麵貌一新,光彩照人,趙臨非常喜悅。不久,他以三十兩銀子的身價,將她們賣入青樓。這家青樓聘有專門訓練歌舞的教師,還開設了詩詞文學課,借以訓練和提高歌舞藝人的文化和藝術素質,以適應達官貴人們應酬的需要。

趙飛燕對於歌舞本來就有基礎,所以她進院以後,在歌舞方麵自然鶴立雞群,教師們也對她格外器重,於是對她進行更嚴格的訓練,老鴇也把她視為掌上明珠,對諸事照顧備至,她漸漸適應了這種環境。

隨著“舞藝”的提高,趙飛燕的名氣越來越大,終於轟動了長安。這時富平侯張放聽到她的芳名,隻身前去尋樂,一到院中,老鴇隆重接待,他點名要趙飛燕侍宴,老鴇不敢怠慢,趕忙叫她梳妝拜見。張放一見趙飛燕果然其貌不凡,他不禁魂飛魄散,垂涎愣目,心猿意馬。趙飛燕在他麵前也不拘謹,反而落落大方,更顯可愛,及至看她表演歌舞之後,他不禁鼓掌叫絕:“好。”於是他將趙飛燕以五十兩的身價買回府中。

富平侯張放和漢成帝年紀相仿,情趣相投,原本就是極為要好的朋友。雖然在公開場合要顧到君臣之禮,有尊有卑,然而在尋歡作樂時,卻狼狽為奸,放浪形骸。張放時常應召陪漢成帝在宮中宴樂,自然也不時慫恿漢成帝微服出遊,以領略宮廷之外的長安風月,領略“路邊野花”的天然風采。

在一個春寒料峭的夜晚,漢成帝輕車簡從駕臨富平侯府。張放早有準備,把府中歌女舞姬都趕出來,輪番上陣,輕歌妙舞,香氣繚繞,使得漢成帝眼花繚亂,連連叫好。

一會趙飛燕出場,歌聲嬌脆,舞姿輕盈,似仙子淩波;再看她纖眉如畫,秀發如雲,尤其是一對眸子含情脈脈,閃爍出無限誘人的風情與醉人的魅力,頓使漢成帝如癡如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