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竇猗房的侄兒竇嬰一本正經地說:“漢法之約,傳子適孫,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帝約乎!”景帝先是清醒地看了竇嬰一眼,接著默然無聲,眼睛半睜半眯,身子站立不住,做大醉狀,意思是告訴在場的人,我喝醉了,剛才說的是酒話。就見竇後的臉色,剛才還是霞光滿天,馬上變成烏雲密布,結果,傳位給梁王的事又不了了之。
竇猗房雖然在在梁王立儲這件事上失敗了,但是,從她一再要求的過程中,她的兒子景帝還是很順從她,當景帝死後,武帝繼位,漢朝經曆幾十年的恢複和振興,情況已經和漢初有所不同,獨尊黃老之術也已不合時宜,嚴重阻礙了許多儒生的進仕之路,也扼殺了儒家的思想。
漢武帝是一個大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不滿足於現狀,通過改革發展社會經濟,因此武帝特別欣賞儒家銳意進取,大膽改革創新,這與尊崇“黃老”的祖母竇猗房產生了直接衝突,這種衝突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竇猗房不得不退到幕後,一心一意享受後宮養老之樂。
點評:貴柔守雌
竇猗房的丈夫、兒子和孫子,分別是著名盛世“文景之治”的皇帝漢文帝、漢景帝和以雄武著稱的漢武帝。竇猗房從一個貧苦無依的宮女,成為母儀天下的漢朝皇後、皇太後、太皇太後。縱觀竇猗房的成功背景,無非有四:一是水到渠成。作為漢文帝的皇後,漢文帝駕崩之後,她的兒子漢景帝即位,竇猗房自然成為皇太後;漢景帝駕崩,孫子漢武帝即位,她自然就是太皇太後。二是中國古代社會“子以母貴,母以子貴”的觀念。竇後的絕對優勢在於其他的妃子沒有生子,隻有她生下兩兒一女。她一直恪守婦德,謙恭賢淑,失寵後地位也沒動搖。三是漢朝是個忠孝的朝代,“漢家舊典,尊崇母氏”。漢代統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認為孝是做人之本,禮之始。所以,無論兒子,還是孫子,都非常尊敬她,包括她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策略。四是以“黃老”治國,排除儒術,幹預政治,打擊政敵,把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竇猗房能影響漢朝統治者實行黃老之術,這是她作為女性的最大亮點。黃老之術正是適應了當時的漢朝統治,
黃老之術是戰國時代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所以得名。
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於戰國時代。但是,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社會思潮,則是在西漢時期,這一派的代表們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際上是道家和法家思想互相結合,並且采納了陰陽、儒、墨等學派的觀點。從內容上看,黃老之術繼承、改造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作為客觀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虛同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在社會政治領域,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所謂“無為”就是要求政府盡量不要幹涉人們的生活,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豐功偉業和政治霸權。
這種政治思想不僅在中國古代被應用,就是現代的美國也奉為圭臬。《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馬德裏克(JefferyMadrick)在他的《經濟增長的理由》(WhyEconomiesGrow)裏,專門用一個章節來討論政府在經濟行為裏的角色,主張政府幹預越少越好。
竇猗房堅決主張“無為而治”,並讓自己的兒子及孫子都要熟讀黃老之術的經典著作,這也是尊從了漢高祖劉邦的治國理論。據史載,劉邦入關之初,即宣布約法省禁,“悉除去秦法”(《史記·高祖本紀》)。漢政權建立後,劉邦成功地運用黃老之術,在全國推行郡國並行製,又以柔製剛,以守為攻,次第消滅了有嚴重分裂傾向的異姓王勢力,並分封子弟,以擴大和鞏固西漢政權的統治基礎。他又利用和親政策,減輕了匈奴對漢朝邊防的壓力;在經濟上則推行“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的輕徭薄賦政策,使漢初經濟得以複蘇與發展。到竇猗房時,竇猗房的兒子漢文帝、漢景帝尊從竇猗房主張黃老之術,大力推行並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成效,最終形成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形成有竇猗房的一半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