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冶金設備(三)(2 / 3)

45°高速無扭線材軋機和舊軋機相比經濟效果是十分明顯的。其特點是:擴大了產品規格,可生產5。5~12mm範圍內廣泛規格的線材;能大幅度提高產量;顯著提高了線材的質量,廢品率大大降低,尺寸公差達到國際水平;設備結構緊湊,操作方便,生產穩定;徹底改善了勞動條件,鐵粉塵不再逸出,飛鋼事故大為降低,操作工人十分安全;成本低,投資效果好,相關經濟效益明顯。因此,1981年國家在上海召開了技術成果鑒定會,肯定了這一重大科研成果,並指出對我國線材生產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為研製更高軋速的新型線材軋機提供了經驗。由於采用了一係列新技術,自力更生突破了很多難關,且經濟效益顯著,因此獲得了1982年度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及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國產小方坯連鑄機技術的開發

連鑄技術的迅速發展是煉銅生產一項重大的技術革命,引起世界各國鋼鐵生產廠家的重視,1987年世界連鑄比平均已達到54。8%,尤其是日本的連鑄比已達到90%以上。而我國1987年僅有12。93%,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為改變我國中小型鋼鐵廠澆鑄小鋼錠和軋機開坯能力不足的落後狀況,冶金部決定引進現代化小方坯連鑄機技術,並於1980年與西德德馬克公司簽訂了引進設備及技術軟件的合同。冶金部鋼鐵設計研究總院組織參加合作設計和對引進的技術資料進行學習、消化,並首先為邯鄲鋼鐵總廠翻版設計了一台四流小方坯連鑄機,這台國產化的現代化小方坯連鑄機於1982年9月順利投產。該成果榮獲1984年冶金部科技成果特等獎,1984年國家優秀設計獎及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該院在邯鄲鋼廠小方坯連鑄機消化、吸收、翻版設計成功後,又接受韶關鋼鐵廠的委托,設計了一台雙流,半徑6m的小方坯連鑄機,結合該廠具體情況,吸收現代化小方坯連鑄機的各種優點,克服引進設備的若幹缺點,並對設計作了進一步完善和多處重大改進,開發設計了更適合於我國中小型鋼廠的現代化生產需要的CB型方坯連鑄機,為我國連鑄機增加了一個新機種。

這台連鑄機的主要特點是:采用了現代化方坯連鑄機單機單流,控製靈活的特點。采用了現代化方坯連鑄機盡厘離線檢修,提高鑄機作業率的設計思想。采用了現代化方坯連鑄機大包回轉台、中間罐車等有利於多爐連鑄的設備。每流增加一架拉矯機,並由氣動壓下改為液壓壓下,生產更為可靠,送引錠不產生打滑現象,剪機能力由300噸加大至500噸。由於鑄坯斷麵加大,中間罐改用塞棒控製鋼流,這比原來引進的連鑄機用的定徑水口更適用於我國中小型鋼廠。因為塞棒水口可以方便地控製鋼流的大小,每爐鋼的澆鑄時間可以根據爐前的冶煉情況和出鋼時間進行適當的調節,主動與煉鋼爐配合,為多爐連澆創造條件,另外塞棒水口還可以根據中間罐鋼水溫度的高低來控製調節拉速,這有利於減少漏鋼事故。中間罐車增加了中間罐的升降機構,為安裝浸入式水口,實行保護澆鑄,防止鋼水二次氧化,為生產優質鋼創造了條件。輥道改為兩側支承的分組集中傳動,減少了維修工作量。兩流共享一個冷床,簡化了出坯係統,電動齒輪齒條推杆式的推鋼機使用很可靠。

這台連鑄機1985年8月熱負荷試車一次成功,1986年轉入正式生產。1987年生產鑄坯15。668萬噸,達產率156。7%,被冶金部評定為特等連鑄機,同年獲冶金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89年獲冶金部優秀設計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