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鋼四機架冷連車機
鞍鋼於1989年12月17日建成投產了一套帶鋼四機架冷連軋機。它可以生產寬1000mm,厚0。5~2。5mm的冷軋帶鋼,年生產能力為80萬噸。這套軋機的投產,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冷軋鋼板的供需矛盾,減少了我國對冷軋板的進口,為國家節約大量外彙。
四機架冷連軋機主要由四台四輥可逆軋機,一台開卷和卷取機及相應的輔助設備所組成。四台主軋機按順序串行排列,軋製時鋼板卷首先由開卷機開卷,經直頭後依次進入第一,二,三,四機架,形成對卷材的連續軋製並由卷取機把軋材卷成薄帶鋼卷材。
鞍鋼這套四機架冷連軋機是由聯邦德國引進的60年代的二手設備,其機械部分由西馬克公司製造,電機、電氣設備是由AEG公司製造。但連軋機的傳動設備和基礎自動化控製設備必須加以改造,否則根本不能適應軋製高質量冷軋帶鋼的技術要求。冶金部自動化研究院承擔了對軋機傳動電機提供晶閘管供電裝置的任務。
該軋機主傳動直流電機總裝機為2。5萬千瓦,單電機容量為1400千瓦,最高額定直流電壓為1000V。這樣的晶閘管供電裝置製造不僅工期緊,質量要求高,而且提供這種電壓等級的晶閘管供電裝置,將需要數量極大的4000V晶閘管組件。提供這種的供電裝置,在國內尚屬首次。而冶金部自動化院采用了由日本引進的富士電機株式會社的4000V晶閘管製造技術和關鍵設備,並全部采用國產材料,為這套冷連軋機提供了晶閘管供電裝置共86台套。並和同時參與這套軋機改造的西門子公司合作,在現場一次試軋成功,深受西門子專家和用戶的好評。這為冶金企業引進二手設備的改造提供了有意義的經驗。
45°高速無扭線材乳機
在說到45°高速無扭線材軋機之前,先談談45°軋製技術,所謂45°軋製,是指其軋輥呈45°傾斜布置。在高速線材連軋機組中,連軋機的每對軋輥相互交叉成45°布置,從而使軋件可以實現無扭軋製。
45°無扭線材軋機的特點是精軋機組為無扭整體機座,精軋機組之後,布置有控製冷卻線。整體機座由8~10個輥組組成,糶體傳動,輥組配置極為緊湊,並采用懸臂式小直徑碳化鎢軋輥。由於高速塑性變形產生的熱量,精軋不但不降溫,反可升溫,所以線材終軋溫度可高達1000℃,頭尾溫差也小。這樣既可加大坯料的斷麵尺寸和單重,又可提高線材的尺寸精度、表麵質量和軋機的生產能力。這是60年代以來世界上軋鋼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成就,改變了線材生產麵貌。1966年世界上第一台摩根式45°高速線材精軋機在加拿大投入生產後,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並競相建造這類軋機。到目前為止,已投產了100餘台,軋速由初始的43米/秒提高到100米/秒以上。而且,根據各國的特點和技術專長,又開發了數種新結構的機型,投產後的經濟效益非常明顯。但我國直至70年代,線材生產仍然非常落後。設備結構陳舊,線材盤重小,軋速低,品種少,尺寸公差大,鉍化鐵皮厚。為了根本改變這種落後局麵,冶金部鋼鐵設計研究總院在1974年就組成了研製組並與上鋼二廠合作,開始研製45°高速線材精軋機。1977年首先製造了一個機架(共10個機架)進行試驗。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1978年又將10個機架及相關設備全部製造安裝完畢,調試後,軋出了合格的鋼材,以後又分別用30米/秒和50米/秒的軋速進行了多次試軋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