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瓦西裏·伊萬諾維奇(3 / 3)

當時,中國軍隊裏有不少的外國軍事顧問;蘇聯的軍事顧問遍布除共產黨軍隊之外的各個戰區。他很快就獲知,蔣介石統率的部隊有290個步兵師、14個騎兵師、22個炮兵團、6個迫擊炮團及其它部隊,總人數為3856000人。不久,崔可夫了解到實情是:中國有些部隊隻是徒有虛番號的空架子部隊;中國很多部隊的裝備、戰鬥力和士氣都很低;很多士兵僅是為了在軍隊裏混飯吃而已,但他們有著吃苦耐勞、逆來順受和忍氣吞聲的良好秉性;國共兩黨的軍隊沒能建立起良好的協同作戰關係(他本人也不便協調這種關係)。崔可夫在與國民黨軍事領導人接觸時發現,“他們容不得批評,甚至是最合理的批評”。在就任蔣介石的總軍事顧問期間,崔可夫製訂過不少軍事計劃,但多數難以獲得蔣介石的首肯。在重慶,崔可夫還廣泛接觸各國的駐華使節以收集各種情報。他與美國駐華代理武官雷特上校、法國維希政府的駐華武官馮伊上校等人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他對各種情報進行仔細的分析後,幫助莫斯科方麵確定了日軍的南進戰略企圖,為蘇聯政府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以避免兩線作戰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1952年,崔可夫上將在蘇共十九大上當選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1953年3月,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逝世,蘇軍高級將領開始進行任職的調整(布爾加寧元帥出任國防部長)。5月底,蘇聯政府取消了德境管製委員會,崔可夫被調回國,擔任基輔軍區司令(由基輔軍區司令格列奇科上將對應接任崔可夫的蘇駐德占領軍集群司令遺缺職務)。

1955年,時年55歲的崔可夫獲晉元帥軍階。

1960年4月,崔可夫調任國防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同年7月,兼任蘇聯民防司令。在1961年的蘇共二十二大上,崔可夫元帥當選為蘇共中央委員,成為蘇聯武裝力量的高層中堅人物。在赫魯曉夫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期間,崔可夫元帥受到了重用,成為其得力的軍事助手。崔可夫大力倡導質量建軍,使蘇聯陸軍裝備大量先進的飛彈和核武器,並使蘇聯陸軍完全實現了摩托化;他還使蘇聯的民防工程得到了很大發展。在“古巴飛彈危機”事件發生後,赫魯曉夫采取退卻策略,引起蘇聯軍方高層強硬派的不滿;崔可夫積極協助赫魯曉夫在蘇軍高層進行了有效的疏導工作。

1972年,72歲高齡的崔可夫元帥改任國防部總監小組組長,仍然著力研究軍事理論問題,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在自己的晚年中,崔可夫勤於筆耕,以自己豐富的人生經曆和非凡的軍事指揮生涯,撰寫了《在戰火中錘煉青春》和《在華使命》兩部回憶錄;出版了《集體英雄主義的集團軍》、《斯大林格勒∶經驗與教訓》、《戰火中的180天》、《空前的功績》、《從斯大林格勒到柏林》、《斯大林格勒近衛軍西進》、《在烏克蘭的戰鬥》、《本世紀之戰》等八部很有份量的戰史著作。

1982年3月18日,戎馬一生的崔可夫元帥安詳地閉上了自己的眼睛,享年82歲。與世紀同齡的崔可夫元帥是勇於創新的戰術家和技藝高超的戰役指揮官。他在自己漫長的軍事生涯中,以其大膽的獨創精神屢建戰功,先後榮獲了9枚列寧勳章、1枚十月革命勳章、4枚紅旗勳章、3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紅星勳章。崔可夫元帥光輝戰鬥的一生贏得了人們的普遍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