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讓馬歇爾指揮歐洲戰役的決心本是十分堅定的。他在給潘興將軍的一封信中說:“我們準備讓他指揮的是這次戰爭中最大的作戰行動。我認為他將擔負的乃是歐洲戰場的全部指揮任務,而不僅僅關係到某一地區。此外,英國三軍參謀部將同他就一切事宜進行磋商。再者,我認為如果不給喬治一個親臨前線統兵作戰的機會就太不公平了……我所能做出的最好的解釋是,我想讓喬治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潘興……”

然而,羅斯福總統無疑最後還是同意了潘興將軍的看法。這位身臥病榻的老將軍在給總統的信中說:“……我們在打著一場全球性戰爭,離結束之日尚遠,因此要由最成熟的軍官擔任參謀長一職,以便明智地把握戰略方向。明達的軍界人士一致認為,馬歇爾將軍正是這樣一位軍官。假若把他調往某個地區作戰,則無論這個戰場看上去如何重要,都將使我們因為失去這樣一位深諳戰略、任何其他人擔任參謀長都無法同他相比……”

不錯,馬歇爾可以極其出色地指揮歐洲戰役,但是誰又能頂替馬歇爾充任美國全球軍事行動的指揮者而且指揮得如此出色呢?羅斯福最終還是把馬歇爾留在了陸軍參謀長的位置上。

最後,經總統批準,馬歇爾委任了艾森豪維爾將軍任盟軍最高司令,指揮“霸王”戰役。

1944年1月3日,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麵上赫然登載出馬歇爾將軍的照片。周刊選他為“本年新聞人物”,稱他為“祖國的托管者”,“不可或缺的人”。周刊寫道;“作為一位文明美國人,他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將軍有資格代表死難將士接受本國人民的感激之情。”

無論何人,隻要去五角大樓走一遭,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總統認定必須把馬歇爾將軍留在華盛頓。別人很難勝任此刻壓在參謀長身上的繁重工作。自馬歇爾於1939年接任參謀長以來,這項職務的責任範圍之廣,都大大超過往日。如今,300名官兵直接在參謀長手下工作,他必須每時每刻都能了解戰局情況,盟國的想法,敵方的計劃,總統的打算,國會的意圖。

馬歇爾在權力下放方麵做得非常徹底。他的原則是:委派最合適的人選負責某項工作,然後就放手任他去幹。如果幹的出色,他會咕噥兩聲表示讚許,如果不稱職,他就請他走人。他了解下屬的全部活動。他要求自己每天掌握手下工作人員厭掌握的所有情況,因此他規定,任何部下都可以直接向他報合任何事情。

“馬歇爾從不拉幫結夥,”副參謀長湯姆·漢迪將軍說,“人們可以同他爭辯。隻要你完成了工作,一切都好商量,他脾氣上來,也十分粗暴,有時厲聲痛斥,有時冷若冰霜。可是,他能長時間聽人介紹情況,記憶力之強令人吃驚,甚至小事也不漏過。有一次,他去國會參加一個委員會會議,議員們就某些次要但複雜的事項提了一些敏感瑣細的問題。他從容不迫,滔滔不絕地作出了權威性的回答。我問他怎麼竟能記住這麼多細節,他說:‘我是從近幾個星期軍官們所介紹的情況中摘出來的。’”

馬歇爾掌握情況的主要渠道之一,是每天上午9時準時在他的會議室裏開始的情況介紹會。他頗以他搞的這個介紹會為自豪,也使世界各地美軍和盟軍司令部的指揮官們羨慕不已。馬歇爾後來回憶說:“對於我和其他主要負責軍官來說,掌握世界局勢進展狀況具有越來越大的重要性,因為各戰區同時作戰。國內形勢也是風雲多變。我們有著許多頗具才氣的專家,於是便以一幫口才很好的年輕軍官為基本力量,逐漸搞成了每天上午的情況介紹會。他們每天清晨4點起床,對前一天晚上收到的電報進行綜合整理,9點鍾準備就緒,按時開講。”馬歇爾還說,“他們後來很精於此道,把情況介紹會搞得真是令人驚歎。你可以看到整個戰局的最新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戰局情況變得易於了解了。”

有一次麥克阿瑟將軍派拉福萊特上校前來華盛頓照例向馬歇爾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馬歇爾請上校參加情況介紹會,聽一聽世界戰局的情況,聽得上校目瞪口呆。會後,拉福萊特上校再沒提麥克阿瑟的要求,舉手給馬歇爾敬了個禮,默默地走了。馬歇爾後來寫道:“情況介紹會使他意識到戰爭規模如此之大,我們的‘全球’需要如此;之多,因此完全改變了他的想法……他開始現實地觀察整個局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