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初,美英兩國商定在北非登陸,打擊德軍。馬歇爾為這次代號“火炬”的戰役進行了積極準備。他指派艾森豪維爾將軍出任盟國北非遠征軍總司令,全權指揮這次戰役。他與艾森豪維爾商量,選中喬治·巴頓指揮美軍特遣隊在卡薩布蘭卡附近登陸。同時,他還把奧馬爾·布萊德雷推薦給艾森豪維爾。

沉默寡言的布萊德雷很快便證明他是美軍有史以來最富才幹的將領之一。他曾是艾森豪維爾的同班同學,在本寧堡當過馬歇爾的下屬。馬歇爾極其讚賞布萊德雷的指揮才能,曾打定主意,一旦美軍發動大規模戰役,即委以重任。後來艾森豪維爾很快就將第2軍交給了布萊德雷。再以後布萊德雷指揮了越來越多的軍隊,為打敗法西斯德國立下赫赫戰功。

1942年7月下旬,美英兩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擬定“火炬”作戰的具體方案。經過長時間的爭論,並在羅斯福和邱吉爾的幹預下,於9月20日達成一項折衷方案,確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阿爾及爾3處同時登陸。登陸日期最後定於11月8日。

英美軍按期於11月8日天始實施“火炬”登陸作戰計劃(參見北非登陸戰役)。登陸成功。經5個月的激戰,盟軍於1943年4月9日集中優勢兵力發起總攻。英軍第8集團軍自南向北進行突擊,美英聯軍自西向東發動進攻,經過18天的戰鬥,於5月7日分別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被擠壓在這一地域的25萬德意軍隊走投無路,於5月13日投降(參見突尼斯戰役)。至此,德意在北非的部隊全部被肅清,非洲戰場的戰事以美英的最後勝利而結束。

美英盟軍在北非登陸之後,美英兩國便開始考慮下一個主要戰略行動方向了。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羅斯福與丘吉爾率兩國軍事首腦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商討軍事戰略問題。馬歇爾將軍極力主張橫渡英吉利海峽,從法國北部攻入歐洲大陸。丘吉爾不同意。會議未能就此作出決定,實際是將進攻西歐的計劃推遲實施。會議最後決定以在西西裏登陸為最近作戰目標。

1943年7月10日,盟軍在西西裏登陸(參見西西裏戰役),8月中旬占領全島。隨即向意大利本土進軍,很快進逼羅馬,在納粹控製的歐洲取得立足點。但是盟國決策者和一般公眾在想到光複歐洲時,並不是把目光放在地中海地區,而是著眼於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以及德國本身。大家都知道,隻有英美聯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登陸後,導向最後勝利的大反攻才算真正開始。也正是基於這一簡單而正確的認識,馬歇爾將軍一直主張排除對其他因素的考慮,盡可能早地渡海登陸西歐作戰,全力消滅德軍。

1943年12月,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最終商定,於1944年5月由美英軍隊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登陸。這次登陸戰役的代號定為“霸王”。

人們普遍認為,指揮“霸王”戰役的盟軍最高司令一職非馬歇爾將軍莫屆。馬歇爾將軍已是眾望所歸的人。此際,美國陸軍的步兵和航空隊同時活躍在世界的六大戰場,戰線極長,但是由於馬歇爾在華盛頓指揮得力,對各路人馬的狀況、需求、配備和軍務緩急了如指掌,應付自如,協調有致,為美軍的不斷勝利創造了良好條件。

為表彰馬歇爾的功績,美國眾議院和羅斯福總統曾打算特設陸軍元帥一銜授予他。但是馬歇爾拒絕了。他努力實幹,不務虛名。此舉博得許多人喝彩。美國著名作家塞瓦賴德在一次著名的廣播講話中說:“這支捍衛自由的偉大軍隊是世界上體魄最強壯,穿著最漂亮,夥食最好,待遇最高的軍隊。它之所以具備今天的組織、訓練、裝備水準,絕非出於偶然。它是一座豐碑,展示著喬治·馬歇爾的天才、無窮的精力,幾近超凡的遠見卓識及領導才能。這樣一位軍人是不需要元帥權杖的。”

馬歇爾本人也想指揮歐洲戰役。1943年秋,同盟國首腦在魁北克會議上一致同意他擔任這一職務,這使他非常高興。但羅斯福回華盛頓後,卻無限地延長了馬歇爾的陸軍參謀長的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