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彧在將侄子劉子業殺掉以後,麵對的是眾多的兄弟和侄兒覬覦皇位的局麵。當時劉彧處於絕對孤立的地位,軍事實力也相對較差,但最終卻將眾多的兄弟和侄兒一一蕩平,原因就在於,劉彧依靠了一批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的謀臣良將,這才以寡對眾,以弱勝強。就憑這一點,劉彧才能穩穩當當地坐在皇位上。不過劉彧對眾多的兄弟和侄兒毫不留情地加以屠殺,也表現出他殘暴的一麵。總的來說,劉彧是個梟雄,不是個政治家。

公元466年,劉彧殺掉侄子劉子業,自立為帝。

劉彧小的時候,生母沈婕妤就因病去世,劉駿的生母路淑媛將他撫養成人。因而劉彧和劉駿關係融洽,諸弟多被劉駿無端猜忌甚至遭害,唯劉彧聿免。劉駿去世,劉子業即位後,劉彧的災難開始了。劉彧和劉休仁、劉休右等三人被猜忌他們的劉子業留在身邊,失去了行動自由,還要時常遭受劉子業的百般淩辱。

劉彧在三王之中,年齡是最大的,自然成為劉子業迫害的主要目標、每當此時,他心裏憤怒到了極點,表麵上卻裝出一副恭順、服從的樣子。他暗中密切注視外部動靜,等待時機下手。此時,民間盛傳“湘中當出天子”,劉子業知道後非常不安,決定殺掉湘東王劉彧,鞏固皇位。

就在劉子業準備殺劉彧的當天晚上。就先被劉彧的親信所殺,因此,劉彧得以逃生,並隨後即位稱帝。

劉彧即位後,首先麵臨的就是鎮軍將軍、江州刺史晉安王劉於勳在長史鄧琬的做主下起兵,劉子勳的七弟、荊州刺史臨海王劉子頊和六弟、會稽太守尋陽王劉子房都由其長史做主,起兵響應的混亂局麵。公元466年,劉子勳在尋陽即位,正式與劉彧分庭抗禮,由此就爆發了一場以劉彧為首的文帝係諸王和以劉子勳為首的孝武帝係諸王之間的大混戰。

劉彧得知尋陽舉兵、四方響應的消息後,接受大臣的建議,廣施仁政,以“罪不相及”為瓦解敵軍、鞏固軍心的主要政策。並著手進行鎮壓叛亂的準備工作。

一切準備停當之後,明帝親自調兵遣將,討伐叛軍。

東討軍出師不久,劉彧就接到東討軍大勝,生擒尋陽王劉子房,斬作主起兵的孔鎧等的捷報。隨後,劉彧便調集增援大軍,全力應付長江中遊的軍事壓力。經過激烈的戰鬥後,攻入尋陽,斬11歲的晉安王劉子勳。

不久,又陷荊州,賜臨海王劉子頊、安陸王劉子綏、邵陵王劉子元死。待叛亂平定後,劉彧又將劉子房、永嘉王劉子仁、始安王劉子真等賜死。至此,劉駿的28個兒子全部死光。公元470年,劉彧將自己剛出生的第九子劉蕭讚封為武陵王,過繼給劉駿,頂起這一支門戶,以表示自己的博愛之情。

劉彧在稱帝並平息兄弟間叛亂後的幾年裏,堅持以仁治國的方針,實行了一些恢複生產,整頓吏治、改革弊政的措施,有利於江南地區生產的恢複,經濟也進一步繁榮,得到了朝野內外的好評和支持,被稱為仁愛之君。

但是,當隻有27歲的劉彧發現自己的健康每況愈下的時候,他擔心因為太子年幼,如果自己死後有人會取而代之,因此對那些對皇位有威脅的人采取了特別嚴厲的鎮壓措施,猜忌心也越來越嚴重。

這時,一場劉宋王朝皇室內部的骨肉相殘又開始了,這次,劉彧將屠刀對準了劉諱、劉休右、劉休仁、劉休若等兄弟,隻剩下一個弟弟桂陽王劉休範。因他人才凡劣,不會威脅幼主,所以才免遭殺身之禍。

當了幾年皇帝的宋明帝,已不像即位初那樣勵精圖治,以國事為重,而是貪圖享樂,迷信鬼神,猜忌和殺戮大臣。

明帝末年特別迷信鬼神,忌諱很多,說話和文書用詞都極為講究,凡禍敗病喪及懷疑與此相似應回避者,有數百千種,若有犯者必嚴加懲罰。皇宮內外常慮觸犯忌諱,人人擔驚受怕,朝不保夕。皇宮內的禁忌尤其多,移動一下床、整修一下牆壁這樣的小事,明帝都要先祭祀土神,讓文士作文詞祝策,像搞大型祭祀一樣。

預感到將不久於人世的明帝加緊安排後事,先後又將壽寂之、吳喜、王景文等人殺死,命褚淵、袁桀、蔡興宗、沈攸之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褚淵平常與蕭道成很好,又向明帝推薦,於是又任蕭道成為右衛將軍,領衛尉,與袁桀等共掌機事。

公元472年,劉彧在安排好所有後事之後,便一命嗚呼。

後廢帝劉昱

(公元463年~公元477年)

在位時間:公元472年~公元477年

曾用年號:元徽

諡號:無

廟號:無

安葬地: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