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2 / 3)

薑耀成好長時間沒說話了。他一直在靜靜地聽,既沒有喝酒,也沒有喝茶,更沒有動筷子吃菜。聽著聽著,他臉上的表情開始發生變化了,似乎有了一點點快要眉飛色舞的神態了。顯然,薑耀宗的高談闊論引起了他的興致。

其實,薑耀成雖不如薑耀宗書讀得多,卻也是一個非常喜歡做學問、談學問、顯擺學問的人。他將交叉橫抱在胸前的兩隻手鬆開,虛握成拳,平伸向前,輕輕地放在桌子邊上,身子也略略向前傾了傾,便開始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那聲音依舊不高不低,那神態依舊不慌不忙,顯得很是安閑自在。這是他一貫的風格。

“張大哥,耀宗,”薑耀成目光如炬,朝左右兩旁掃了掃,看了看張頌臣,又停留在薑耀宗臉上,“出不出人才與吃不吃辣椒能有什麼關係呢?那肯定是沒什麼關係的。道理很明顯嘛,要是吃辣椒就能出人才,那辣椒豈不早就在全世界推廣開了,何至今日還隻咱們湖南和四川、雲貴等少數幾個地方的人愛吃?我覺得,一個地方出人才,不是某種或某幾種因素所造成的偶然現象,更與吃辣椒這種獨特的食性毫不相幹。實際上,它是許許多多因素共同作用、交相作用的結果。或者說,它是一種綜合性的因素在起作用。這種綜合性的因素,我把它歸結為社會底蘊四個字。”

“社會底蘊?這話怎麼理解?”張頌臣好奇地問。

薑耀成摸了摸下巴頦,緩緩地說:“社會底蘊這四個字涵蓋麵極寬極廣,既包括耀宗剛才說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宏觀環境,也包括獨特的人情、地理、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同時還包括文化、教育乃至家庭傳統等許多其他方麵的內容。我認為,社會底蘊對於人才的產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而其中文化、教育這兩方麵因素的影響和作用尤其顯著。一個地方的深厚的社會底蘊,尤其是有特色的文化和教育,是不大容易形成的,更是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形成的;但它一旦形成,就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對這個地方連綿不斷地發生影響和作用,從根本上決定著這個地方出不出人才,出多少人才,出什麼樣的人才或有什麼特點、特色的人才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湖南近幾十年來出人才,決不僅僅是這近幾十年來的事情,而是幾百年或上千年來湖南獨特社會底蘊不斷積澱、不斷形成、不斷緩釋能量和不斷發生作用的結果。因此,對一個地方出人才進行考察,不能僅僅看人才大量湧現時的那幾十年,而應看得更長一些,更遠一些。別的我不說,單是湖南的教育、文化就是很有特色的,它對湖南人才產生的作用也是不容否認的。”

“耀成,你這觀點我非常讚同,湖南人確實很重視教育。”張頌臣插話說。

薑耀成連連點頭,緩緩地說:“沒錯,重視教育是湖南人的優良傳統。而談起這個傳統,我們就不能不首先提到宋代。宋代的時候,湖南設立了石鼓、嶽麓兩大書院。正是這兩大書院的創辦,吸引了全國許多最有遠見卓識的學者名流來湘講學,開闊了湖南人的眼界,推動了湖南風氣的迅速開化。從這以後,薪盡火傳,潛移默化,湖南人漸漸重教興學,開始形成良好的傳統和學風。到了明末清初時,船山學說問世,又直接開啟了湖南文化、教育推陳出新的嶄新時代。王船山先生提倡‘言必征實’,‘義必切理’,‘即事窮理’,並主張‘盡廢古今虛渺之說而返之實’,建立起了一套以知行統一為本、提倡力行致用的學說。這一學說糾正了中國思想學術界長期以來嚴重存在的知行對立、知行脫離等弊端,無疑對於湖湘子弟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遍觀湖南近幾十年來所出的人才,無論是陶澍、賀長齡、魏源,還是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無不都是極力主張經世致用的。可見,他們的思想核心都是王船山先生的學說。由此也可知,湖南近幾十年來人才之所以大量湧現,王船山先生的學說是有巨大影響和作用的。”

薑耀成的話顯然對薑耀宗很有啟發。所以,薑耀成話還沒說完,薑耀宗就急急忙忙地插話了:“哥,你這觀點對,我讚同,我完全讚同,人才之出確實取決於社會底蘊。但是,僅有社會底蘊似乎還不夠,還必須有風雲際會的呼應,也就是說還必須有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的重大事件或重大活動的配合與引發。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近幾十年來湖南人才的大規模湧現,離不開湘軍的興起和曾國藩、左宗棠等著名人物的提攜;而湘軍之興和曾左提攜,又離不開這一時期來所出現的幾次全國性的重大事件,如洪楊之役、夷務之興等。倘然沒有這些重大社會事件的風雲際會,就必不會有曾左之起和湘軍之興;而曾左若不起,湘軍若不興,又何來彭玉齡、楊嶽斌、曾國荃、楊昌浚等一幹人物的崛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