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裏還經常開展業務技能競賽和“比、學、趕、幫”活動,比完成工作的質量,學水文專業知識,趕業務技能水平,幫年輕職工進步。學業務、鑽業務的局麵在湘鄉水文站蔚然成風。
為了適應水文現代化要求,湘鄉水文站加快了湘江流域自動測報係統建設步伐,全麵更新測報設施,引進了江西一項專利技術,並結合本站實際,自行研製出智能纜道,將測報信息處理電算化,雨量、水位全部實現遙測和自動傳輸,逐步朝著信息化、自動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
通過刻苦自學,彭文勝硬是由一名門外漢變成站裏的主要業務骨幹之一。他長期主持站裏的水文測驗、分析計算、水情預報和水文資料審核整編工作。他先後獨立完成《湘鄉水文站流量測驗方案分析報告》和《湘鄉水文站橋上測流的可行性方案分析》等科研課題。他的好學帶動了全站職工,個個爭當業務能手。在湘潭水文局舉辦的多次業務考試中,彭文勝兩次獲得幹部組第一名,張金平、丁慧良和羅春妮也分別取得職工組第一名和二等獎的好成績。
03、強將手下無弱兵
每當洪水退去,站裏的自記井內就留下大量的淤泥。
以前,站裏都是請外人清理淤泥。
站裏經費緊張,不能浪費。何況,站裏有的是勞力。彭文勝扛著鐵鍬一聲喊:“清理淤泥去!”
他走出院子,後麵立即跟來一幫,手裏拿著各種工具。
淤泥有齊腰深。彭文勝第一個跳了下去。緊接著,張金平跳了下去,丁慧良跳了下去。
還有人要跳,彭文勝揮手製止:“下麵站不下了,你們就在上麵接吧。”
每次清完淤泥,大家一身都是髒兮兮的,但心裏卻是樂悠悠的。
站裏的水位觀測碼頭是石頭泥巴築成的,下雨天溜滑難走。從堤岸到水中的一排水尺樁,陸續埋設於不同年代,有木材的,有水泥的,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有斷麵線以下的,也有斷麵線以上的,既不規範,也不雅觀。彭文勝看著不順眼,就想來一次大改造。
他首先開了個站務會,大家都說是個好主意。會上統一了思想,站裏職工齊動手,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用最少的錢完成觀測碼頭的改造。
於是,彭文勝就與老搭檔張金平一道,自己設計,自己預算,自己測量定位,很快便完成了勘測、工程預算和材料籌備工作。
正式開工後,水文站的職工,一個個像農民一樣,扛著鋤頭,挑著箢箕,挖土,填方,平整地麵。
堤上,放著一大堆水泥板,每塊足有三四百斤。這些水泥板,都要依次鋪在十幾米高的護坡上,再在水泥板上修建水泥碼頭。彭文勝和張金平、丁慧良等人,硬是靠著雙肩,將30多塊水泥板一一抬下河堤。每個人的手腳都被水泥板磕碰得血跡斑斑,但無人計較,工地上到處是一片歡聲笑語。
羅春妮是站裏唯一的女職工,她也執意跟著大家一起挑磚挑沙,幾天下來,她的手上、肩上磨出了很多血泡。大家要她回去休息,可她就是不走,領導罵也罵不走,她覺得在一個集體裏,再苦再累也是快樂的。
在安放水泥板時,遇到問題了。由於坡太陡,人多了使不上勁,人少了根本移不動。
這時,一個彪形大漢胸脯一拍,勇敢地站了出來。
此人名叫彭凱,腰圓體壯,其父母都是幹水文的,他1989年當兵,為防暴特警。轉業後,1993年來到湘鄉水文站,主動要求擔任韶山灌區南北幹渠的水位觀測任務。這項任務不輕鬆,看一次水位,來回要跑15公裏,遇到汛期,每天要跑好幾個來回。特別是在2008年那場冰災期間,去南北幹渠觀測的道路已被冰凍,一連20多天他都是堅持提前出發,不能騎車就步行,用稻草搓成草繩捆在腳上,拄著拐棍,也不知摔了多少跤,鼻青臉腫的,從沒一點怨言。
望著勇敢站出來的彭凱,彭文勝問:“你行嗎?”
彭凱不說話,默默地走過來,一頭鑽到水泥板下,用背使勁一拱,三四百斤重的水泥板就起來了。
就這樣,彭凱憑著自己堅實的脊背,拱起一塊塊笨重的水泥板,一點點移動,移動,一直移到準確位置上擺好。
等到把30多塊水泥板全部搬動到位,彭凱的背部已血肉模糊。
碼頭建好後,接著是埋上統一的水尺樁。也是群策群力想出了好辦法,采用PVC塑料管做模型,用4根16號的圓鋼,直接從地下1米多深處搗製上來。大家有的紮鋼筋,有的灌水泥,終於將8根高1.5米的水泥水尺樁,整整齊齊由上而下地豎立在水泥碼頭旁。原來雜草叢生的碼頭煥然一新,58級台階直通河床,旁邊還修起了一條2米寬、40多米長的通往纜道房的水泥路。
1994年4月,漣水河又一次暴漲。在這關鍵時刻,湘鄉水文站纜道副索連續兩次斷裂,掉入河中。
這是站裏測流時必不可少的一條副索啊!彭文勝問:“怎麼斷的?”
精通業務的丁慧良回答說:“主要是因為該索使用年限長久,已經老化,再加上上遊下來的漂浮物太多。”
副索斷了以後,岸上的支柱出現傾斜,開裂,錨錠位移,整個測流信號係統被衝毀。
入夜,天空一片漆黑,河水繼續猛漲,而瓢潑大雨仍在下個不停。
危急關頭,彭文勝找人商量,果斷調整搶測方案。對職工安排好各自分工後,彭文勝穿起一件救生衣,帶上記載簿和測驗用具,迅速爬進懸在半空中的鋼製吊籃裏。
職工龔石利也毫不猶豫地擠進了吊籃。
吊籃移動到漣水上空,下麵十幾米處是洶湧奔騰的洪水,令人一陣膽寒。頭頂電閃雷鳴,滂沱大雨將兩人淋得一身透濕。他們踩在搖搖晃晃的吊籃裏,一次次地將無線測流信號轉換為有線測流信號,與地麵工作人員緊密配合。就這樣經過幾天幾夜的連續奮戰,咬著牙關測流15次,搶測了整個洪水的變化過程,向上級防汛部門發布水情信息30多條。
地麵路過的人們,看著懸在半空中吊籃裏的人冒著生命危險測驗洪水的場麵,全都充滿了感動和欽佩之情。
在湘鄉水文站這個群體裏,個個都是硬漢子。
其實,在彭文勝出任站長之前,張金平就在這裏擔任代理站長近1年,他的資曆在彭文勝之上。在技術上,張金平也可說是最過得硬的。但他是個很隨和的人,從不擺任何架子,真心實意地配合彭文勝工作,主動承擔站裏流量測驗這個最辛苦最重要的工作。1996年,湘鄉遭遇20年一遇的大洪水,超警戒水位1.23米。張金平不分晝夜連續工作,搶測流量23次,搶測到了洪水的完整過程,流量布點也極其合理,被省水文局的技術權威讚譽為“經典之作”。1998年,漣水河的高洪水位維持長達20餘天,上遊水府廟水庫又以曆史罕見的手段開閘15孔泄洪,使湘鄉水文站連續三次出現超警戒水位。張金平就在河邊的纜道房裏度過了20多個日日夜夜。進入21世紀以來,湘鄉相繼發生了50年一遇及超設站以來最大實測流量的多場大洪水。分管流量測驗任務的張金平和全站職工一起,在極其險惡的環境下,緊張有序地進行測報工作,用自己的熱血鑄就了一組組水文數據。
在湖南水利學校讀了三年書的丁慧良,回到湘鄉更是如虎添翼,很快成了站裏的業務尖子。你如果初次和他交談,也許覺得他有些木訥,半天說不出兩句話。其實他是屬於那種“茶壺煮湯圓,肚裏有貨倒不出”的人。在站裏,他除了要把水文技術關,還要把好財務關。彭文勝將財政大權交給他,就是看中他是個原則性極強的人。每當職工拿著發票來報銷,哪怕是站長簽了字的,他都要反複查問。站裏經費少,全靠他當家,他就覺得必須當好這個家。有一次,站裏一條測流的防水線因老化而導致傳輸信號不好,有人提出要買一根,200米,近2000元。丁慧良舍不得花這個錢,就騎個破單車,跑了十多裏路,回到老家拆下打稻機上的防水電纜線,為單位省下2000元。
領導過硬,班子過硬,隊伍過硬,這就形成了一個團結的集體,一個有戰鬥力的集體,一個永葆青春活力的集體。
04、要想有位先有為
水文站是垂直管理單位,不屬地方政府管轄。如何處理與當地政府的關係,既是一個難題,又是一門藝術。
說到湘鄉水文站和當地政府的交往,還有一段“不打不相識”的佳話。
1991年7月16日,漣水河洪水暴漲。湘鄉市委和市政府非常重視,防汛指揮部要求水文站提供密集的水情資料。有一次因測驗設備出現了故障,使水情報告延誤了幾分鍾。傍晚,防汛指揮部一位負責人帶著公安開著警車呼嘯而來,欲對水文局興師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