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豔芳、周建新、郭紅成、施冬琦、劉顯誌、屈敏也跟著他一起唱,這是他們經常唱的一首歌,現在是唱給我們聽,平時就是唱給他們自己聽,唱給陪伴他們的測船、纜道聽,唱給耒水河聽,唱給兩岸的花草樹木鳥蟲聽……
對於為水而喜,為水而憂的他們來說,能把水情信息及時準確地測出來,就是一種幸福。從他們粗獷的原生態的唱聲中,從他們黝黑的臉龐上,可以看到一種精神在閃耀,那就是敢於與水鬥智鬥勇的必勝決心。
耒陽水文站多年來屢創輝煌,自1994年到現在,耒陽水文站的測報工作已是連續19年的省級優秀,在衡陽水文局測站年度工作目標管理綜合考評中從未退出前三甲的位置。曾多次在洪水來臨之前,提前10多個小時作出準確的洪水預報,為上級領導提供正確科學的決策依據,使耒陽的水庫和水電站成功地進行調洪錯峰,確保了耒陽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使數十萬人免於搬遷之苦,數萬畝農田避免受淹,減少經濟損失上億元。
02、一個有智慧有溫度的站長
站長李銓銓身材瘦小,額頭敞亮,他話語不多,但隻要談論水文監測,他立刻精神抖擻,眼神炯炯發光,他驕傲地說:“我們是一線水文職工,奮戰在河邊上,滿懷大無畏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為祖國采集富饒的水文寶藏。當然工作要有勇,也要有謀,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
時任衡陽水文局的局長唐豐華說:“銓銓是站長中的狀元,最會盤活工人的工作積極性,因此耒陽水文站在銓銓同誌任站長期間發展得最為蓬勃紅火。”
唐局長的點評是有理有據,實至名歸的。
1993年,耒陽水文站連續3年測站管理、勘測質量、年報資料甩尾巴,站長換了兩任,測站還是沒有起色。
不足半畝地大小的水文小院裏,7個職工攜家屬居住。扯不清數不盡的家長裏短、雞毛蒜皮攪在一起,難免有計較有誤會。嘴雜的更是挑撥離間,激起男人們大動幹戈。同事之間的私人關係毛刺,工作關係也跟著緊張。站裏有兩個老資格的周姓和何姓工程師,平時看不上日常工作的測測算算,前任站長安排他們看水位、測斷麵,他們當麵就拍桌子踢凳子罵站長的娘。為了給測站的軟件貼金,碰了硬鋼板的站長隻好繞開他們,把工作安排到其他人頭上。年輕職工無奈接受,做起事來鬧心。
1993年7月,36歲的李銓銓臨危受命,擔任耒陽水文站的站長。為了把耒陽水文站的工作搞上來,李銓銓在耒水河堤上來來回回不知走了多少趟,連睡覺都想著好的策略和方式。
最後,他把第一個問題的突破口放在了“求同存異”這個詞上,除了在會上對工人們進行教育,還開創性地每半月一次,把職工和家屬召集在水文小院的樟樹下開茶話會,展開“表揚與自我表揚”,說說自己有了哪些付出和奉獻,感受到了身邊鄰裏的哪些愛。
在這樣一個愛的能量場的影響下,大家互相賞識、互相感恩,可說可讚的人和事越來越多。風兒俯臨,在水文小院裏颯颯響著,仿佛也在傾聽這溫暖人心又激人奮進的話語。
漸漸地,職工和家屬之間虎視眈眈、睚眥必報的行為減少了,“輸形象、輸心情、輸交情”的打架鬥毆現象悄然無蹤。相反的是女人串門兒的時候多了,男人晚上搭伴兒一起去看水位測流的時候多了。
生活順心了,工作也輕而易舉地走上了正軌。
然而,兩位工程師卻遊離在水文站新風尚之外,隨心所欲、我行我素,仿佛他們是耒陽水文站外的旁觀者,始終觀望在岸。
李銓銓默默地做著被二位擱淺的工作,以奉獻精神,使每天的日常工作能正常開展,也默默地感染著身邊的人。
3個月後,他把局領導請來,當麵指出兩位工程師在工作崗位上不但沒能發光發熱,反而像黑洞一樣吸走了別人身上的工作熱情和能量,請求將二位“大佛”調離“小廟”。
一席話說出,周姓工程師幾乎是愣住了,而何姓工程師驚愕得讓叼在嘴上的煙直直地掉到了手上,險些燙出個煙頭印。他們沒有想到,李銓銓如此平心靜氣,又如此堅決強硬。
兩位工程師開始工作了,但要讓他們重新煥發對工作的熱情才是關鍵。
李銓銓以水文勘測工比賽為契機,提議把職工分成了兩隊,誠心登門邀請兩位工程師各做一隊的隊長和指導員,兩隊職工每季度開展一次水文勘測技術比賽,設有單項獎、集體獎和優秀指導獎。
這一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擁護。
有競爭就有動力。被拜為“隊長”“技術導師”的兩位工程師終於有大動靜了!他們到戶外指導青工看儀器讀數據,在測流船上手把手地教青工測流速,在辦公室裏帶領大家討論年報編審的定向……多麼美輪美奐的一幕幕啊!
趁熱打鐵。李銓銓緊接著組織職工根據工作實際,共同製定了崗位目標管理辦法;每3個月的工作崗位輪換製;根據工作實績定獎懲和站務公開等一係列的獎懲措施。
由於關係切身利益,討論規程的過程中,大家紛紛論實事,出主意,像為自己的腳親手定做一雙合適的鞋子一樣嚴謹而務實。製定出的一條一例,也因此富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行性。
因為站務公開,每個人的工作實效和獎懲也公開,雖說錢的差別不大,但人人都憋著“不蒸饅頭蒸口氣”的勁頭。
適當的壓力是最大的動力,充實和進步換來最大的成就。耒陽水文站迅速掀起了興站興業的高潮,這輛昔日的拖拉機,搖身變成了衝力十足的快艇。
9個月後衡陽水文局的領導再來耒陽水文站視察,看到水文站窗明幾淨,小院清雅幹淨,職工信心足、主人翁意識強,水文站風氣和美向上,不約而同地稱讚耒陽水文站在李銓銓的帶領下迎來了第二春。
沒有苦口婆心的說教,沒有硬碰硬的得理不饒人,大象無形、潤物無聲,李銓銓以過人的智慧,在凝聚人心、調動職工積極性上出奇製勝。有了每個人的竭誠付出,耒陽水文站不就能“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了嗎?
耒陽水文站下屬有七個委托雨量站,雖然地處偏遠,但收集原始雨水情資料的準確性、及時性卻非常重要。觀測員基本上是山區農民,長期單調枯燥的工作及某些領導的疏於關注,令他們幾乎對工作的意義感到迷茫。
為了激發觀測員們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李銓銓自上任站長後,常常犧牲雙休日的時間,多次與屈敏、周建新、郭紅成等水文站職工翻山越嶺下到各個雨量站去,看望慰問雨量觀測員,跟觀測員嘮家常,並手把手地為他們做一些示範性演練技術指導。
周建新說:“有些荒山野嶺,本沒有上山的路,目前通到雨量站的一些羊腸小道,是站長帶著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
“直到李銓銓當了站長,我們才感覺,自己在這山旮旯裏,還有人記得我們。”牛頭下雨量站觀測員何廣進師傅的這番話,道出了另外六個雨量站師傅共同的心聲。
“銓銓站長不但來得勤,每逢過節都給我們打電話,讓我覺得還是有人關心我們的,我這個工作還挺重要的。”小康雨量站觀測員劉長根說,“所以我們要把黨和政府交給的事情做好。”
從此,暴雨中心的上山田雨量站觀測員譚光傑每逢降暴雨就堅守在儀器旁邊,密切注視儀器的運轉情況,每小時觀測、報告一次降水量,完整地記錄到了準確的降雨過程;小康雨量站觀測員劉長根在洪水湧進家門的情況下,全然不顧家中財產的安全,堅持24小時冒著生命危險在洪水裏遊來遊去觀測雨量,準確、及時地提供寶貴的降水信息……當年7個委托雨量站的資料質量實現了全部達優的目標,雨量站彙報的雨水情信息為各級領導部署抗洪搶險提供了可靠的決策依據,為耒陽市的防洪搶險工作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