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裏特維國王逝世後的數十年間,由於連續3個幼王登基,嚴重地削弱了王室的權力。王權衰微使得皇親貴族互相傾軋。這種情況給以後的殖民者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
4.現代曆史——告別君主走向共和
18世紀末,英國殖民者以印度為基地開始向北進犯尼泊爾。早在1791年,英國與尼泊爾就簽訂了掠奪性的通商條約。1814年,英國以邊界事件為借口,向尼泊爾發動侵略戰爭。尼泊爾人民在首相比姆森·塔帕的領導下奮起反抗,在馬龍·卡朗和德瓦塔等戰役中,給了英國侵略者以致命打擊。不過,終因實力方麵的原因,最後還是落敗。
1816年3月4日,英國迫使尼泊爾簽訂了《薩高利條約》。根據此條約,英國將尼泊爾南部1萬平方千米的大片平原據為己有,並在尼泊爾享有種種特權。尼泊爾並沒有在強權麵前低下頭,相反,他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比姆森·塔帕改編並加緊訓練軍隊。另外,他還進行各種社會改革,如宣布高利貸為非法,禁止官吏虐待佃農,禁止販賣婦女和努力廢除奴隸製等。
1947年,英國被迫退出印度。失去英國人支持的拉納家族政權麵臨著隨時都有可能崩潰的危險。為了穩定局勢,拉納家族急忙與印度、英國、美國等建立了外交關係。1950年11月,尼泊爾人民掀起聲勢浩大的反對拉納家族專政的群眾運動和武裝鬥爭。國王特裏布文和王儲馬亨德拉在印度的支持下,利用人民群眾的強大聲勢,通過談判,迫使拉納家族接受一項解決方案。王權得到恢複,尼泊爾大會黨在行政機構中取得優勢地位。1951年2月18日,特裏布文國王頒布臨時憲法,宣布實行君主立憲製,結束拉納家族105年的世襲統治。在這之後,尼泊爾政府又發生了幾次更迭,國王曾4次出麵掌握國家權力。1955年3月,特裏布文逝世,馬亨德拉國王繼位。1959年2月,馬亨德拉國王頒布正式憲法。同年2~4月舉行第一次全國大選,大會黨在選舉中獲勝,畢·普·柯伊拉臘受命組閣。
1960年12月15日,馬亨德拉國王下令解散大會黨內閣和議會,逮捕首相和各政黨領袖,親自執政。1961年1月,國王宣布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在全國實行無黨派評議會製度。1962年12月16日,國王頒布尼泊爾為印度教君主國的憲法。1961年至1990年,在近30年的時間裏,被禁止的尼泊爾大會黨和尼泊爾共產黨等,一直不斷地進行反對君主製和無黨派評議會製度的活動。1972年1月31日,馬亨德拉去世,比蘭德拉繼位。1979年4月,尼泊爾爆發全國性的學生運動和政治騷亂。5月24日,比蘭德拉國王宣布將舉行全民投票以決定是保持改革的評議會製度還是實行多黨製。1980年5月2日,全國舉行公民投票,結果評議會製度以54%的多數票獲勝。1981年5月9日,第一次在成人直接選舉權基礎上舉行全國評議會大選。1986年5月12日,舉行第二次全國評議會大選。
1990年1月15日,尼共7派成立左翼聯合陣線。2月18日,尼大會黨和左翼聯合陣線共同發起全國人民運動,要求廢除無黨派評議會製度,實行多黨製。至4月8日,加德滿都河穀3市和外地一些城市,連續發生大規模抗議遊行、集會和暴力事件。當局雖然出動了警察進行鎮壓,造成了近百人死亡,但全國各主要地區還是處於比較混亂的狀態中。為了平息事端,4月8日晚,比蘭德拉國王接見尼大會黨和尼共領導人,宣布開放黨禁,成立修改憲法委員會。尼大會黨和尼共左翼聯合陣線隨即宣布停止人民運動。1990年4月19日,以尼大會黨為主體,並有尼共及國王指定人士參加的臨時政府成立,尼大會黨代主席克·普·巴特拉伊出任首相。1990年11月9日,比蘭德拉國王頒布新憲法,規定尼泊爾為印度教立憲君主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和多黨議會製度。
1991年5月12日,舉行全國大選,尼大會黨獲得55%的議席,成為執政黨。5月29日,以吉·普·柯伊拉臘為首相的尼泊爾大會黨政府成立。
2001年6月2日早晨,處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傳出了一條震驚世界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