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我在家寫作業,爸爸要上班去了,正好我有一道題不會,就急忙請教爸爸,爸爸講了五分鍾我才明白,後來我才知道,那天因為給我講題遲到了,被領導狠狠地批了一頓,我再講起這事,問爸爸:“是我重要還是工作重要?”爸爸說:“都重要,可是你的前途、知識最重要。”
父母的愛高於泰山,深於大海,我一輩子也還不清!爸爸媽媽,你們的愛伴我一生,鼓勵著我,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這裏,我要送給你們一首歌——《感恩的心》。“我來自偶然,像一顆塵土,有誰看出我的脆弱,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誰在下一刻呼喚我,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我還有多少愛,我還有多少淚,要蒼天知道,我不認輸……”
祝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女兒:月兒
2012年1月15日
點評:
“爸爸媽媽,你們對我的愛是永遠不會破滅,就像一眼細細的靈泉,慢慢的,慢慢的,那般無聲無息,輕輕的流入我的心房,流遍我的全身。”讀完此信的父母,內心一定是波瀾壯闊,這雖是一聲簡單的問候,卻能溫暖親人的心靈,通過交流與理解,真情會變得更美好!
和第一封信相比,雖然都是寫給自己的父母的,但寫信的內容和目的完全不同。相同的是都表達了孩子真誠的感情。
四、實戰演練
給自己的朋友或親人寫一封信,要求格式正確,內容具體,中心明確。字數300字以上。
第二課 怎樣寫讀後感
一、什麼是讀後感
讀完一本好書或一篇好的文章,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寫出來,就是讀後感,也叫心得筆記。讀後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寫讀後感,可以對某一個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讚同,或批評。寫讀後感還可以加深自己對原文的理解。
二、讀後感的寫法指導
1.重視“讀”
“感”是從讀中產生的,讀是感的基礎。不認真讀,就不能深刻領會原文的中心,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如果拿過書來,走馬觀花地翻上一遍,僅僅憑著一個初步的印象,就迫不及待地動手寫感想,這個“感想”往往寫不好。
舉例來說。有這麼一個故事,說的是古代魯國的國王得到一隻海鳥。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鳥,就把它當做是神鳥了。為了表示自己對“神鳥”的愛護和尊重,他吩咐把鳥供養在殿堂裏,把宮廷裏最美妙的音樂奏給它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它吃。可是鳥呢,卻被嚇得神魂顛倒,舉止失常,連一片肉也不敢嚐,一滴水也不敢沾,這樣,隻三天功夫,這隻鳥就活活地餓死了。
看了這個故事,怎樣寫一篇心得筆記呢?你如果在魯王不懂得養鳥的技術,鳥應該如何養的問題上大發議論,即使寫得再詳盡也不行。為什麼呢?因為你從根本上把這個故事理解錯了。這個故事其實是說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要具體對待。否則,盡管主觀願望是好的,也難免要失敗。隻有抓住了這一點,去聯想、去議論,才能把感想寫得深刻、動人。
怎麼讀呢?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我們首先必須熟悉下列情況:(1)寫作時間。(2)寫的什麼,即作品的內容。要把作品中的時、地、人、事、物這幾方麵弄清楚,不能囫圇吞棗。寫故事梗概,列提綱,這些都是熟悉作品內容的輔助手段。(3)為什麼而寫,即作者的寫作目的。其次,要邊讀邊想,邊讀邊記。哪些地方使你激動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萬千都不要放過去。要反複讀,邊讀邊體會文章的中心,聯係自己生活的體驗,加以對照、比較。為“感”做好準備。
2.“感”要專一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麵麵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就拿《小馬過河》這篇我們都知道的故事來說。它雖然短小,但仔細體會,就會使人產生幾方麵的感想:①遇事要多動腦筋、認真分析,不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②實踐出真知,水是深是淺,要親自去試一試,“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嚐一嚐。”③老馬教子有方,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溺愛,不嬌慣;當孩子沒有完成任務時,不諷刺,不責怪,而是循循善誘,耐心指導。
僅就對這三方麵的感想來說。一篇心得筆記最好隻選擇其中的一兩個方麵寫透徹,寫深刻。
3.處理好“讀”與“感”的關係
“讀後感”當然是先“讀”而後有“感”。你讀的是哪本書?你是對這本書中的哪個問題發表感想,這些都需要交代一下。如果對原文一字不提,上去就寫感想,就會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道你的感想是怎麼來的。另一方麵,有的同學在寫讀後感時,用大量的篇幅去複述原作的內容或事例,隻在結尾發表幾句感想。這樣寫就會變成向別人介紹某一本書。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但文章的“感”一定要比“文”多。
4.掌握基本的寫法:
①要起一個好題目。讀者看文章,首先著眼於文章的題目。
一篇文章有了個好題目,就能使讀者產生閱讀興趣。一般來說,一篇讀後感可以擬定一個正題和一個副題。正題通常是用一句話或一個詞點明讀後感的主要內容;副題指出所讀文章的名稱。如:
我和賣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
——《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後感
這個題目,應抓住“比”字來寫,用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做對比,反映社會主義製度的無限美好,揭露資本主義製度的罪惡。
②要寫好開頭。讀後感的開頭和寫人敘事的記敘文開頭有相同點,也有它的特殊要求。一般來說,開頭先要交待清楚所讀書的書名或篇名,用簡潔的話概括出自己總的感受,常見的寫法有:
a.開頭總結全文。如《再寄小讀者》讀後感的開頭可以這樣寫:
《再寄小讀者》是我國著名女作家謝冰心奶奶給全國少年朋友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謝奶奶用親切的話語,具體的事例,勉勵我們要認真學好語文,提高寫作能力。我讀著這封信,就好像在謝奶奶身邊聆聽她的教誨。
b.開頭點明中心。如《草地夜行》讀後感的開頭可以這樣寫:
“要記住革命!”這是《草地夜行》一文中,老紅軍掉進泥潭時說的最後一句話。他發出這鏗鏘有力的聲音,並用自己的身體把小戰士頂出泥潭,甩在一邊,自己卻默默地犧牲了。老紅軍的精神是多麼崇高,形象是多麼偉大呀!
③要重點寫好感想。寫讀後感要抓住體會最深的一、兩點展開,深入、透徹地寫出心得體會。重點要落在一個“感”字上,即結合社會實際和自己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等,寫出具體的心得、感受。聯係實際,還要善於聯想。如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這篇課文的讀後感,就可由董存瑞叔叔為了解放戰爭的勝利,舍生忘死的高貴品質,聯想到現在的解放軍叔叔是怎樣保衛四化建設的,進而聯想到我們應該怎樣刻苦學習,練好本領,去實現革命先烈的遺誌。由此及彼,一層一層地深入思考,把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寫出來,就是一篇好的讀後感。
寫讀後感切忌三點
1.不加分析,不寫感想,大段大段地抄錄原文,使“讀後感”變成了“讀後抄”。
2.針對故事裏的情節,大段大段地寫檢查,作保證,使“讀後感”變成了“檢查書”。
3.脫離原文內容,節外生枝,生硬地加上一些不必要的情節,使讀和感之間脫節。
讀後感之類的文章,應將立意的重點放在“感”字上。這個“感”就是心得,體會,就是文章的“意”。讀後感的立意,就是要以“感”為基礎,提煉出能概括原作精髓的積極健康的心得體會,把它寫深寫透,“感”寫好了,“意”也就“立”起來了。
三、優秀作文範例
珍惜我們的幸福生活
——讀《凡卡》有感
我一口氣讀完了《凡卡》這篇課文,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為九歲的凡卡過著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仿佛看到了凡卡又在挨打挨罵。
凡卡太可憐了,他才九歲,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兒童,卻受著這麼多的折磨,老板、老板娘動不動就打他,夥計們想方設法捉弄他。誰都知道,孩子隻有不斷地增加營養身體才會長得結實,才會健康。可凡卡呢,早晨吃一點兒麵包渣,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麵包渣,至於菜啊、茶啊,根本沒有。到了晚上睡覺時,他沒有床,而是睡在過道裏。這還不算,每當老板的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得去搖那個搖籃,如果睡著了,還會挨老板的打。凡卡總是回想在鄉下的那一段日子,雖然清苦,但身邊有爺爺、有小夥伴,而現在誰都欺辱他,他真受不了了,他請求爺爺接他回去。
讀到這兒,我腦海裏浮現出凡卡遙望故鄉向蒼天哭泣的情景,我的心裏真不是滋味。
如今,我們也是十來歲的少年兒童,可和凡卡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們生活在蜜罐裏。每天我們都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習,老師像辛勤的園丁,精心教育我們。學校為了讓我們全麵提高素質還給我們建立了計算機房、閱覽室、語音教室、自然實驗室等,每天我們都能學到許多新知識、新技能。父母為了讓我們身體長得結實,天天為我們準備營養豐富的食品,我們多幸福呀!
讀過《凡卡》之後,我又陷入了沉思,為什麼我和凡卡同是少年兒童卻過著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們不是生長在同一社會中,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統治之下,那裏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富人終日花天酒地而窮人卻度日如年窮困潦倒。我們呢?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社會主義製度保障了我們兒童享受幸福生活的權利,國家還為我們少年兒童立了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起到了保證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作用。人們常說,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小凡卡,再看看自己,我們太幸福了。我要加倍努力學習,長大更好地建設我們社會主義祖國,讓更多的兒童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點評:
同為少年兒童,生活在不同的社會,過著不一樣的生活,“我們”的幸福更加襯托了凡卡生活的不幸,凡卡的不幸遭遇,更加鞭策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小作者能夠把作品中凡卡的不幸遭遇和自己的生活做鮮明的對比,緊緊圍繞原文又不局限於原文,作者在這一點把握地非常好,真正做到了讀中有感,感中有讀,讀感結合。
《竊讀記》讀後感
曾經讀過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對林海音充滿了敬佩和喜歡。《城南舊事》文字純美而親切。書中有騎驢回家的宋媽,有長滿花的院子,有可愛的妹妹……這一切如同美麗清新的茉莉花,悄然綻放在我的心間。
五年級的第一篇課文《竊讀記》,恰恰是她的作品。在多年以前讀過,現在再來細細品味,如同品嚐一杯苦澀的咖啡。我讀完這篇文章後,心酸、同情,溢滿了我的心扉。作者童年時,因為她的爸爸,隻是一個小知識分子,沒有什麼錢給她買書,而她,是一個多麼渴望讀書的窮孩子啊!
於是,她利用自己的機靈,去“竊讀”。所謂竊讀,就是到書店裏頭,隻看書,不買書。當然,這樣的行為,肯定會引起老板的憤慨,遭到老板的驅逐,和周圍一些人的懷疑與嘲笑。在這樣的處境下,她曾經曆了這樣的場麵:老板用一雙巨掌,壓住了自己要看的書,凶狠地問:“你到底買不買?”她像一個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尷尬,漲紅了臉。但在喜歡看書的熱望的驅使下,林海音,這個愛讀書的孩子,還是堅持著,來書店讀書。不過,在經曆那一次次難堪、艱辛之後,她學會了把自己隱藏起來,當周圍氣氛不對時,她會默默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