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有“大誌”,改變世界的愚人精神
這天走的是台北的北海岸線,沿途除了知名的野柳風景區,讓我非常期待的還有著名雕刻家朱銘的園子——隱居在深山之中的朱銘美術館。台灣便於遊客出行的措施也非常貼心,多條覆蓋各個景點的台灣好行專線車,每一條都按照不同景點來規劃線路,每一站下車都是值得玩味的地方。遊客還可以購買價格為100 台幣的一日券,一天內隨意上下,在這一站玩夠了就搭乘班車去下一站繼續耍,個人遊也可以如此便利省心。
在淡水捷運站搭乘北海岸線的台灣好行,沒想到這一天的第一站不是野柳也不是朱銘美術館,而是一出捷運站邂逅的《The Big Issue 》(中文名:大誌)雜誌。因為在做公關樹,一直關注公益和社會企業,赴台前不久碰巧知道了這本雜誌,沒想到就真的遇到了。《The big Issue 》原是一本創始於英國倫敦的雜誌,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售賣的方式,是通過無家可歸者來售賣。通過為無家可歸者和社會弱勢群體提供一個工作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有相對穩定的收入,以此“幫助那些幫助他們自己的人”。《The Big Issue》的創辦人Anita Roddick 曾說:“我並不是天生的企業家,我隻是想做點兒事,既能謀生養家,又可以令世界更美好的事情。”
台灣人李取中非常認同這一理念,在2010 年將這本雜誌引進了台灣。通過政府的救助名單選擇努力想要改善生活的售賣人員。無家可歸者在台灣被稱作“街友”,《The Big Issue 》將他們安排在流量較大的捷運站出口售賣雜誌,雜誌每本售價100 元台幣,批發價為50 元台幣。雜誌社先免費提供10 本雜誌給街友,讓他們再拿著售賣的錢去批發更多雜誌,漸漸地,這份工作逐漸上軌,而街友們的生活也慢慢隨之改善,這些曾一度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重新取得了生活的主導權。
這本雜誌的購買者主要是年輕人和學生,但他們絕不僅僅是因為支持公益而購買,因為那並不可持續。你可能會因為憐憫而購買一本兩本,但有誰會因為憐憫而常年閱讀呢?所以《The Big Issue 》在年輕人中持久火爆並且被推薦得越來越廣泛的奧秘就在它的內容本身。雜誌作者已經擴展到全球的很多國家,這使得它有著前沿的國際視野,同時它本身經常策劃兼具創意和深度的趣味選題,比如2012 年11 月號就邀請了很多文創界的前輩在一張20.5cm×26cm 的紙上隨意手寫書信、插畫塗鴉、攝影作品等方式來呈現不同領域的創意。而另一期則以台灣的1950 ~ 1970 為主題,歌頌那些貧困而美好的年代,那些選擇不多,但要的東西十分清晰的時代——生活雖然困苦,但生存的目標卻是簡單明了。物質雖然匱乏,但也沒有那麼多的欲望需要填補。沒有網絡,沒有臉書,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欲是厚實而溫潤的。每一期雜誌的內容都帶給人很多養分和思考。即使是公益,也要售賣優質的產品。在大陸也有一些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機構,售賣的作品既融合傳統民族元素又融入現代設計,非常精美而富有質感。這或許是未來公益產品的方向之一,讓人們在獲得優質商品的同時也順便做了公益,認識到公益理念,而不是不斷刺激人們對弱勢群體的悲憫之心。
在雜誌的最後,每期都會附上一個售賣員的故事。有家道中落、鬱鬱寡歡的少爺最後靠售賣雜誌過上穩定的生活,有肩負全家重擔兼做好幾份工、一心要討生活的母親,每個故事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艱辛和街友們的努力。淡水捷運站的售賣者是一位坐著輪椅的葉子先生,跟他買雜誌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因為買不同月份的雜誌他會給你講一段當月他的心得,這些心得有的來自這個月他看的書,有的是朋友的對話,或是自己的生活感悟。他說:“對待過去不要過度追悔,失去的都是永遠。對待現在,不要過分吝嗇,付出才是一種最好的擁有。對待未來,不要過度奢望,屬於你的都在未來的路上。路難走,並不代表不能走。轉過的彎,走錯的路,隻是表示人生還有可以學習和精進的可能。”葉子先生整個人很從容,那是經曆過大風大浪後才有的淡然,雖然不知道他的過往,但能感受到他那種向上的生命力。如果能在台灣小住一段時間,我一定會將每個月跟葉子先生買雜誌列入日程。
上車後我在到朱銘美術館的路途中信手翻看雜誌,在再版的2010年創刊號上,我看著一則《愚人世代》主題時,在顛簸中流下淚來:
“創意、理想、無懼,時下的年輕人總是給社會這樣的印象。他們不是自私,老一輩人所關心的話題他們也並非不在意,他們隻是以另一種形式表達自己。經常,那種為了理想而不顧一切向前衝的傻勁,被解讀為過度的天真浪漫,但其實這才是在功利掛帥的年代中最無價的特質。這種無所畏懼的熱情,其實正一點一滴地改變台灣,一如那個以為可以憑借著一己之力去移動一座山的愚公,《The Big Issue》稱他們為‘愚人世代’。這些愚人他們大智若愚,愚而不昧,未來的世界將會是他們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