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所要探討的直接對象主要是人對藝術的審美活動。在書中,王朝聞舉例說明藝術欣賞的過程。欣賞者主觀的聯想、懸疑、情感等多方麵心理活動不自覺地交替配合而發生作用,對於沒有直接反映出來的生活有所發現有所補充,使審美能力得到證實和豐富,從而增加了審美愉悅感。王朝聞還尤其強調欣賞和創作都必須和現實生活緊密聯係起來,藝術所反映的現實對審美活動來說是無限的,因而不能認為隻有熟悉了一切生活才可能欣賞藝術。但是,隻有當欣賞者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藝術所反映的某些生活對他才有可能成為他的感受和認識的對象。
著名作家李哲良先生在1985年6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上發表《神奇的審美世界》一文,著重論述了他閱讀《審美談》以後的感受。他認為,王朝聞先生在強調審美經驗是來自客觀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既看到主體對客體的作用,同時也看到客體對主體的反作用。他將二者統一起來,認為二者的正常關係是“互相依賴著的”。然而,看到主體與客體的這種“相互關係”並不困難,難的是主、客雙方究竟在哪一點上構成了這種“相互關係”?構成雙方交叉點的原因又是什麼?《審美談》的作者以他長期形成的豐富的審美經驗捕捉到了這一交叉點,這就是主體與客體的“互相創造”、彼此“適應”,即發揮“潛能”的作用。並由互相創造、彼此適應,即雙方都發揮“潛能”作用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這才能構成相互關係的交叉點,美感也就由此而生了。因此,作者王朝聞認為:“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關係,是審美對象的客觀性與審美感受的主觀性之間互相依賴的關係。對於美學研究來說,這種關係自身也是它的對象。正如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那種互相依賴的關係一樣,審美的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也是互相成為條件的。”主體雖然要受到審美對象的客觀性的約束,但由生活實踐所形成的審美經驗卻“具有根本性的作用”。這正是《審美談》的深刻、獨到之處。據此而闡述的有關審美主體的主觀性的特殊性、作用和興趣、想象、聯想、直覺等複雜心理變化的規律,都是很有意義的。尤其是王朝聞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學風”和以“生活經驗為基礎”的原則,更值得推崇和提倡。在寫法上,本書保持了王朝聞以往的特色:“不按照教科書的寫法”,而采用“一種隨感式的寫法”,也增強了書的可讀性和適應性。事實證明,這種近乎於擺龍門陣的敘述方式,並不影響理論的升華和邏輯的推演。各章節既連貫,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反倒自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