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主編《美學概論》(1 / 2)

由王朝聞先生主編的《美學概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美學原理教材。這本書的編寫集中了當時中國美學研究界的重要力量,無論從編寫人員的構成上看,還是從編寫時中國美學的發展狀況來分析,或是從出版發行後教學的普及程度和發行的總體數量來比較,以及對當代中國美學思想影響的深度與廣度來看,該書都堪稱是中國20世紀後半期美學學科曆程的一個見證。

《美學概論》一開始並沒有選擇王朝聞當主編,而是想請張光年的。後來張光年同誌建議周揚推薦王朝聞當主編,王朝聞才由原來的副主編升為主編。這其中的過程是比較曲折複雜的。當周揚找王朝聞談話時,王朝聞其實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喜悅。在他看來,這個突如其來的任務使得他有些措手不及,思想準備不足的他一時半會很難做出選擇。加上自己對編寫教材本身就沒有多大的興趣,所以一開始並沒有馬上答應周揚。周揚並沒有氣餒,之後隻要一有時間,他就會找王朝聞談話,說國內過去沒有自己編寫過美學教材,雖然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但相反這也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王朝聞思考再三,最終還是聽從周揚的建議,幹起了主編的工作。

從建國後到編寫《美學原理》之前,有關美學的學術活動就是屈指可數的兩個。第一個是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另一個是美學大討論期間成立的美學小組的討論活動。可以說,美學在我國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學科,很多關於美學的工作都處於起步階段。但讓王朝聞欣慰的是,編寫組的同誌非常團結。編寫班子總共20來號人,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年輕同誌。他們雖然年輕,但都很吃得起苦,對工作一絲不苟,任勞任怨。王朝聞在自述中曾說,周揚提出編撰人員要符合兩個標準:一是比較年輕、思想活躍,善於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提出見地者;二是具有關於美學的曆史和理論的專業知識者。在編寫教材過程中,老中青三代齊心協力、同舟共濟。老一輩的美學家如王朝聞、朱光潛、宗白華不僅為編寫這本教材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還發揮他們的個人魅力,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以其嚴謹踏實的治學態度、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培養和熏陶了一大批頗有前途的中青年學者。中青年學者雖然在學術造詣上遠不及他們的前輩,但他們也通過自己勤勤懇懇的努力,為編寫教材貢獻了一份屬於他們自己的力量,並從中也受益匪淺:他們從美學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深入而細致的鑽研和寫作等各個不同的環節掌握了不少知識和研究方法,顯著提高了自身的知識涵養和美學研究水平,為今後個人的學術研究打下了非常夯實的理論實踐基礎。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李世濤先生在《一本教科書與一個學科的奠基——〈美學概論〉編寫活動的學術意義》一文中這樣論述道:“比如李澤厚先生在美學大討論中嶄露頭角,成為公認的一派,教材組在討論、確定美的定義時,吸收了他的許多看法,還讓他承擔了搜集與整理西方現當代美學資料的工作;讓於民先生在宗白華先生的指導下,從事中國古典美學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劉寧先生從蘇聯留學回來,又有教學的經曆,就讓他整理蘇聯當代美學討論的資料,並讓他參加了教材的最後定稿;李醒塵先生原來是朱光潛先生的助教,在朱先生指導下從事西方美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編寫組除負責資料工作外,還承擔了選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的任務。參加教材編寫的其他成員也都承擔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後來,參加過教材編寫工作的學者,在‘文革’後大都重新以美學為業,成為中國美學研究和教學的骨幹。楊辛、馬奇和周來祥先生的美學基本原理研究,李澤厚、劉綱紀和於民等先生的中國美學研究,馬奇、李醒塵和朱狄先生的西方美學史研究,李澤厚和劉綱紀先生的實踐論美學研究,都是‘文革’後中國美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