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聞關於“一以當十”問題的論述,完全是針對20世紀50年代中國美術創作現狀的客觀事實進行的有益探索,“尤其是針對主題性創作這一命題而進行的關於現實主義實踐性的理論探索,是將以車爾尼雪夫斯基等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文藝思想加以中國化和造型藝術化的理論發展”。它深刻而又透徹地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前後,“中國現實主義是如何將反映現實問題作為藝術創作的主要問題的思想內涵,而典型性隻是現實主義造型藝術在反映現實生活時怎樣發揮主體創造作用的一個命題,現實主義的核心還是強調審美的客觀性,而且作為一種主體創作,藝術作品任何時候都不及現實的美或偉大”。
王朝聞的妻子簡平曾這樣評價這本論文集:“《一以當十》較前四本書的眼界更加開闊,對文藝理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既不是西方觀念的販賣,也不是冥思苦想的閑談。這些文章可以看作是他多年來創作、欣賞和教學經驗的總結,體現了王朝聞對於中西方美學、文藝學理論進行比較研究取得的成果………”
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說在整個文藝界都引起了轟動。當年的學生或者青年文藝工作者幾乎都閱讀過這本書。許多當年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在成名之後碰到王朝聞的第一句話總是:“王老,我當年讀過您的《一以當十》。”這本書長久的生命力在21世紀的今天也得到了充分地體現。2005年,複旦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經典新讀·文學課堂》第二輯將此書選入再版。
王朝聞總結說:“過去我提出一以當十的論點,就意味著一與十、百、千、萬的相互關係。在我看來,沒有一就無所謂萬千,一是萬千的概括或代表。代表和代替不同,所以個性化在藝術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萬千在藝術中是通過一而得以表現的,關鍵在於塑造出一(個別)的代表性。藝術所創造的典型,可以說是現實生活中的十、百、千、萬對一(藝術形象)的轉化。”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為,藝術家在塑造形象的過程中是一個從十到一減少的過程;而作為欣賞者的觀眾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則恰好相反,是一個從一到十的增加的過程。這一個增加的過程和一個減少的過程,正好恰如其分地完成了藝術典型的全過程。總而言之,創作是欣賞的對象,沒有欣賞就沒有創作。欣賞的需要推動了創作,同時創作又創造著欣賞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