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遼國(2)(2 / 2)

頓了頓,韓常繼續道:“此外,在過去使用的“太歲紀年法”中有“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子醜寅卯等十二支由東向西排列,與由西向東排列的“十二次”逐一相配,“十二辰”中的“寅”正好與“十二次”中的“析木”相對應。”

盧升恍然大悟,略作思考,道:“這“津”自然是津渡的意思嘍!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故名析津府!真是頗為有趣,有趣!

談話間,一行人就到了目的地楚鄉酒樓了。

韓常這就要回家了,他遞給劉管家一張名帖,道:“劉叔,這一路來多虧了您的照顧。之前在南端門城下,您還給晚輩好好上了一課。多謝了,以後在燕京遇到什麼事情,盡管來韓府找我。”

那名帖是用一小方紅紙製作而成的,上麵用顏體書寫著韓慶和三字。粗看這名帖也無其他花樣,與當今盛行的大家名帖相比甚是樸素,但細看又顯得大方得體。眾人心裏料想,這韓府必不是什麼普通官吏人家。

劉管家雙手接過名帖,收好放置在身上,回應韓常道:“韓公子客氣了!古人雲,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其實我等並沒有幫上韓公子什麼,不過相識一場也是緣分,再會吧!”

韓常又看向盧升,上前擁抱了一下,說道:“今日與盧兄相見恨晚,但在下現在還有要事在身,必須回家。來日相會我們再促膝長談。告辭了!”

盧升擁抱了一下韓常,笑著回應道:“我今日遇到韓兄,可算是見識到了什麼叫做學識淵博。來日方長,我們有緣再會!”

與韓常告別以後,一行人便進了酒樓。劉管家與這楚鄉酒樓的東家很是熟悉,那東家安置這一行人起來輕車熟路,也甚是方便。

很快做好了所有雜事,盧升回房間換了身衣服,便前去師傅王崇羽那裏。

盧升走進房間時,王崇羽已經坐在椅子上等他了,示意他關好門,問道:“坐下說話吧。升兒,你近日可有什麼收獲?”

“平日裏雖然也與商行一眾人有說有笑,但心裏未免沒有瞧不起他們的想法。但劉管家這一路來得打點安排,加上今天城門下的那番話,給我感悟頗多啊!”

盧升也不客套,撿了個凳子,坐了下來,接著說道:“過去我讀《中庸》讀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總是對’凡事小心謹慎’不以為然,以為做到差不多就可以了。但這劉管家真可謂是做到了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謹慎,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今日又遇到韓常,一番交流,原來北地也不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才。秀才不出門,哪知天下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