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離鄉(2)(1 / 2)

盧升與師傅並不是獨自北上,而是跟隨荊楚商行的一個商隊一起出發,因為師傅與商隊的老東家有舊,也算是知根知底的人,加上兩人都很隨性,沒什麼架子,所以相處的很是融洽。

這個商行是經營漆木器的,這漆木器是荊楚文化的核心之一,聞名海外。所以商行就以荊楚命名,這些年走南闖北得也算是小有名氣了。

據商行帶隊的管家介紹,他們的貨物原先大都是賣到中原地帶或者是江浙一片,所以商隊以車馬行為主。近年來因為朱勔等人把兩浙一帶鬧得雞犬不寧,這邊的生意大受影響。反到而是銷往遼國五京尤其是上京臨潢府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的漆木器越來愈多。

現如今大批量的貨物都是沿長江走水路往東到揚州,再由揚州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走水路什麼的都好,就是太費時間,效率低。惹得東家對此也是頗有怨言,商行走水路以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開始做些調整來提高效率。

他們一行將十餘人,先行出發,快馬加鞭。走山東北上到遼國上京城,是要趕著處理好貨物銷出和返程帶貨等相對棘手的問題,待到商隊的船隻到達,就可以直接返程,大大節省了時間,這也是經驗之為。

盧升最感興趣得就是在趕路途中休息的時候,大家都團坐在一起,談天說地,講些子奇聞逸事。這本是往來粗人喜歡的吹牛扯白,可對於盧升來說就很新奇了。

一行人中除了少部分三兩個人是跟東家一樣的江陵府人,其他人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甚至有幾個故鄉在遼國的漢人。大家在一起聊聊自己家鄉的風水人情,這裏說得都是切身體會的真實感受,當然與書本上描述的各地風俗不盡相同,倒是讓盧升大開市麵,漲了不少見識。

從遼地漢人口中,盧升第一次聽到了契丹人的起源。

北方草原有兩條河,一條叫西拉木倫河,漢人稱它為黃河在遠方的女兒,故又喚做“潢河”;另一條就做老哈河。傳說中一位駕著青牛從潢河而來的仙女,與一位從老哈河騎著白馬的勇士在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的關彙處相遇相愛,結為夫妻。他們就是契丹族的先祖,他們所生的八個兒子就是現在的“契丹八部”。

聽完這個傳說,盧升心裏暗道,這神話倒是與史書中描述的大相徑庭。這契丹無非就是兩個河流流域的強大原始部落合並而已,耶律家更強就做老大,蕭家弱一點就做老二。話說回來,這兩個家族這麼多年倒是相安無事,一個為王族,一個拜相封後,也明白唇齒相依的道理,著實不易。(遼國向來是皇帝出自耶律家,皇後出自蕭家,相國也大多屬於蕭家)

聽著遼地漢人滔滔不絕地講著遼地一些風水人情,盧升靜靜的地聽著。會想起書中描述遼國漢人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渴望著回歸大宋的懷抱等等,自覺丟人,臉紅不已。

他心裏解釋道:“原先的漢人肯定是願意回歸大宋懷抱的,可這百十年的光景一過,老一輩的推崇漢人正統的都去世了。後起的這幾輩人大都是在遼國的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自然沒有了漢人正統思想,也就不存在什麼國家民族榮譽感之類的了。至於那書中所述,歸附宋朝乃是民心所向之類,完全是一派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