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院裏兩對父子兵(1)
由於明代的醫戶製度,醫術世襲還是明代醫學流傳的主要方式,龔信、龔廷賢兩人就成為在太醫院裏任職的父子禦醫。
父親龔信因其醫術在中原一帶出名,被薦入太醫院任職。他最大的貢獻是著有一部《古今醫鑒》的書籍,這是一本綜合性醫書,共8卷,書中采集各家經典學說,並加入自己的臨床實踐,分門別類地論述諸病證,不但對病源病理做了詳細的論述,而且在方藥上也非常廣泛,很多民間驗方都頗有價值。在書中首次記載了“麻疹”一詞,並詳細敘述了麻疹的症狀、並發症、治療方法與預後等,並和痘症作了鑒別。龔信的這本《古今醫鑒》體現了他在醫學理論及實踐上的造詣,並且影響了他的兒子龔廷賢、龔廷器,孫子龔守國、龔守寧等,他們也同樣在明代醫學領域有突出業績,特別是龔信之子龔廷賢,醫術甚至超過了父親,這對太醫院裏的父子兵,也被人們傳為佳話。
龔廷賢自幼跟隨父親學醫,並經常與名家共同研討醫術,他在各地行醫,治療了很多達官貴人的疾病,龔廷賢輕名祿,講醫德,一邊認真研究醫理,一邊在實踐中及時總結經驗,他在中州大梁行醫時,趕上那裏瘟疫流行,當地的醫生隻是按照書中記載的方法進行治療,結果並沒有什麼效果,而龔廷賢根據自己的經驗,結合每個病人實際情況來選擇用藥,結果救活了很多人。後來他到京師,被推薦進入太醫院做吏目,後又升為禦醫。當時魯王府的王妃得了病,派龔廷賢去看看,在龔廷賢精心治療下,使魯王妃得以治愈。魯王拿出千金酬謝他,龔廷賢卻不肯接受,隻是提出希望將自己多年的醫方整理成書,魯王於是拿這筆酬金讚助他出書。龔廷賢所寫的《魯府禁方》,分為四卷,卷一為中風、傷寒、瘟疫等32類,卷二有鼓脹、水腫、積聚等35類,卷三分婦人、小兒等23類,卷四分癰疽、疔瘡、救急等26類,書中也包括魯王府內收藏的秘方。龔廷賢除了這部書之外,其他著述也頗豐。其中比較有名的包括《萬病回春》、《壽世保元》、《種杏仙方》等。《萬病回春》有8卷,書中載有內科病證88種,婦科病證13種,兒科病證63種,外科病證22種,其中對於中風的論述非常出色,涉及中風的證候診斷、鑒別診斷、病因病理、證候特點、治法處方、預後預防等等。書中記錄了很多龔廷賢親自診治的醫案,比如,給劉尚書的夫人治療妊娠嘔吐,劉夫人懷孕後嘔吐不止,飲食不下,心中煩躁,頭暈目眩,其他醫生都給他開出了調脾胃之藥,如二陳湯、藿香正氣散、保生湯之類,但是都沒有效果,龔廷賢診脈後,認為這是血虛氣盛有火,如果不養血,火就不能降下來,火降不下來,嘔吐就不能停,於是給她開了茯苓補心湯加薑汁,炒黃連、竹茹,劉夫人服了兩劑就不再嘔吐了。還有他治療一位胃病病人,這個病人已經五十多歲,患病八年了,吃飯稍稍吃得多一點,就會胃脘脹痛,每次吃完,脹氣從兩肩下及胸,次至胃口,痛不可忍,必須叫人將手使勁地按壓痛處,等到脹氣順出後,才不會疼痛了。龔廷賢給他治病時,這個病人已經被折磨得瘦如幹柴,龔廷賢用神佑丸讓他服用後,再用參苓白術散進行調理,才醫好了他的胃痛。
在明代太醫院裏還有另一對父子名醫,就是薛鎧、薛己。薛鎧在弘治年間被征入太醫院做醫士,他精於兒科治療,他主張治病要遵循五行生克之理,不必死板地按方施治。他寫的《保嬰撮要》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兒科專著。共有20卷,前10卷為論述嬰兒出生護養法、兒科疾病診法以及幼兒內科雜病的診治,後來薛己還為父親補充了很多醫案。後10卷是論述幼兒外科、皮膚科、痘疹等病證的診治。其中有很多觀點都很有創新,比如他認為小兒破傷風是因為臍帶傳染,可以用燒斷臍帶的辦法來防治。哺乳中的嬰兒如果生病了,應該要調養哺乳的母親,如果母親病了,孩子吃過母乳,也會被傳染生病。嬰兒太小,如果生病,一般很難服藥,薛鎧建議讓母親來服藥,藥通過母親的乳汁傳至孩子體內,也同樣達到給孩子治病的效果。
薛鎧在醫學上的成就比起兒子還是較為遜色,薛己剛開始以瘍醫出名,是一個外科名醫,後來又對內科也頗有研究,在明正德年間做了禦醫,5年後就提升為南京太醫院的院判,後晉升為院使。他治病也有自己的獨到觀點,認為治病一定要先分析出正確的病因,治療中也不是一成不變地選擇古方,可以根據實際臨證在古方中加減一兩味,即采取辨證的治法,這樣往往能收到奇效。薛己編著的醫書非常多,有《外科樞要》、《內科摘要》、《女科撮要》、《癘瘍機要》、《保嬰粹要》、《外科心法》等等,由於他診治的病人非常多,因此在書中記錄了豐富的診治醫案,後世將他編寫的書籍都以《薛氏醫案》來命名出版,其中很多醫案都非常經典。比如記錄他在外科治療上,記載治療張通府耳患腫塊案,張通府耳後發際處有一腫塊,無頭,肉色不變,按之微疼,開始薛己認為是痰結,後經過診脈,認為不是痰結而是生瘡,就以人參、白術、黃芪、當歸、川芎、炙甘草做托裏,少加金銀花、白芷、桔梗以消毒,張通府喝降火化痰湯藥,再外貼涼藥,覺得寒冷徹腦,腫塊處感覺特別熱,頭也更加沉重,飲食也減少,於是薛己又用四君子湯加藿香、炮幹薑數劑,這回胃口漸漸好了,腫塊出膿包開始形成,針刺破後,又用補劑調理一個多月,才治好。在女科治療的醫案中,還提到一個高齡產婦的問題,當時有位三十五歲高齡的女子生產,薛己預料到生產時一定會比較困難,於是就事先準備了加味芎歸湯備用,那個女子生產時果真難產,於是趕緊服用薛己已經備好的催產的加味芎歸湯,才得以順利分娩。薛己的這些醫案對於研究當時醫學臨床治療意義非常大。
太醫院裏兩對父子兵(2)
這兩對父子兵在明代禦醫行列也算是風光無限的人物,對於後世所做的貢獻更是不可小視。
古墓再現塵封五百年的禦醫身世
1993年,上海打浦橋出土了一具墓葬,墓葬中蓋有“明故太醫院禦醫東川顧君之柩”的錦罩,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夠見到一個禦醫的棺木,盡管在史載中很難找到這位禦醫的資料,不過細心的專家們還是從棺木出土的文物中,漸漸理清脈絡,把這位顧氏禦醫的身世揭示出來,原來這個禦醫還是一位心理醫生,也曾經在明史上留下美名。
這位禦醫名叫顧定芳,顧家在上海是名門望族,顧定芳小時候體弱多病,但從小勤奮好學,起初他想通過科舉成名,但是運氣不佳,屢次不中,後來在家潛心研究醫學,直到嘉靖十七年,終於有機會參加京師太醫院的禦醫選拔,並被錄用,從而當上了禦醫,這一當就是十四年。
顧定芳在朝廷多年,親眼目睹了朝中的爾虞我詐,對這些達官貴人的心理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從而提出了自己對於心理疾病的諸多看法。
顧定芳認為斡旋在官場中鉤心鬥角的人需要具有超常的心理承受力,而多數人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很容易導致疾病。官場中人經常會患有“熱中”症狀,這種熱中病就是火氣積壓在腹部,很容易造成中風、抽搐等疾病,而且會形成“症結於中”,顧定芳所指的症結是各種囊腫、腫瘤疾病,這些病證都是由於心理壓力過大,影響到身體氣血的變化,而導致疾病。今天我們同樣也將心理壓力作為導致腫瘤的一個因素來講,而活在五百多年前的顧定芳當時能夠做出這樣的分析確實非常可貴。
顧定芳提出心理引發疾病的理論後,更加強調心理治療,他認為“上治治心,中治治形,其下則不論於理矣”,也就是說治病需要從心理入手治療才為最高境界,明世宗曾經召顧定芳來詢問用藥的事情,顧定芳在回答時,用藥如用人,接著明世宗又問,那養生之道又是什麼呢,顧定芳回答說是清心寡欲。簡單的幾個字,卻是極具概括的經典總結。顧定芳在診治心理疾病,采用跟患者麵對麵談話的輕鬆方式,由於他精通儒家,在治病時還常常應用儒家的學說來給病人講道理,開解病人,顧定芳的心理療法在宮中十分出名。
顧定芳晚年因患肺病辭職回鄉,而他的長子顧從禮,因為修建上海古城牆而聞名,他的屍體被發掘後,至今還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中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