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先秦禦醫製度(1 / 1)

醫巫共舞,禦醫始叫“疾小臣”

夏商周時代,有關醫事的記載很少。從這些現存的資料中看,醫生首先出現在宮廷中。在西周之前,醫生都是為帝王服務的禦醫;到了東周春秋以後,一些民間醫生才開始產生;戰國時期,可以看到有關太醫、太醫令的一些記載,從而才對宮廷禦醫和民間醫生有了一個初步明確的劃分。

殷商時期,可以說是醫學的一個萌芽階段,從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中,其中也不乏記載著一些與殷商王室密切相關的醫療活動,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已經開始運用一些藥物、針灸乃至按摩、食療、藥酒療法等等,那時候醫療技術還相當落後,人們對疾病的認識非常缺乏,很多疾病都無法運用醫療手段來診治,因而更多地求助於巫術。專家們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發現,甲骨卜辭中多次出現的“疾小臣”一詞,應該是當時管理商代宮廷醫藥的醫官。疾小臣屬卿士,是巫醫的管理者,職責除了占卜以外,還負責針灸、按摩、藥物等,從其職責看,疾小臣可以算是最早出現的禦醫。不過,在巫醫共存的殷商時代,巫是時代的主宰,掌握著國家的命脈,醫巫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著,這個時候顯然醫的地位要低微很多。

醫生分四類,食醫地位高

周武王滅掉商以後,建立西周,從西周到以後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仍然是宮廷醫療的一個漸進發展時期。周代建立了典章製度,《周禮》中對周代各個官職的劃分非常詳細,其中對於醫療活動,按照職責的不同,設立了不同崗位。周代最高的醫療行政長官叫做“醫師”,他負責整個醫藥的行政管理和藥品的管理,“醫師”設有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另有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其中:醫師中的上士和下士主要負責醫政管理、監督和考核;府管理宮廷藥物的保管和供應;史管理宮廷醫藥的文字資料;徒就是打雜的,他們有的需要護理病人,有的幹些雜務。而醫生則根據不同職責分成了四類: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食醫二人,位居中士,在醫生中地位最高,他們是負責周王及王後飲食的專職營養醫生,主要任務是保證王室的健康。食醫是由“膳夫”來領導的,膳夫是周代飲食官吏的最高管理者,位居上士,王室的飲食由他們統一安排;疾醫八人,位居中士,他們是負責王室疾病的內科醫生;瘍醫八人,則是外科醫生,地位次於疾醫,屬於下士,負責治療一些皮膚外傷、骨折等疾病。獸醫四人,顧名思義,就是治療家畜疾病的醫生。

從醫生的分類上看,一方麵反映出周代非常重視帝王的健康養生,通過食療來達到養生目的是當時所推崇的方式,因此食醫的地位要比疾醫、瘍醫還要高;另一方麵也可以看出,當時醫療水平還比較低,疾醫、瘍醫在治愈疾病方麵還不能得到王室更多的信任,這也是導致他們的地位並不高的原因。在周代,醫生所扮演的角色還是為王權服務的禦醫,隻是分工更為細化,這也促進了醫巫的進一步分離,在周代,巫的地位已經開始逐漸下降。

《周禮·天官》原文選讀

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凡君子之食恒放焉。

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瘠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

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殺之齊。凡療瘍,以五毒攻之。

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凡有瘍者,受其藥焉。

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

考核分五等,論功行賞

醫師負責對各個醫生的業績進行考核,考核的結果決定每個醫生享受的不同俸祿。考核每年進行一次,考核的依據是禦醫們治療的效果,分為五等:十全,即治愈率達100%為上等;十失一,治愈率達90%為二等;十失二,治愈率達80%為三等;十失三,治愈率達70%為四等;十失四,治愈率達60%為五等。每個級別享受不同的俸祿。周代還規定了在看病時如果醫治不當,病人死亡,必須記錄下病例以及死因,並將資料上交醫師存檔,體現出周代在宮廷醫學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