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讓人格魅力在生命中發光(3 / 3)

學問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但是,學曆不能替代人格。優秀的學業不等於優良的人格。在一個社會裏,如果學曆在客觀上被認為比人格更有價值,人格就隻好屈就成為被學曆所鄙棄的婢女。人格障礙常常伴隨著高學曆,從而造就了病態的“天子驕子”。有統計指出,大學生中心理亞健康的人數高達30%。學曆與人格之間的這種相關性,有可能使經年苦讀的成果毀於一旦。正如劉母痛徹心扉的哭訴,劉海洋出生56天,她即與劉父分居,劉從未見過其父。她辛苦一生,眼見就要到了豐收季節,卻好像突然遇到一場大暴雨,一切成果轉眼間化為烏有。

學曆教育中不能沒有生命價值的教育。我們的教育中缺乏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和張揚。即使在人文教育的院校裏,學生所學到的,大多是不見“人”在其中的,被高度抽象的社會、法律、經濟和文化知識。這種知識有時是可怕的,它們隨時可能會被用來作為戕害人類自身的利器。在劉海洋的社會化過程中,他從小到大依賴他的母親而生活,到大學才會騎車,甚至他騎車上學的路也要由母親來指點。簡而言之,把自己的生命係於他人身上的人,是不會懂得生命的真正價值所在的。在我們“聲討”劉海洋之前,先應當檢討我們學曆教育中存在的缺失。

當今現有的淘汰式教育體製,並非是普及性的,而是精英教育。我們無法統計,在這種體製中造就的高學曆人才中,到底有多少是“考試機器”。這一事件中的劉海洋不是一個“個人”,而應看作是一個“類”。在這件事中,不要再把清華牽涉進去,不要把劉海洋當作極端的特例,他隻是一件“產品”。同一教育機製在每一個學校都同樣運作著,同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不會有很大差別的。

同情心和憐憫心是使個體避免侵犯行為的基本心理品質,我們的教育中有多少涉及對人的一生都至關重要的心理品質的呢?劉海洋稱他學過《法學基礎》,知道不能獵殺野生動物,卻不知道傷害動物園裏的動物同樣是違法的。如果劉海洋從小能在課堂上更多地體驗到對生命的理解,學會對所有生命的同情,即使他不知道有何具體的保護動物條款,也有可能避免今天的悲劇。

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是否記起,用這種人類所具備的基本情感去影響孩子的人格呢?我們的教育應當“降格以求”,去追求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和品格。在讓學生追求崇高理想和高深學識之前,先讓他們學會人類最基本的理性和情感。

讓學生熟記法條、遠離“法盲”之前,先讓他們了解任何侵害他人的事都要受到處罰。人格培養,首先是對生命價值的體驗。對所有自然生命價值的體驗,使人類變得文明起來。人們追問過劉海洋的作案動機。他說,他想試試黑熊對硫酸的分辨力。但劉海洋十幾年所學的知識,卻沒能使他對硫酸“有可能”傷害動物做出一個明確的分辨。這使我們聯想到,對生命的體驗,應當是人生的體驗。同樣,生命教育的匱乏,預示著人文精神的匱乏。

原始人類一開始是與其他生物在一個層次上的,人和動物為了生存互相攻擊,強者生存。野蠻的人隻關注自身在物質上的延續,即使關愛親屬也與基因的傳統有關。蒙昧的人也沒能意識到人類與其他生物在生命的意義上是一致的,反而演變成為人類中心主義:人可殺熊,而熊應當被殺。

進而言之,在一個崇尚社會本位的社會裏,公民的義務經常是大於權利的,生命倫理本是要服從社會倫理的。如果成為英雄,便一定是舍生取義,奮不顧身,為社會不憐惜個人的生命。如果成了罪犯,則要受到法律的製裁,甚至被判處死刑。中國社會各階層,從官到民,都讚成剝奪罪犯的生命是恰當的報應,死刑的減少和廢除仍沒有列入日程。應當警惕的是,當個體的生命價值隻能被置於社會價值之下的時候,大自然裏的生命也就同樣容易被藐視。對生命意義的討論,如果脫離了個體的選擇,其意義至少是不周全的。

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人類才越來越把社會人的生命和自然生命的價值連在一起。對自然生物的珍惜,成為文明的表征。當今社會對劉海洋事件做出了激烈反應,其意義在於人們開始意識到一種超越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

尊重所有的生命,人類才會真正尊重自己的生命。一切具有生命的生物,都應當受到尊重,既包括作過惡的罪犯,也包括非人類的生物,在這個意義上講,生命倫理應當是社會倫理的基礎和前提。

人格是金

山有脊梁,人有人格。何謂人格?心理學家說是“健康的人所具有的品格”;法學家說是“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倫理學家說是“道德主體品格的總和”。我們通常所講的人格,是指道德人格,是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道德評價,簡明地講,是指做人的資格,為人的品格。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十分尊重自己的人格,正如宋代鄭思肖《詠菊》中所寫的那樣:“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一個善於做人的人,必須以自己的人品為最高準則,不論是得意或失意時,都應以自己的形象贏得他人的信賴,以自己的人品贏得他人的崇敬。

人格總是在關鍵的時刻展現,而人格的形成,卻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件一件具體的事實表現出來的。因此,人格是有形的。高尚的人格,閃閃發亮、晶瑩奪目,像巍巍高塔,似鬱鬱青山;低下的人格,猙獰可惡、醜陋不堪,似汙泥濁水,如穢氣刺鼻。

人格是有重量的。或重於泰山,或輕如鴻毛。有的人死了,人們依然敬重他,看重他,以至於死了卻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人們卻鄙視他、輕視他,以至於活著也像死了。老百姓心裏有杆秤,既稱人事,也稱人格。

人格也是有尺度的。人格就像階梯,在你生命的曆程中,每當你做一件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事,你的人格就增長一個階梯而邁向崇高;當你違背良心,幹了一件缺德事,人格便下降一級而滑向卑汙。一個人做一件錯事難免,但專行小人勾當,那就無所謂人格可言了。

有人說:“人格是金,人格的光輝是任何邪惡、任何勢力都無法泯滅的。”

因此,人格之美是“美中之美”。“歲寒三友”鬆、竹、梅,“花中君子”蘭、蓮、菊,其風骨,其高潔,其麗質,皆喻人格之美。

人格須“貴我”:自立以樹人之尊嚴;自信以揚人之精神;自學以長人之才華;自愛以潔人之品性;自勵以磨人之意誌;自警以示人之理智;自強以顯人之個性;自謀以圖人之發展;自備以成人之大業。

人格亦須超越“自我”:摒棄無所作為之“自我”、自輕自賤之“自我”、見利忘義之“自我”、嫉賢妒能之“自我”、卑躬屈膝之“自我”、低級趣味之“自我”……“有為”是人格之本。有為才是實實在在的人生,有為才能使高貴的頭顱真正揚起。“有度”是人格之則。有度才能知趣。知趣者,知進退也。不知進退乃人格之大忌。

人格是人之脊梁。

你微笑,生活就會對你微笑喜歡爵士樂的人也許都知道比莉·哈樂黛,她在自己的經典成名曲中這樣唱道:“當你大笑時,太陽也跟著通體明亮;當你哭泣時,天空會跟著你掉淚。所以停止歎息吧,撿回你的笑容;因為當你微笑時,整個世界都會對你微笑。”

其實人生真的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糟糕,它是一個有韌性的弧,如果開始的一端充滿了坎坷,那麼結尾處必定是甜美而令人期待的。

20世紀80年代,一位名叫安德森的模特公司經紀人,看中了一位身穿廉價產品、不拘小節、不施脂粉的大一女生。

這位女生來自美國某州一個藍領家庭,她的唇邊長了一顆觸目驚心的大黑痣。她從沒看過時裝雜誌,沒化過妝,要與她談論時尚等話題,好比是牽牛上樹。

每年夏天,她都跟隨朋友一起,在德卡柏的玉米地裏剝玉米穗,以賺取來年的學費。安德森偏偏要將這位還帶著田野玉米氣息的女生介紹給經紀公司,結果遭到一次次的拒絕。有的說她粗野,有的說她惡煞,理由紛紜雜遝,歸根結底是那顆唇邊的大黑痣。安德森卻下了決心,要把女生及黑痣捆綁著推銷出去。他給女生做了一張合成照片,小心翼翼地把大黑痣隱藏在陰影裏,然後拿著這張照片給客戶看,客戶果然滿意,馬上要見真人。真人一來,客戶就發現“貨不對版”,當即指著女生的黑痣說:“你給我把這顆痣拿下來。”

激光除痣其實很簡單,無痛且省時,女生卻說:“對不起,我就是不拿。”安德森有種奇怪的預感,他堅定不移地對女生說:“你千萬不要摘下這顆痣,將來等你出名了,也許全世界就靠著這顆痣來識別你呢。”

果然,這名女生幾年後紅極一時,日入2萬美元,成為天後級人物,她就是名模辛迪·克勞馥。她的長相被譽為“超凡入聖”,她的嘴唇被稱作芳唇,芳唇邊赫然入目的是那顆今天被視為性感象征的桀驁不馴的大黑痣。

一個典型的“醜小鴨”變成“美天鵝”的例子,卻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人生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糟糕,隻要對生活充滿信心,即使在寂寞山穀的角落裏,野百合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有些人在厄運襲來時,就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黴的人。其實,事情並不完全是這樣。也許你在某件事上是“倒黴”的,但你在其他方麵可能依然很幸運。

和那些更不幸者相比,你或許還是一個十分幸運的人。

心情的顏色會影響世界的顏色。如果一個人對生活始終抱著一種樂觀的態度,就不會稍有不如意便自怨自艾。在我們的身邊,大部分終日苦惱的人,實際上並不是遭受了多大的不幸,而是他們存在著某種心理缺陷,對生活的認識存在偏差。其實,跟你一起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也有很多堅強的人,即使遭受挫折,承受著來自生活的各種各樣的折磨,他們在精神上也是巋然不動的。

英國作家薩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的確,如果我們以歡悅的態度微笑著麵對生活,生活就會對我們“笑”,我們就會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愉快。而如果我們總是以一種痛苦的、悲哀的情緒對待生活,那麼整個生活的基調在我們心中也就會變得灰暗了。我們應該將煩惱拋卻,不管別人怎樣看我們,我們都要勇敢地選擇微笑,將思想指向陽光處,這樣你就能在平淡無奇甚至困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縷陽光、一片綠葉、一朵鮮花……

怨言是世上最無用的語言今天抱怨這個,明天抱怨那個,仿佛一刻不說抱怨的話,我們就感受不到心裏的平衡似的。可是隻是一味地去抱怨自身的處境,對於改善處境是沒有絲毫益處的,隻有先靜下心來分析自己,並下定決心去改變它、付諸行動,它才能向你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要企望在抱怨或感歎中取得進步,事情的進展是你的行為直接作用的結果。事在人為,隻要你去努力爭取,夢想終能成真。

一位老人,每天都要坐在路邊的椅子上,向開車經過鎮上的人打招呼。有一天,他的孫女在他身旁,陪他聊天。這時有一位遊客模樣的陌生人在路邊四處打聽,看樣子是想找個地方住下來。

陌生人從老人身邊走過,問道:“請問大爺,住在這座城鎮還不錯吧?”

老人慢慢轉過來回答:“你原來住的城鎮怎麼樣?”

陌生人說:“在我原來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歡批評別人。鄰居之間常說閑話,總之,那地方讓人很不舒服。我真高興能夠離開,那不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搖椅上的老人對陌生人說:“那我得告訴你,其實這裏也差不多。”

過了一會兒,一輛載著一家人的大車停在老先生和他孫女坐的地方。

這時,一個人從車上走下來,對老人說道:“住在這個城鎮不錯吧?”老人沒有回答,又問道:“你原來住的地方怎樣?”這個人看著老人說:“我原來住的城鎮每個人都很親切,人人都願幫助鄰居。無論去哪裏,總會有人跟你打招呼。我真舍不得離開。”老人看著這個人,臉上露出和藹的微笑:“其實這裏也差不多。”

車子開動了。那個人向老人說了聲“謝謝”,驅車離開。等到那家人走遠,孫女抬頭問老人:“爺爺,為什麼你告訴第一個人這裏很可怕,卻告訴第二個人這裏很好呢?”老人慈祥地看著孫女說:“不管你搬到哪裏,你都會帶著自己的態度:你如果一直抱怨,那麼你的心中就充滿了挑剔和不滿,可是感恩的人,卻能夠看到人們的可愛和善良。我正是根據兩個不同人的心理給出的答案啊!”

由此可見,問題的發生,不在於事物本身,而在於我們的心態。心態不同,看到的世界就是不同的。抱怨的人生是灰色的,抱怨者的眼裏隻有消極和悲觀,他們的目光也隻會為了生活中的不如意而停留,他們的生活總是被煩惱占滿,他們的心理總是被沮喪和自卑充斥著。

不要抱怨你的工作不好,不要抱怨你住在破宿舍裏,不要抱怨你的丈夫窮或你的妻子醜,不要抱怨你沒有一個好爸爸,不要抱怨你空懷一身絕技卻沒人賞識你,現實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

有一個小藥店的店主,一直想找一個能幹一番大事業的機會。每天早晨他一起來,就希望自己今天能夠得到一個好機會。然而,好長時間過去了,他認為的機會並沒有出現。對此,他抱怨不已,他認為自己有幹大事業的本事,卻沒有幹大事業的機會。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他並不是去研究市場,而是經常在花園裏做所謂的“散心”,而他經營的小藥店也因此門庭冷落了。

在我們生存的社會中,像這個店主一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看見別人的成功無形中便會生出點嫉妒,並且在這種嫉妒之餘,常常還會妄自菲薄,總以為別人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而自己呢?自己總是看不到什麼希望。我們總是把別人的成功歸之於運氣好,於是,我們也夢想著好運能早一天降臨到自己的頭上來。

抱怨對事情沒有一點幫助,與其不停地抱怨,不如把力氣用於行動。

抱怨的人不見得不善良,但常不受歡迎。抱怨的人認為自己經曆了世上最大的不平。但他忘記了聽他抱怨的人也可能同樣經曆了這些,隻是心態不同,感受不同。

寬容地講,抱怨實屬人之常情。然而,抱怨最不可取的地方在於:抱怨等於往自己的鞋裏倒水,隻會使自己以後的路更難走。抱怨的人在抱怨之後不僅讓別人感到難過,自己的心情也往往更糟,心頭的怨氣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

常言道:“放下就是快樂。”與其抱怨,不如將其放下,用超然豁達的心態去麵對一切,這樣迎來的將是另一番新的景象。

天下有很多東西是毫無價值的,抱怨就是其中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