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讓人格魅力在生命中發光(2 / 3)

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它不是來自偶然,而是來自必然,當你有了足夠的內在修養,自然就會變得自信、對自己有把握,這個時候,你的氣質也就不知不覺地流露了出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做什麼事都不再吃力,阻力日趨減少,每個人都那麼“好說話”,就像搭上了通往成功的特快列車一樣,眼看著成功離你越來越近。

氣質反映個性,氣質預示未來。在選聘新任經理人這一問題上,許多企業主都會被問及:“如果有幾位專業、資曆、能力、人際關係各方麵實力都不相上下的候選人,你會挑哪一個?”答案出乎意料的都是:“看起來像主管的那一個!”問題是,什麼叫做“看起來像”呢?細想來,無非指的是外形和氣質,這沒什麼不可理解的,不管承認也好,回避也罷,招聘多是以貌取人,而這個“貌”中氣質又占了絕大比例。任何一個崗位都有其特點,而適應這一崗位的理想人才的特質,或多或少會通過氣質反映出來。以前大夫看病,通過看看氣色,把把脈,病情就能略知一二。有經驗的人事部門經理,同樣懂得從氣質看一個人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叫做目測。

大雄在一次招商會上結識了一位遠近聞名的企業家,他其貌不揚,但是看上去很有魄力,有一種教人信服的氣質。大雄作為後輩,連忙和幾個同事上前打招呼,這位老總非常隨和,年紀還不到40歲,他叫大雄不要拘謹,叫他名字即可。

中午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紛紛向他討教成功的秘訣,於是他不禁講起了他十年前的一段經曆。

這位老總說:“小時候,我是一個很內向的人,現在我能在幾萬人的現場鎮定自如地演講,正是因為我發揮了一種神奇的力量。每一個人都應該相信,相信自己內心中的這種神奇的力量,隻要將它發揮出來,你就能創造奇跡。”眾人不禁好奇地問:“那這種力量到底是什麼?”他說:“是自我肯定,這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可以發揮神奇的效應,當你首先肯定了自己,就會在你身上反映出一種氣質,間接讓他人也肯定你。”

他說起當他還隻經營著一個小企業的時候,有一次他去深圳拜會一家傳媒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同他談合作事宜。這個公司在國際大廈15樓,並租了整層樓。

他到公司後發現裏麵全部是進口設備,布置得豪華氣派;公司職員個個西裝革履,看上去器宇軒昂。這時一位小姐迎上前來,他說他要找總經理,已經預約,小姐便客氣地領他去總經理室。可是總經理不在,小姐請他坐下,倒杯茶給他,然後就去找總經理。

“總經理辦公桌後麵是一張大老板椅,我坐在桌前的小麻絨椅上。就在我四處打量,觀賞總經理室時,進來了一個年輕人,看上去不過二十四五歲,穿著也很隨便。我想這樣一個大公司,總經理起碼也要三四十歲,以為他隻是一個打工仔,也沒怎麼在意。誰知他竟一屁股坐到總經理的大老板椅上去了。這下我發現不對頭了,一般打工仔是不敢隨便坐總經理位的。”

此時桌上的人漸漸聽得入神,都放下筷子。他繼續說下去:“這時他主動問我貴姓,然後說自己姓陳。我突然明白過來,原來他就是陳總經理。霎時我感到了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在他麵前緊張起來。我的語言開始變得蒼白無力,舉止失措。他發現了我的緊張,就微笑起來,這令我想起了長輩對後生表示寬容的微笑。我一下受到了刺激,平時總是我寬容地對別人笑,今天居然要別人寬容地對我笑。我對自己生起氣來:他有什麼了不起,他辦這麼大的公司絕不是憑他自己的力量,是他爹,或是他媽有錢,幫他辦的;我的公司雖小,但那是我一刀一槍自己打拚出來的。這樣一想我頓覺腰杆也直了,我也對他微笑,拿出我的修養,說話又恢複了往昔的鎮定與自若。那天的談話,最終談得很成功,表現出了自己的水平。”

老總說,現在他們還是朋友,有合作關係。幾年前的一次閑聊間,老總問那位仁兄,當初為什麼同他合作,那位仁兄說:“我從你身上看見了一種氣質,繼而從這種氣質中看見你的個性,你對生活有股熱情,享受著當下的工作,以及現有的一切,你欣賞自己的成就,也坦然欣賞別人的成就。所以我篤定你早晚會成功。當然你之所以有這種氣質,也是因為內在修養、能力和實力到那個份上了。”

大雄聽完老總的故事回去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書店買了一堆書回家。要提高修養,自然要從擴充知識入手,這也是培養氣質的第一步。

故事中年輕老總遇見的情況不是個例,生活中幾乎每天都會發生這種情況,在某些人麵前,你感覺處於劣勢,就發揮不出應有水平,從而真的處於劣勢;在某些人麵前,你覺得自己有優勢,表現自然,往往就能充分發揮水平,從而真的處於優勢。這些都是因為你自信或不自信所流露出的氣質在作怪。好的氣質能讓你產生一種震懾他人的氣勢,使你煥發光彩,也令人對你有先入為主的認識——這個人一定會成功。這也引申出另一個重要的名詞:成功氣質,我們在下麵就會談到。

要成功,就要有一種成功氣質。一位著名的商業巨子說過,他最喜歡的演員是美國的艾爾·帕西諾(其在《教父》中飾演男主角),很有點英雄惜英雄的味道。他說:“他長得並不多高大,多魁梧,但是他和幾百個人站在一起,或一起走出去時,你第一個注意到的一定是他。他從內而外透出的那種氣質,讓人永遠難忘。尤其他主演的電影《聞香識女人》,我看了無數遍,他演一個瞎子都那樣霸氣十足,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不成功呢?”

由氣質判斷一個人是否會成功,在當代世界也越來越受重視。在美國,許多學校甚至已經把培養成功氣質寫進了課程,作為他們培養出色學生的目標之一。

氣質的意義已遠遠大於人們慣有的概念:有之更好,無則也罷。它已經越來越影響到你的事業、前途、生活,甚至有時候起決定性和主導性的作用。

孝文是一個剛剛畢業、留校任教的大學體育老師,主講足球,平時自己也喜歡踢,是市業餘足球隊的隊員。最近省裏要舉行一次大型比賽,他躍躍欲試,如果能去參加,並取得好成績該是多好的事。一來他喜歡足球,二來他是個比較內向不自信的人,在教學時常常站在講台上非常緊張,如果拿了個冠軍回來,以後給學生上課也多了幾分威信,總之會是很光榮的。

於是比賽前兩個月,他就開始做各種準備,買球鞋,上健身房鍛煉身體,還開始每天跑步。可以說孝文對自己能入選,代表市裏去參加比賽毫不懷疑,可公布名單的那天,卻是個晴天霹靂,“居然沒有我?”情急之下,孝文去找教練問個明白,而教練竟然說:“你沒有冠軍氣質!在關鍵時候,你沒有必勝的信心。”

對於這個解釋,孝文很不能接受,理論了半天,回去後還是不服氣。直到工作兩年後,所有的業務他都已全麵上手,也教出了一批不錯的畢業生。有一天校長跟他聊天,忽然說:“孝文,你比以前自信多了,終於有了一個好導師的氣質。”孝文頃刻間好像被醍醐灌頂一般,原來當初教練說的冠軍氣質,他不僅在比賽中缺乏,而且一直以來,生活中也缺乏,生活中的不自信帶到了球場上,帶到了工作中,自然事事做不好。

一個人有成功氣質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功,但一個成功者百分之百有成功者的氣質,這幾乎已是一個真理。這種成功的氣質來自於自身的修養和持久的自信。

人力資源領域裏麵有一句話:“你的成就永遠是由你的成就動機來決定的。”就是說,你要成功,首先要有一顆渴望成功的心,給自己一個成功的可能,那麼加強內在修養,讓自己變得自信起來,培養一份成功氣質就是你馬上該做的。

事實上,氣質不是與生俱來的,但我們每個人身體裏都存在這一潛能,隻是有些人把它挖掘出來了,而有些人終生都讓它沉睡著。以前人們認為潛能學是偽科學,現在,心理學、邏輯學、生物學、人類學均證明人存在巨大的潛力。塑造一個美好的自身形象將是你最大的資本,而氣質能發揮出多少完全取決於你是否重視它,是否注重對它的培養,也就是對內在修養的培養。早期學者認為,一般人隻運用了自身潛能的50%;後來的研究又發現,一般人隻運用了自身潛能的10%;而近代比較權威的看法是:一般人隻運用了自身潛能的2%~5%。也就是說,那些在各自領域最成功的人也隻運用了自身潛能的5%,而最失敗的人,就隻運用了自身潛能的2%而已。他們之間的差距不超過3%。可以說,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的潛能中被發揮挖掘出來的百分比會日漸減少,我們未運用的那部分潛能會越來越多。原蘇聯學者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一個人若能發揮自身潛能的一半,那麼他將掌握40種外語,可以把上千本百科全書背得滾瓜爛熟。

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有這麼巨大的潛能,那為什麼不相信自己會有所作為呢?

一旦相信了這一點,同時又具備內在修養的時候,你就會形成成功氣質,而這份氣質正是一個成功者所必須具備的。

高下在心

有三出傳統劇,一折戲叫《伍子胥過韶關》,講的是春秋戰國時代,出身官宦世家的伍子胥禍從天降,楚平王一道旨意,伍家幾遭滅門之災。伍子胥的妻子苦勸丈夫速速逃命,伍子胥割舍不下結發人,千鈞一發之際,伍妻將逃亡人一把推出門去,強忍悲痛說:“你快跑吧,別惦記我。”隨即懸梁自盡,舍一命徹底絕了丈夫的牽掛。伍子胥惶惶如漏網之魚,晝伏夜行,狼狽逃竄,因又累又餓又怕,幾乎成為野徑餓殍。一位善良的村姑從河邊浣紗回家,遇到窮困潦倒的伍子胥,惻隱之心頓起,回家燒了飯菜,親手喂活了這位貴胄。睜開眼睛的伍子胥心有餘悸,兩眼死盯著那位姑娘說:“你要是遇見別人,千萬別把我說出去啊!”

那姑娘見被救起的人一百個信不過自己,自然十分傷心,為了表明心跡,竟當著伍氏的麵,毅然抱起一塊石頭,自沉河底。伍子胥肚裏有食,腿上有勁,繼續著驚弓之鳥的行程,逃出一段路,眼前一條濁浪大江阻住前程。後有追兵,前有驚濤,可想伍子胥當時該是何等心境。恰在這時,江麵上一葉扁舟漂來,老漁翁趕到岸邊,渡那亡命人脫離了苦海。再次遇救的伍子胥不思前鑒,依舊戰戰兢兢對老人家說:“一會追兵到來,你可不能泄漏我的行蹤。”老漁翁仰天長歎:“我念你含冤受屈,亡命天涯,才冒死救你過江,想不到你卻如此疑慮我老夫!罷罷罷,我用一死換你一個信任吧!”說罷起身投入江水裏。也是活該伍子胥命不該絕,這個一夜愁白了青發的落難者,曆經千難萬險,終於逃出了重圍。至於後來引兵殺回故鄉,消了心頭之恨,這是後話。

另一折戲叫做《趙氏孤兒》,也叫《搜孤救孤》。說得是晉國忠良趙盾因奸臣陷害而獲罪,全家遭遇斬草除根之災。適逢趙妻分娩,生下一個男嬰,奸臣屠岸賈聞訊,展開全國搜查,決意要將這個繈褓性命置之死地,如果搜索不獲,則把全國嬰孩斬盡殺絕,頓時,晉國上下陷入“寧可錯殺千萬,決不放過一個”的血腥恐怖中。趙盾的門客程嬰、公孫杵臼為聯手保下趙家一條根脈,以圖東山再起,忍痛定下苦肉計:程嬰用自己的親生兒子把趙氏孤兒調了包,然後把親子交給公孫杵臼藏匿起來,自己去向屠岸賈告發,聲稱趙氏孤兒被公孫杵臼抱藏。屠岸賈派人將白發蒼蒼的公孫杵臼連同嬰兒一並拿獲,當堂誅殺。此後的十幾年,程嬰時時麵臨著晉國百姓的叱罵追打,落了個賣主求榮、賣友求安的無恥罵名。

程嬰含辛茹苦,含悲忍淚,終於將趙氏孤兒撫養成人,練就了一身文武功夫,最後鏟除了奸佞,沉冤昭雪。

再有一折戲叫《捉放曹》。說得是東漢末年,梟雄曹操刺殺董卓未遂,改裝逃走,不料在中牟縣境內被擒。公堂上,曹操巧言令色打動了縣令陳宮,陳宮一時不辨好歹,放了曹操,犯下私放欽犯罪,隻好棄官和曹操一同逃難。兩人逃到成皋,遇到了曹操父親的故交呂伯奢,被邀到莊中盛情款待。曹操正心神不定躺在炕上歇息,忽然聽到院裏磨刀霍霍,疑心極重的曹操不知道呂家準備殺豬宰羊給他壓驚,誤認為呂伯奢要趁機宰了他們二人然後去邀功行賞,於是跳將起來,不問青紅皂白,揮刀殺了呂氏全家,焚莊逃走。行至半途,正碰上呂伯奢外出買酒回來,歡天喜地勸曹操二人回莊且飲幾杯再走不遲,曹操這才醒悟自己錯怪了呂家。但黑心的曹操竟無半點痛悔,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迎麵一刃,把世伯砍倒在血泊中。陳宮見曹操如此心毒手狠,枉殺無辜,十分懊悔,宿店時,趁曹操熟睡,題了一首詩給曹操,獨自揚長而去。

這三折戲可謂是傳統戲劇經典,百代盛演不衰,其中弘揚著什麼,鞭撻了什麼,那是連老百姓都心明眼亮的。有時就想:古代的人也是人,生命同樣是彌足珍貴的,但為什麼有時卻對生命輕眼相看?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還有比生命更珍重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人格。人格有兩種,即優質的和劣質的,比如和伍子胥有關的那三條生命,為的就是維護人格的尊嚴。程嬰、公孫杵臼二人,同樣是在用生命詮解著人格的價值意義。至於曹操連殺無辜,那是為了踐行自己“寧可我負天下人,絕不使天下人負我”的自私理念,這裏所表現的人格,卻是齷齪的、卑鄙的,是可以警世的,所以雖然曹操具有雄才大略,但因為人格低下,始終在百姓的價值觀中改變不了白臉奸臣形象,雖居高位而不如程嬰等平民來得萬世流芳。說到底,人格如磐,民心如衡,水落石出,輕重自顯,這恐怕是連歲月的磨蝕都沒有辦法的事情。

學曆、人格與生命價值

劉海洋事件為什麼引起社會如此大的轟動,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人們說這是人傷熊,而不是熊傷人,依此產生了新聞效應。其二,是因為高等學府的學子傷害動物,由於這一事件違反了人們對學曆價值的思維定式,因此,自然也就產生了對學曆與人格的相關性的質疑。其三,這起事件是一種生物傷害另一種生物,涉及了對人類自身及廣義生命意義的思考,涉及對社會的、個體的以至大自然的生命意義的思考。這一案件的發生,提出了這樣一條讓人追思的線索:學曆教育——人格培養——生命的體驗。

劉海洋事件是因為“人傷熊”而產生新聞效應的嗎?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人們的直覺反應是,為什麼同時發生的那麼多殺人越貨的命案卻沒有引起社會波動,難道人命真的不如熊命了嗎?如果不是因為殺人案件讓人見多不怪、了無新意,難道是因為人們對野生動物的生存價值有了新的認識嗎?我們願意把這次事件引起的意外轟動,看作是中國公民的動物保護意識的提高。但是隨後又發生了青島動物園王某殺死二熊五鹿的事件。前者是好奇傷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後者是故意報複殺熊,卻幾乎是波瀾不起,沒引起任何令人注目的反應。其中的原因何在?這不能不對我國公民的動物保護意識表示質疑。至少我們可以認定這種動物保護意識不是理性的,不是普適的,不免幾分浮躁,幾分粗淺。結論似乎隻得歸結為高學曆的人更應當有動物保護意識。

在中國人看來,高學曆與人格、人才與人品都是一種線性相關的關係。然而,學曆的實際價值在當今中國早已發生變化。我們不僅依然固守著傳統的“學而優則仕”,而且更創造性地發明了“仕欲優則學”。符號化和象征性的學曆、前途、仕途、以“線圖”聯係的緊密程度,遠遠超過了知識與人格所應有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