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性心理異常(1 / 1)

性角色是人的社會性別,是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地位、環境下的社會表現形式或身份,特殊情況下可能與一個人的生理性別不一致,如花木蘭,其性角色便一度成為男性。對於大多數情況來說,這種不同並不是他們覺得自己是異性。他們的性心理完全正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會恢複原來性別。所以,真正成為問題的,是由於性心理異常引起的性角色異化。

性角色異化有自向和他向兩類,是生理、心理共同作用引起的,而更多體現為性心理異常。自向是指把自己看作異性、自己強烈地想要成為異性或體現出異性才有的行為,這常被稱為性別轉換症(或異性癖),是性心理身份或性別意識的嚴重顛倒。

現實生活中有極少數人始終不把自己看作是自己應屬的性別,男的向往成為窈窈淑女,女的願做英俊少年。這些性別轉換症患者的解剖和生理完全正常,隻是性心理不正常,例如男患者具有不折不扣的女性性心理,強烈認定自己是女性,是投錯了胎,非要請醫生把他們改變為女性。他們都是在青春期後求醫的,內心十分痛苦,如果不滿足其性別轉換的要求常具有強烈的自殺或自殘傾向,甚至自己動手割去陰莖和睾丸。

這種性身份障礙與年幼時所受的教育不當有一定相關性,如父母或祖父母從小把男孩當女孩撫養。上海曾報道某些幼兒園中有近半數的男孩被打扮成女孩,這一方麵是為了好玩,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滿足再有個女兒的心理。這些家長顯然沒有意識到這種作法會給孩子們的幼小心靈產生嚴重不良影響,長此下去,他們很可能發展為性身份障礙、同性戀或異性癖。

關於易性癖發生的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是由內分泌環境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有的父母想要個女孩,卻偏偏生了個男孩,於是違背客觀事實,給孩子留長發、塗口紅、著女裝、取女名,處處以女孩相看待,使孩子的性身份識別發生障礙,必然會招致孩子後來的性心理變態。

性角色異化的最明顯的代表是同性戀。但很多同性戀患者並不伴隨性角色異化。我們不能說同性之間發生了性行為就是同性戀,也不能說同性戀就一定伴隨著同性之間的性行為。同性戀有著比單純滿足機體性欲望更深層次的心理因素。

性行為分為自向和他向兩類。自向是利用各種手段自己滿足性欲;他向則需要他人配合,或以他人為泄欲對象。任何的自向性性行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夠引起異化的質的飛躍的是當它已經過度,影響到身體特別是性欲與生殖,如產生依賴性,或非此不能滿足。而涉及性行為異化的他向性性行為,主要是同性之間的性行為和異性間的非常規性行為。同性之間本來就不應該有性行為,任何同性之間的性行為都屬於性行為異化。非常規性行為(口交、肛交或性虐待等)可以作為性愛的輔助手段,並以此增加性愛的方式、途徑和新鮮感,促進性同步,延長性愛時間。這對改善性生活質量有時是值得鼓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