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大願法師現場解答問題。
經營者:請問法師,企業應該提倡什麼樣的精神,會有更多的凝聚力?您剛才說了,在寺院裏麵,人為法去的;而企業有些員工是為利而來的,則是一盤散沙。
法師:我們的企業要提高凝聚力,剛剛已經講了三個方法:吃虧是福,分享共贏,這是在物質層麵;在製度層麵,當然要學習佛教的“六和敬”,整個企業就能夠團結和諧;更重要的是在心靈層麵。我們的企業,當然肯定要有利潤的最大化,它才能夠運作和發展,才能夠基業常青,才能夠可持續發展。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可以單單停留在這麼一個層麵上,因為利之所在,紛爭之所在,我們要超越,我們企業的目標是什麼?應該是讓每一位進來的成員都有一個心靈成長,能力增長,人生更豐富,這樣的一個氛圍,如果我們給他提供這樣好的平台,他哪裏會走呢?對不對?肯定有凝聚力。
在佛教之中,有一個“四攝法”,“攝”就是攝受的意思,四種攝受的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從財物上,待遇比較好;從精神上,比較關心他們,他們覺得受到尊重。
“愛語”,大家有一種共同的願景。
“利行”,是盡力幫助他成長。我們仍然說日本的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的故事。有一次,美國一個跨國公司的企業家將來拜訪鬆下公司,這位企業家同時也是一位很著名的作家,關於未來學,他有很多的著作。有一天,鬆下幸之助就問他的秘書:“你能不能告訴我馬上要來訪的美國的企業家的一些資料”。
這位秘書想:糟糕了,我太忙,沒有準備,也沒看過他的資料,但是這位秘書反應很快,就想報紙上都登過了,說這位企業家是未來學權威,有一些這方麵的著作。他也就照本宣科說:“這個人是未來學權威。”
鬆下幸之助就說:“哦,是這樣子的嗎?”。
第二天,他再問同樣的問題,這位秘書就不高興了,“我昨天不是說了嗎?你又來問。”
第三天,鬆下幸之助又問。這位秘書就更生氣了,回到家裏麵越想越氣:明天如果老板再問起,我就不理他了,不答他這個問題了。
秘書後麵又想:不對啊,老板不像那麼糊塗,怎麼這個問題問了三次呢?
他想肯定是老板覺得我的資料沒有準備齊,但是他沒有直接批評我的不足,是要讓我自覺自悟。之後他就馬上連夜把那些資料都找過來,自己詳細地看了一遍,把那些要點都摘錄下來。第二天把這些所有的筆記和相關的背景資料都交給鬆下幸之助。
鬆下幸之助用這個方法是在幫助他,“利行”。而且是啟發式的,不是批評式的,我們隨時能夠做到是以包容代替批評,以關懷代替指責,這樣做的時候就是利行。
“同事”,是我跟他一起做,我們能夠在這工作中,互相腦力碰撞,互相成長,就有很好的凝聚力。
經營者:今天聽了法師講課,我們就感覺到,法師作為一個出家人,即是我們說的一種出世的身份,實際上也關注了社會上的很多事情,比如說現在企業的經營之道,中國企業的一些目前的進展狀況,甚至包括最典型代表人物的一些事件,還有一些國際上的企業的經營狀況。在這種情況下,跟你這種出世修行的追求和身份,其間有一個什麼樣的紐帶關係?有什麼樣的因果關係在這裏麵?因為按照我們平時所講的出家人,就是不理凡夫俗事。在我們平時生活中間,我也見到過很多的企業家,或者搞學術研究的。有些人講,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宗教,對這些問題我也思考過,就是說這個宗教與世俗,有一個什麼樣的關係?請法師在這個方麵給我們一些指點。
法師:這個層麵的含義,其實是平等無二,融通無有障礙的。中國企業發展的這種理念,或者企業文化也好,它所表現的是中國企業成長的動力,我們也沒有很刻意地關注它。不過大乘佛法會主張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所以我們會經常接待各方麵的人,這些我是道聽途說而已,也沒有什麼很真正很深入地、投入地關注,不過我就覺得任何法都能夠與佛法觸類旁通。
六祖大師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解脫號為出世間,但是不是離開我們這個世界,不要認為說是離開我們世界另外有一種什麼解脫,或者認為很玄妙的境界。“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我們把每一件事情做得恰如其分,把每一件事情都能夠與我們心性的本體,與我們的清淨心、覺悟心能夠相一致,這就是“出世間”,這就是解脫,這也是我們一貫所倡導的生活禪,或者管理禪,或者經營禪,都是相通的。
當然,我也認為企業家也更需要跳出自己目前的具體事物,而在更高的精神層麵來提升。當回頭來看自己那些以前曾經以為不可逾越的困難和問題的時候,就會受到很大的啟迪,獲得一種智慧,之後就會把這個問題很容易、很輕鬆地化解掉。為什麼?因為一切障礙都來自於我們自心的局限性,觀念的局限性。
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更加需要學習禪的智慧,因為禪的智慧是智慧中的智慧。當然一法通時萬法通,所以這兩種應該是能夠相得益彰的。
經營者:大願法師,我剛剛聽您講明心見性,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都對佛法不太懂,什麼叫明心見性?怎樣才能做到明心見性?祈望法師給我們開示。
法師:這是根本性的問題,怎樣能夠明心見性,能夠開悟,這是非常大的一個題目。
首先要能夠認識我們的心當下的狀況。其實外在的一切展現,它對我們形成障礙,或者形成助緣,都取決於我們的觀念,都取決於我們的心。所以就需要從認識我們的心開始,整個的佛法都是圍繞四個字展開來的,就是轉迷成悟,也可以說是轉染成淨。
我們的心處在一個迷昧的狀態的時候,我們會樣樣都執著。有一些人他會執著於物質,覺得我要努力地多創造一些物質財富,讓我和我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一點。有一些人他會執著於感情;有一些人他會執著於自己的成就。
豐子愷曾經說過他的老師李叔同為什麼會出家,他就說到人生的三種境界,也可以說是人生的三層樓:
第一種境界是物質生活的豐富;
第二種境界是精神生活的豐富;
第三種境界是靈性生活的成就。
第一層樓物質生活的豐富。世間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忙忙碌碌,都僅僅是希望說能夠賺多一點錢,物質更豐富一點,能夠讓自己和親人,或者能力更大一點,包括一些大範圍的朋友,或者周邊的人,能夠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一點。所以司馬遷說: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但是我們要消除一個觀念,不是說財富不對,而是說我們對財富的貪求執著不對。佛教裏麵說“空”,不是說排斥,不能夠追求這些東西,不是這樣的,而是說要消除對這些東西的執著。
其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對財富的執著就產生障礙;感情也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對感情的執著,也就是產生困擾了。
所以佛法裏麵說,能否擁有財富,這是福報;怎樣恰如其分地用好財富,這是智慧。所以說一定要有福德,要有智慧,這樣才好。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人說禪門的話,空啊,空啊。認為“空”是什麼都沒有的“空”。其實不然。我們講過了,“空”是指心靈的自由。而我們心靈自由,你說我們的財富會不會更多呢,我們的福報會不會更大呢,我們的物質生活會不會更豐富呢,其實都會。所以千萬不要誤解,排斥這些,或者很消極,那是偏掉了,不是這樣的。不是空掉這個世界,而是空掉對這個世界的錯誤認識。對這個世界的錯誤認識,就是我們所說的心迷。因為心迷了,所以我們樣樣執著;因為心迷了,我們覺得不夠。我覺得我賺錢遠遠不夠,我賺了一千萬,我要投資這個項目,我要五千萬,而銀行又貸不到款,我好急。
人在此時候會經過好幾個層麵,首先一個層麵是沒有錢,但是有閑;還有一個層麵,他是有錢,但是沒有閑,很忙碌;再有一個層麵,也有錢,又有閑。
但是等到我們去到那種有資本,但是沒有閑的層麵的時候,如果是一個迷的認識,一個錯覺的話,我們會一直覺得不夠,一直還會去進一步去求。如果我們選擇的方向錯誤,就會怎麼樣?投資失敗。退到底下那個層麵是既沒有閑,也沒有資金了。
這樣困擾會產生了,這個障礙來自於我們的這種迷執,來自於我們的心迷。所以說心迷是一個人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有執著、有分別時候的一種狀態。
第二層樓就是精神生活的豐富。你看李叔同,他第一層樓不用追求,他父親是戶部的主事,後來下海,又是天津最富有的鹽商,所以他的家產就很足夠,不需要追求。所以他在藝術上麵很有成就,所謂的翩翩濁世佳公子,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很精通,又東渡日本,西洋的美術和音樂都是他最先帶進國內來的,他是先驅者。第二層樓精神生活的豐富,也已經達到了,他走向靈性生活的圓滿和成就,所以他會選擇出家。
我們簡單說,第一層樓的人是最迷的人,他是一個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很自私的人,心理狀態處在一個任性期的人。
第二層摟的人,他的心理狀態是處在一個率性期的人。“率性之謂道,為道之謂教。”他會很穩健,他能夠演好自己的角色,他能夠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會有成就,但是他有煩惱。這是有成就也有煩惱的人。
所以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要做一個見性期的人,明心見性的人。本事很大,沒有脾氣,沒有煩惱的人,覺悟的聖者,佛菩薩的智慧很廣大,福德很廣大,但是他沒有任何的索取和希求,他純粹地是為了利益眾生,幫助眾生轉迷成悟,走向解脫,這是我們所說的明心見性。
經營者:我想請問大願法師一個關於修行的問題。剛才有位朋友問到明心見性,在藏傳佛法裏麵,密宗的所謂大圓滿修行的即生成佛,和禪宗裏麵的明心見性是否是一樣的?或者說有沒有什麼不一樣?這種即生成佛是否不退轉。
法師:必定不退轉。
經營者:我還有個問題是想請問,大願法師說到,佛法是不離世間覺的。既然說大乘佛法是利益眾生的,那對汶川大地震當中需要去做心理援助的那些受害者,對於他們而言,如果是從弘法的角度去做,應該是怎樣去做的?
法師:我們在座的水平確實很高,問的都是很大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這麼說,漢傳佛教的禪宗和藏傳佛教的大圓滿法,可以說是也同、也不同。同在哪裏?見地相同。禪宗的見地也就是大圓滿見,大圓滿見也就是禪宗見。佛教裏麵顯宗最難的經典是《楞伽經》,密宗裏麵最難的經典是《文殊真實名經》,這兩部經典你都懂了,整個佛法三藏十二部,所有的經典你都懂了。
《楞伽經》之中,你看達摩祖師航海西來以後,他傳給二祖的是《楞伽經》,他說:“吾觀東土震旦,唯有四卷楞伽可以印心。”也就是說可以用《楞伽經》來印心,看你有沒有開悟?你真正開悟了,《楞伽經》一拿起來你就會,你就懂,能夠真正了解都是我們的自內證境界,《楞伽經》講什麼內容呢?如來藏。而如來藏與大圓滿見是一體的,都是指六祖大師開悟時候所說的那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本不動搖。”這樣的一個本自具足的性德圓滿狀態,我們說這是大圓滿見。從見地上來說,可以簡要地這麼表述,但是這是說同的一麵。
不同的一麵是禪宗,尤其是祖師禪,你要真正進門,要得個入處,這是不容易的,因為什麼?好像蚊子叮鐵牛,沒有下嘴處,沒有地方進得去,所以她會提倡頓悟。但是大圓滿法如果從前行下手,相對來說會比較容易。
但是是不是表示禪法不殊勝呢?不是。事實上禪法之中,如果我們根基不夠,我們還可以先修漸法,再修頓法;先修如來禪,再修祖師禪。一般人看到神秀禪師沒有得衣缽,就覺得神秀禪師那首偈子不值得一提。其實不然。
神秀禪師和惠能大師這兩首偈子合起來,剛好就是一套完整的禪的修法:神秀禪師這首偈是如來禪,是金字塔的塔基;惠能禪師這首偈是金字塔的塔尖,是祖師禪,是頓悟的法門。所以我們應該是先修一段如來禪,再來修祖師禪。
所以神秀禪師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這是從持戒上來說。我們這個人身八有暇、十圓滿,非常難得,這是我們成就菩提道的資本、資糧,所以我們要好好持戒,要持戒清淨。
“心如明鏡台”,這是講要修定力。我們的心要好像明鏡一樣,在禪定之中就能夠呈現萬法的真實相,好像一麵圓鏡一樣,它能夠映照一切萬法的真實相。但是我們心迷的時候,它變成是凹凸鏡,是哈哈鏡,一切萬事萬物在我們的心中是一種歪曲的影像,但是我們認為這是真實的,其實是帶有我們的主觀成見的,所以心迷的眾生,他所看到的萬事萬物都隻是他自己內心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