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書,是一種美德
書是苦口良藥,帶你走出痛苦;書是指路明燈,帶你走向光明;書是良師益友,帶你走向成功。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多了,也便出口成章,寫文章、作詩寫詞也就得心應手了。
用眼看書,用口讀書,用心悟書,隻有這樣才能懂得書中的道理,才能體驗人生百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不可能經曆一切,一些經曆便可以從書中去體會,去感悟。書並非是有的人認為的廢紙,而是價值連城的寶貝。書中有你,有我,也有他;有字,有畫,也有品格。書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關閉時,書的光芒是微弱的,隻有打開時才是光芒耀眼的。吸收書的營養,給自己開辟一條成功的道路吧!
怎麼讀書呢?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適合自己的方式可能也有所區別,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可能還是比較接近的。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有一支筆,把精彩的觀點或闡述畫上線,或把自己的感受隨時寫下來。因為,看別人觀點的同時,實際上是在與作者對話,注意,讀書是與作者對話!你不自然地會有一些感悟,把它記錄下來非常非常重要。當你養成這種習慣,你會發現你的獲取知識的速度會更快,效率會更高,思維會更加活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拒絕你非常厭惡的觀點,隻要對方能夠自圓其說,你不妨也了解一下。
一是細讀內容提要、前言、書序和目錄。了解這本書的層次、結構及主要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二是一章一章地讀。每天讀一到三章,讀完後想想這三章主要講了什麼內容,第二天看之前先回憶一下前三章的主要內容,這樣不僅能讓你讀懂故事的內容,弄清前後章節之間的聯係,還能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因為一本書的內容較多,故事中的人物也比較多,為了能讀得明白,孩子可以把故事中出現的人名寫在紙上,對照著閱讀,還可以邊讀邊畫閱讀地圖,這樣便於記憶、複述。還可以做人物書簽,寫寫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果遇到疑難問題,著名作家魯迅說可以跳過去,先讀讀後麵的,於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這種方法可節省閱讀時間,提高效率。但如果遇到的是不懂的字詞,孩子可以借助《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工具書來理解,還可以把這些生字新詞寫在筆記本上加深印象,以後還可以隨時翻閱,隨時複習,如果能堅持這樣邊讀邊記邊學習,孩子的詞彙量一定會越來越豐富。
三是重點章節重點讀。對於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可以反複讀,或背誦,製成讀書卡片,加強語言積累。
四是讀完整本書後,那就要讓孩子結合自己的實際寫寫讀後感,使他們獲得一定的知識,懂得了一些道理,還可以製作好書推薦卡,把這本好書推薦給其他同學閱讀。總之,別忘了讓孩子和他的好朋友分享讀書心得。
五是有的文學作品已拍成電影,如《綠野仙蹤》《哈利波特》等,可以在觀看電影後讓他們對照著讀,相信此時的閱讀一定會發現文字有別於電影的魅力所在。
對於讀整本書,在這裏我要推薦著名作家茅盾的“三遍”讀書法:他說,讀書起碼要讀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讀完,求得初步印象,這就好比坐飛機鳥瞰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讀,“細嚼慢咽”,注意各章各節各段結構,品味作品的好處;第三遍要細細地一段一段地讀、領會、運用,這時要注意到它的煉字煉句,從而吸收各種精華。這一方法歸納起來就是:鳥瞰式——精讀式——消化式。孔子說過“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讀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光讀書不思考會覺得迷茫,光思考不讀書會覺得疑惑很多,這就告訴我們讀書要與思考結合起來,一邊讀書,一邊思考,還要想想平時語文課上學的課文,還要聯係自己的實際,那樣孩子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一定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對於讀書的時間,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醒來後,頭腦清醒,用15分鍾的時間讀背一些古詩文,便於積累;晚上睡覺前30分鍾,25分鍾閱讀課外書,5分鍾用來摘抄做筆記。一天這樣做不難,兩天,三天也不難,難的是天天堅持。但如果不能堅持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讀書就不會取得好的效果。所以,讀書貴在堅持。
總之,一本書,一支筆,一本筆記本,會讓你的讀書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讀書也需要方法
我們把讀書方法比做治病的“藥方”,那麼,各種閱讀方式隻是這張藥方中的幾味藥,而不同藥的組合,會治不同的病。也就是說,要高效率地讀書,還必須學會合理地使用各種閱讀方式,這就是這一節我們要談的讀書方法。
一、三步讀書法是我國曆代學者所推崇的讀書方法。程端禮、梁啟超、葉聖陶、茅盾等著名學者都曾從不同角度總結過三步讀書法。三步讀書法的基本過程如下:
首先,要概括地了解讀物的內容。這一步可采用略讀、跳讀、瀏覽等方式進行,目的是掌握全書的內容概要。找出書中的重點。
其次,在掌握內容大意的基礎上,對重點的內容作深入的鑽研,做到真正地理解讀物的內容。這一步應采用精讀的方式進行。
最後,在理解全文重要內容之後,再將各部分內容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做到“應當記憶的記憶起來,應當體會的體會出來,應當研究的研究出來”。
三步讀書法的實質是“綜合、分析、再綜合”的過程。運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減少閱讀的盲目性,而且符合思維的基本規律,容易收到好的閱讀效果。
二、五步讀書法
五步讀書法,也叫SQ3R讀書法,SQ3R是Survey(概覽)。Question(提問)、Read(閱讀)、Recite(複述)、Review(複習)五個詞的縮寫。概覽、提問、閱讀、複述、複習五個詞,代表讀書過程的五個步驟,故稱五步讀書法。該方法的內容如下:
1.概覽(Survey)
讀書之始,先要進行一番“偵察”:了解這本書的內容,看它是否符合自己的閱讀目的和閱讀興趣。知道這本書重點講的是什麼,有哪些難點,哪些內容是自己已經掌握的了,哪些內容還需要作進一步的鑽研,以便為進一步的閱讀打下基礎。
在這一步驟中,瀏覽讀物的前言(或序、跋、內容提要)、目次、讀物中的標題、圖表、注釋以及參考文獻、出版情況等,會有助於了解讀物的全貌。必要時,也可迅速地瀏覽一下全文,以便對全書有一個總的、直觀的印象。
2.提問(Question)
在概覽的基礎上,就書中的難點、疑點提出一些問題。提出問題後,應積極思考,可以自已試著解答,然後再和書中的答案做比較,獲得補充和校正,提高閱讀的興趣;也可帶著問題去讀書,有目的地去探索答案。
3.閱讀(Read)
事實上,閱讀在五步讀書法一開始就在進行了,這裏所說的閱讀是狹義的閱讀,它在此處特定的含義是帶著問題深入閱讀。在這一步驟中,要搞清每一個概念、術語的確切含義。對重點的句子、段落的內容要有深入的理解。閱讀過程中,應注意圈點勾畫或筆記,以增強記憶、加深理解。
4.複述(Recite)
在深入閱讀的基礎上加以記憶,複述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讀完之後,可合上書本試著複述(回憶)一下讀物的主要內容,進行閱讀效果和記憶效果的自我檢查。這種主動的、及時的回憶,可以幫助集中注意力、發現閱讀中的不足並加以改進,同時還可以提高記憶效率。
在複述階段,大部分內容並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回憶,而隻要概括出主要的內容即可。但是,對於那些必須記憶的東西,如公式、外語單詞等,則需要原原本本一字不差地記住,並準確地複述出來。
5.複習(Review)
複習的目的是為了鞏固閱讀成果,增強記憶。複習必須要及時,讀書之後應適當小結,可以起到複習的作用。讀書之後的一天天應再次複習,以後每間隔一段時間還要進行適當的鞏固。
以上是SQ3R讀書法的基本內容。研究表明,SQ3R讀書法的原理適用於各個領域書籍的閱讀。就青少年讀者而言,使用SQ3R讀書法閱讀教科書、教學參考書等,效果更佳。
三、框架式讀書法
將有關的知識通過有條理的分析,歸納成一個個“框架”,以便在讀書過程中隨時找到合適的對應內容,從而增強理解、便於記憶,這種讀書方法,就叫做框架式讀書法。
心口合一,手腦並用
閱讀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經由耳聽、目視、手觸、心感和思考,選擇、吸收環境中各種資料,加以整理、歸類、貯存,以便使用時提取。在這樣一個調動全身感覺器官的過程中,要使注意力保持集中、排除外界刺激,實現高效閱讀,就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腦到。下邊我們來逐一地解釋。
所謂“心到”,就是專心地把書中各個篇章的內容意義讀懂,花一番工夫仔細研究分析,例如要用語法來分析句子的結構,要用字典來查閱未見過的字詞,要動筆來標出各個地方的天氣、特產、人文風情……總之,讀書時最重要的就是心到。
而心到就是要專心、用心,尤其在該段落念完之後,一定要閉上眼睛,用心思考先前到底讀了些什麼,想不起來的再翻書查閱。
閱讀時最怕心情浮躁不安,如果遇到這種情形,請馬上照著以下的方法做:站起身來,用力深呼吸,吸—吐—吸—吐—吸—吐,三次深呼吸以後,將頭轉三圈,以頸部為軸,然後全身放鬆地跳躍五至十下,再深呼吸三次,之後再坐下看書。
所謂“口到”,就是當我們坐在書桌前看書的時候,有時不妨開口大聲地將文章內容念出來,一方麵借此提提精神,另一方麵將注意力集中在此,從而進入狀態。
此外,遇到優美的文字佳句時,也可用朗誦的形式念出聲,若能熟讀,在引用時便能流暢地表達出來,對於日常的談話、寫作都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同時,讀出聲能使自己對書中內容的意義更加明了,對句子的通順程度、相互關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口到又可分為朗讀與默讀兩種。朗讀多半為的是讓精神和注意力集中,或者是為了欣賞文句的優美流暢。還有一種情形,即實在不了解該句子的句義,可以反複念出來以便明了字句間的聯係。
讀英文或其他外語時,朗讀最合適,因為時常開口說、時常朗讀,久而久之便可揣摩出外文的語氣、腔調,你可以想象自己是在表演朗讀,或者想象自己在舞台上演話劇、朗誦台詞。總之,“口到”的功夫可以使我們對文字的應用更加熟悉,有助於開口與人交談和撰寫作文。
默讀的好處是讀書的速度比較快。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閱讀主要是為了吸收知識,隻要理解、看懂就足夠了,並不需要一字一句念出聲來欣賞或練習語氣。默讀分為瀏覽與精讀,如果能掌握其中的差異與練習方法,將會大大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增強我們的閱讀能力。
所謂“眼到”,就是在閱讀時眼睛對書中的字要看個分明,不可草率跳過。平常人們總說看到、想到,指的就是看在眼中、記在心裏,這樣的閱讀才有用。可能會有人覺得:“眼到有什麼困難呢?在念書時不是都要用眼睛看嗎?”
實際上,這是個看似簡單、實行起來卻不容易的方法,因為平時隻要稍微粗心大意,就容易把字看錯,或者是漏掉幾個字——把原是否定的句子“不容易達成”看成“容易達成”,把“不可信的”看成“可信的”。像這樣把文字意思弄錯的情形時常出現,所以“眼到”必須確切落實,不可馬虎。
所謂“手到”,就是說要一邊讀一邊畫線或做筆記。大致說來,“手到”可分為四個方向:
(1)標點分段。在閱讀中將文字的標點邊念邊點出來,同時清楚區分各個段落,使自己不至於對文字、文句的意義有所遺漏。
(2)畫線打鉤。準備有顏色的筆,根據難易程度,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有問題的、困難的或重要的段落。
(3)查工具書。工具書包括字典、參考書、地圖集等,當閱讀途中遇到困難時,馬上動手查閱,將疑問當場解決,切勿拖延。
(4)摘要筆記。摘錄重要文字,經過一番抄寫的過程容易強化印象。上課或閱讀得到的重要資料應馬上隨手抄在旁邊。
最後,“腦到”更容易理解了,就是閱讀的過程要善於思考,把閱讀的東西通過我們大腦的加工、整理,內化成我們自己的知識,這樣才能方便我們記憶,也能使我們把從閱讀中獲取的信息儲存在大腦中,以備將來之用。
總之,隻要做到了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腦到,讀書時的注意力就能高度集中,對抗外界的幹擾能力也會增強。這樣,我們的閱讀速度也會隨之加快,閱讀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你的學習有計劃嗎
你想過沒有,學習是有計劃,按秩序來進行有效果呢,還是隨意自然的好?
如今,自由的市場經濟早已取代了死板的計劃經濟,時代見證了它的繁榮與活力。學習還需要計劃麼?當然。
此計劃非彼計劃也,這裏的計劃是靈活有效的,將混亂隨意變為秩序井然的學習預備方案。
腳踏實地看看目前的狀況吧,困擾你的是什麼呢?最緊要的是什麼呢?別人的計劃對你有參考價值嗎?你的行動切實地對你的學習提升有助益嗎?
學習中最可貴的是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領悟各樣知識,並內化為自己的。在學習的計劃方麵也是如此。
在崇尚個性獨立的西方,不管孩子多麼小,學習計劃也是DIY的。DIY是英文DoitYourself的縮寫,用漢語表達就是學習計劃親力親為。但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英文,它代表的更是一種自主精神。
什麼叫真正的自主精神呢?是一意孤行嗎?不是的,自主就是自己去做,自己體驗,挑戰自我,享受其中的快樂。這正是提供給大家的學習計劃DIY方式。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製訂自己的學習計劃,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一位“初四”的學生,痛下決心在複讀的日子裏一改往年的懶散,他按自己的現實狀況,製了一個翔實可行的表格:
6:15起床,做運動
6:40上學
中午
12:30~13:00適當看書,做作業(如果有的話)
13:00~13:30休息
(這位同學早上7點早自習,11:45放學,下午2:30上課,6:05放學)
晚上
6:30~8:00寫作業
8:00~8:30複習,預習,與去年對照,找經驗教訓
8:30~9:00曆年習題比較
10:30睡覺
(每日,每周,每個月都有安排,並且及時反省總結)
這其中包括幾點:早起做運動、一天預習和複習,還有睡覺的時間,更為可貴的是,他還將短期計劃與長期計劃結合起來。
這份表格看起來很平常,與別人的沒有太大差別,但果真是這樣嗎?細心的你肯定能發覺,其實這份表格中的自由,是隻屬於這位“初四”同學自己,別人可以複製、可以仿效,但是,要是真正實行,必須是切合個人的。
學習如果毫無自主的個人計劃,“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到哪裏”,這種隨波逐浪的態度是不會留下半點痕跡的,更談不上什麼收獲。
高爾基說:“不知明天該做什麼的人是不幸的。”你的計劃也是屬於你自己的,是確切知道下一刻或者明天該做什麼的切實可行的方案。
你肯定記得貝多芬曾有的豪言壯語:“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學習計劃DIY就是這樣的開始,因為你的命運是你自己的,任何人都不能代你決定。
那麼,現在就開始製定屬於你自己的學習計劃吧,它將會對你的學習大有幫助。
給閱讀找個快樂的理由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知道不如喜歡,喜歡不如愛好。讀書也是這樣,帶著興趣讀書,才能讓自己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
古語說:不在其中,不知其味。培養讀書興趣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讀起來。
那些在曆史上取得出色成就的人,無一不是靠著興趣的指引,達爾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相當有名。在劍橋大學讀書期間,年輕的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亨斯洛和著名的地質學家席基威克。兩位導師循循善誘的啟蒙,使植物學和地質學讓達爾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成為他一生的事業。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後,自費參加了一次環繞世界的科學考察航行。他們先在南美洲東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鄰的島嶼上考察,然後跨越太平洋至大洋洲,繼而越過印度洋到達南非,再繞過好望角經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後於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國。貝格爾艦的航行,成為達爾文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艦船一路上遇到了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達爾文的科學考察卻始終做得津津有味。航行結束後,達爾文的研究成果開始大量發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終結了上帝創造人類的神話,為人類的思想解放開辟了新紀元。如果沒有興趣做指引,很難想象達爾文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科學家丁肇中用6年時間讀完了別人10年的課程,最後終於發現了“J粒子”,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學金的華人。記者問他:“你如此刻苦讀書,不覺得很苦很累嗎?”他回答:“不,不,不,一點兒也不,沒有任何人強迫我這樣做,正相反,我覺得很快活。因為有興趣,我急於要探索物質世界的奧秘,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實驗室裏,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要探索的東西。”
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能夠讓人積極主動地尋找答案,能夠激發我們主動思考。
就像學習數學,有人覺得非常簡單,還有些同學則感到非常吃力,關鍵就在於是不是帶著興趣學,是主動學還是被動學。如果你能在老師講課前,先主動帶著思考把內容預習一遍,上課時,你的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學進去了,自然就有興趣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你就有了學習、探索的動力和方向。而如果隻是被動地學習,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就不可能學得出色。
小卡爾威特所著的《後天神童》中有這樣一段話:人都喜歡做自己願意做的事,隻要有興趣,再大的困難都能克服;如果不喜歡,不論怎樣強迫都產生不了作用。
明白了興趣對激發學習潛力的神奇作用,我們就該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而不是把它看做是我們的負擔或者煩惱。我們可以把原有的其他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以培養新的學習興趣。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事,如愛玩汽車、愛搭積木等。長大一些之後,不妨去主動探究一些與此相關的問題,如怎樣當個好駕駛員?汽車是如何發動的?汽車的構造原理是什麼?所學的知識中哪些和它們有關係?這樣就把對學習的興趣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愛因斯坦中學時隻對物理感興趣,不喜歡數學,後來他在向縱深研究物理時發現數學是其基礎,便又產生了對數學的興趣。
主動學起來,去發現學習中更多的樂趣,讓學習變成我們的愛好,讓興趣成為我們學習路上最重要的老師。
愛上每一科,學習給你最珍貴的禮物
看看我們的課程表,各種學問琳琅滿目地各就其位,有時我們不禁會問,會不會學得太多了點?
知道你為什麼這麼想?不就是因為看似巨多的課程常使你應接不暇,以至於思維短路嗎?其實,學習還有一條便捷的通道,叫做“觸類旁通”,在一個點上孜孜以求的同時,想不想給自己來個發散思維,一通百通呢?
其實,我們現在學習的各門功課,它們之間都是有內在聯係的。就像人的身體內有許多看不見的經絡,有時,我們看到醫生給病人看病,並不是完全的就病醫病,常常他們還會頭疼醫腳。這是不是讓你很困惑?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在幫你打通身體的經絡。
課程之間的內在聯係就像是一幅奇妙的經絡圖。它和身體內的經絡一樣不是一個現實的存在,不同於一條河流,也不是尺子和圓規,看不見、摸不著,用再先進的精密儀器也檢測不到,但我們卻能感覺到它的存在。
它運用聯想的方法,開闊我們的思路,使在大腦內飛速運行的各種訊息通暢無阻地各行其道,大路小路四通八達,而不是遭遇交通堵塞。
古希臘人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經精通了這種方法,認為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加深記憶,從而將門類繁多的學科輕鬆掌握。他們認為,要輕鬆而深刻地記住某件東西,就需要依靠想象力把它同已知的或固定的東西聯係在一起。
你怎麼理解呢?這像不像是電腦裏的搜索引擎,一個信息輸進去,成千上萬個相關信息就會一下子跳到你麵前。其實,不光是讀書,許多生活實踐中我們都可以應用這條原理。古希臘人認為,記憶力加上活力就會產生完美的智慧,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掌握知識和靈活應用的關係。
讀書就像變魔術,開動你的智慧,你會有更驚喜的收獲。當你覺得一個知識點太簡單的時候,請把它想得複雜些,越複雜越好,賦予它更多的用途,隻要你能想到的;同時,遇到一個複雜的原理,找到它在生活中一個最簡單的應用,反複分析解剖,直到它所有的小細節都在你眼前暴露無遺。這樣,你的思路一定會越來越通暢了。
嗬嗬,你是不是找到一點一通百通的感覺了!
找到這種感覺,記住它,任何一門課程對我們都將不再是難題。這時,學習不僅變得容易了,也有了更多的樂趣。
這就像給你的房間多打開一扇窗,陽光照進來的同時,新鮮的空氣也會撲麵而來!
對於一艘盲目的船來說,所有的風向都是逆風
赫伯特說:“對於所有盲目的船來說,所有風向都是逆風。”可對許多人來說,比起選擇隨波逐流的遊弋式生活,設定一個目標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他們一直迷茫地走在沒有目的地的道路上。因為迷茫,他們感到了空虛,於是他們利用所有的時間來追求享樂,參加對己對人都無益的活動,在嬉笑怒罵中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他們就像一群毛毛蟲,不停地繞著同一個圈子,他們的結局並不比開初時好。
漫無目的的遊弋或許就是一種消遣方式,但是隻能占用幾天的假期,而不能用來耗盡整個人生。我國正處於建設市場經濟的過程之中,不少青年,不論是處於困境之中的還是事業得到成功的,都感覺到前途渺茫,要追問人生的意義。
曾經在賈樟柯執導的影片《任逍遙》中,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位年方19歲的少年,瘦削蒼白,未老先衰,他沒有工作,每日隻在山西一個小城中無聊地遊蕩。一天,他麵無表情地對同伴說:“人活到30歲就夠了,活那麼長幹嗎?”他的話令我震驚不已:如此大好年華,居然說出這樣絕望的話來。這當然與殘酷的現實分不開,可是有那麼多人從這樣的小城中出人頭地,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在生活中找不到方向,他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上天永遠庇佑那些自立的人。
由此可見,理想對於我們來說是多麼重要,而對於青少年人來說更是如此。你們是一艘艘稚嫩的小船,剛剛駛出父母溫暖的港灣,船上的水手都是初次出海。大風大浪也許不能讓你們驚懼,因為風浪的磨煉能賦予你們鐵黑的肌腱、堅強的性格,但若沒有理想,沒有目標,那麼,生命的小船隻能在浩渺無邊的瀚海上彷徨回旋,找不到出路,終不免缺水斷糧,甚至觸礁沉沒。
如果說社會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麼理想和信念就是引導的燈塔和推進的風帆。沒有科學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動力的小船,會在生活的波浪中隨處漂泊,甚至會沉沒於急流之中。
在人生的曆程中,理想和信念總是如影隨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據和前提,信念則是實現理想的重要的保障。在很多的情況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當理想作為信念時,它是指人們確信的一種觀點和主張,當信念作為理想時,它是與奮鬥的目標聯係的一種向往和追求。
人生是一個在實踐中奮鬥的過程。要使生命富有意義,就必須在有意義的奮鬥目標的指引下,沿著正確的人生道路前進。理想信念對人生的曆程起著導航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定時器。理想信念一旦確立,就可以使人的方向明確,精神振奮,不論前進的道路多麼的曲折,人生的境遇多麼的複雜,都可以使人透過烏雲和陰霾,看到未來的希望和曙光,永不迷失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