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1 / 3)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為什麼要孜孜不倦於讀書?每一個人都不難說出若幹言之鑿鑿的理由,尤其是我們身處知識經濟時代,麵對以信息等諸多領域帶來持續的新革命狂潮。所以說,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必須讀書,也必然離不開讀書,然而中國的國民讀書率卻不容樂觀。據有關權威部門統計表明,有閱讀習慣的國人隻占總人口中的5%,國人閱讀率依然麵臨持續走低的趨勢。不可否認,生活節奏的加快讓人無暇讀書,而電視、網絡等媒體的興起,豐富多彩的娛樂形式的增多,更是分散了我們對讀本的關注。即使有一、二個熱愛讀書者,也因夾雜有太多功利因素,使讀書脫離了常態,顛覆了優良的讀書傳統。

國人讀書量的減少和部分人常年不讀書,著實令人憂慮。正如評論所言,一個不讀書的社會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會,一個人文精神缺失的社會是病態的社會;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創造力貧乏的民族、一個創造力貧乏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讓全民人人有書讀,家家有書香,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致力於讀書氛圍的營造;以色列把讀書放在首位,冰島以閱讀消磨時光,法國年人均讀書11本,日本六成人讀書成風等等。這些事例無不顯示,和世界上公認的最喜歡閱讀的國家相比,國人在讀書方麵還有很大差距。

閱讀是成長的基石,讀書是創造的基礎,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是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和各民族思想素質的大事,很少有這樣一種活動,能同時給予人如此眾多情感的交集。書籍給讀書人打開了每一扇門,閱讀是精彩人生的開始。請捧起你心愛的書,享受閱讀的快樂。你的生活中是否還有讀書的位置?有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讀書?哪些書影響了你多日的成長?這些是每個現代人需要麵對的問題,閱讀習慣和閱讀氛圍的養成,需要從一點一滴的小處培養。讀什麼?怎麼讀?讀多少?你擁有自主選擇權,隻憑你自己的時間、需要、眼光和意念,但一定要記著要讀書、開卷有益,多讀書、好讀書是不會錯的。

讀書的樂趣

有人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所以,熱愛讀書吧!像饑餓的人撲到麵包上那樣,熱愛讀書,閱讀撼人心弦的高貴作品,親灸偉大性靈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精華,讓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時空,讓心靈溝通過去和未來,已知和未知。

同學們!在祖國和平的藍天下,在我們美麗的校園中,我們比先輩擁有了更優越的學習條件,能心無旁騖,日以繼夜地遨遊學海,向書山攀登。我們成了新一代讀書人,誌存高遠,隻爭朝夕,我們要在學好課本知識後,博覽群書,在書中讀李白的瀟灑,讀蘇軾的豪放,思索魯迅的冷峻深邃,感味冰心的意切情長。曆經苦難的高爾基說:“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我們又何嚐不是呢?讀書帶給我們最雋永的樂趣,最恒久的動力;讀書帶給我們心靈的和平,精神的慰藉。朋友可能離去,書卻是最忠誠的夥伴,時光不斷流逝,閱讀卻讓我們永葆青春!

世紀老人冰心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一本好書,可以使心靈充實,使之明辨是非,使人有愛心和文明行為、禮儀規範;而讀一本壞書,則使人心胸狹窄,使人不知羞恥,使人自私殘暴。

讀書是一種“靜趣”,是一種“心趣”。當自己一個人時,靜靜地坐在書桌前,她會娓娓動聽地向你講述一些新鮮故事來,講述一些大的道理或小的道理,於是,翻不上幾頁,我就會忘卻自己,翩翩飛進書的世界中。有的書如風塵仆仆的流浪漢,又像走南闖北的旅行家,肚子裏裝滿稀奇古怪的風土人情和美麗誘人的風光。正是她,教我認識了偉大的祖國,美麗的歐羅巴,冰封雪地的南極……同時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忘記了祖國的曆史,就意味著背叛!”有的書像陳年佳釀,百讀不厭;有的書如倒啖甘蔗,漸入佳境;有的書卻像一枚青青的橄欖,苦澀後現清香……人生,讓人們嚐盡酸、甜、苦、辣、澀。

夏夜裏,與李白坐在涼席上,聽著曠野的風聲,追憶著唐朝的月亮。冬夜中,窗外飄著大雪,擁被而坐,傾聽著俄羅斯文學大師們憂鬱的訴說,書中西伯利亞的大雪與窗外的大雪一起紛飛……夜深了,沉浸在一本天文書裏,遨遊於廣袤的宇宙空間,遙想地球的命運、銀河的命運、宇宙的命運、萬物的命運……傾聽過去,觸摸現在,叩響未知。那顆被凡塵的喧囂折騰得疲憊不堪的心也隨之平靜下來了。

讀書使我快樂

沒有去過長城,但能感觸於那一種雄偉;沒有去過大海,卻能體驗那一種洶湧。閱讀,是一種奇妙的旅行,能讓你感受到別樣的風景。

最好是在陰雨天,在那種濃雲密布風雨欲來之時,擇一部《杜工部詩集》於陽台之上,搖頭晃腦,大聲朗誦,俄爾風起雲湧,大雨瓢潑,莫怕,有杜甫之“安得廣廈千萬間”為你遮雨。此時,誰不會為之而異常激動?生命瞬間洄遊到了那個將傾的唐朝。

若是陽春三月,風和日麗,也不賴,一本《柳河東詩集》馬上把你帶到了那個“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的京城聖地。看著“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的風情萬種,看著“萬紫千紅總是春”的繁華似錦,心已醉了。難道不夠美嗎?

你也許會說,這些的確美,但難道就隻有這些風花雪月春華秋實嗎?怎麼會?讀書之樂不止在於人生中美麗的風光,更在於人間悲喜劇。

一絲寂寞,一絲惆悵,雖沒那種秉燭而讀的情趣,然而於靜夜之中,萬物寂寥之時,慢慢翻開那一部《紅樓夢》,感歎那“乃豔同悲,千紅一哭”的故事。怎麼能不感動,不悵然有所失?不知不覺中,生命早已融化得無影無蹤,隻剩下淡淡的空氣。

爾後,再來一本名垂古今的《三國演義》,浮現在眼前的,便是另一番景象。狼煙四起,群雄並立。關雲長杯酒之間斬了華雄,曹孟德舉手之間滅了袁紹,周公瑾談笑之間檣櫓灰飛煙滅,諸葛亮悲憤而成《出師表》……這一幕一幕的群臣相鬥諸侯相爭的表演,讓人心弦緊繃。生命一下子和那個動蕩的年代融合了。

著有“山東第一”的魯迅,尖銳的筆尖,每每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每每讀到中國近代那段屈辱的曆史時,我隻能大呼兩個人的名字,一個是魯迅,另一個還是魯迅。

有人曾說:你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你不能改變生命的寬度,但你卻可以改變生命的深度,不知不覺中,讀書使我的生命變寬變深。他讓我知道何為酸甜苦辣,如何為人處事。讀書?怎不是一種樂趣?我問自己,人為什麼要讀書?如果沒有書,世界將會怎樣?

回望巍巍中華五千年,有多少文人墨客對書籍情有獨鍾,對於讀書,他們又有多麼熱烈的情懷:還記得那一聲“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嗎?這一聲呼喊留給後代幾多震撼,幾多警覺?!因此,無論從民族進步還是從發展的角度來說,都應該提倡讀書。

享受讀書樂趣

讀書是人生中最好的娛樂,它不但能給予人無窮無盡的知識,而且,可以給予人無限的樂趣,教會為人處事的方法。

堅持每月讀一本書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並且把讀書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感想。一位學者把書分為五等:瀏覽之書、細讀之書、熟讀之書、再三細讀之書和終生相伴之書。無論是經典之籍,還是時事手冊,用心讀和不用心讀,效果完全不一樣。

讀書要學以致用,把工作與讀書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才能獲得源源不竭的動力,不僅能增長知識,還能把工作幹得更好。這樣,讀書也就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

高爾基說得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這句話中便可看出書在世界的地位是多麼重要,它的價值有多麼珍貴。浩如煙海的書籍記載了人類艱苦求索、認識自然、揭示自然界奧秘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絕大多數智慧。很多曆史名著,讓我們了解那個年代的進程,這些書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

每讀一本書就像上一個台階,我們從書中可以獲得對自己有益的知識,它是無窮無盡的。如果能夠在實踐的時候不是單純地運用書本中的知識,而是運用書中的知識基礎不斷創新,並結合自己的實際靈活運用,那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讀好書,不斷用書中的知識來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工作能力。

讀書是一種快樂

喜歡讀書,喜歡讀書的過程,而不是結果。讀書,隻是因為簡簡單單的喜歡與執著,沒有任何功利的誘惑與壓迫,沒有任何的壓力與負擔。讀書,隻是一種習慣,是一種享受快樂的過程,僅此而已。讀書可以給你帶來長久的平靜,書中可以找到你生活的意義,雖然每個人對意義的認同不一樣,但各種不一樣的意義書中都有的。

喜歡讀書,喜歡在陽光下,一個人,很隨意地讀書。若果,讀書隻是因為熱愛,這委實是一種很舒適的感覺,就像魚在水中,所有的愜意便像泡泡一樣漂浮著,陽光下,綻放愈加斑斕的色彩。讀書可以給你帶來姣好的麵容,讀書的時候,常常會會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與穿透,讓我們在驚歎的同時拈頁展顏。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裝點,微笑可以傳達比所有語言更豐富的善意與溫暖。我總疑心不會笑的人是因為書讀得不夠廣博和投入。

無論是“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的豪邁激昂,還是“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憨可愛,無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的曠世深情,還是“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憂傷委婉,都讓我無法釋懷。其實,對於宋詞,一直心存偏愛,所以,宋詞一直是我案頭的寶貝。竊以為,所有的文字,都是有生命有靈魂的,即使是穿越了幾千年的日月時空,它們依然會在深夜裏與你對話,那是一種靈魂與靈魂的溝通與默契,與時間無關,與距離無關,與靈犀卻是密切相連。就像,有的人,縱使遠隔天涯,抑或遠隔塵世,依然都是你最愛的心頭好。

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閑書。所謂閑書,便是無關政治、無關仕途、無關專業的書。喜歡,就買來看,有書可看的時候,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書,是一定要讀的。也許,這種讀書方式,為許多人所不屑,但我喜歡。因為喜歡,所以愈加地放縱自己,不知節製,就像喜歡抽煙的人,見了煙,“抽煙有害於健康”的訓導就了無了痕跡。

一篇好的散文可以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忘卻歸路,那樣的文字要麼是美輪美奐,要麼是質樸純潔,美得讓人不忍駐足,質樸得讓人心有些疼痛,那樣的文字足可以讓你的靈魂得到淨化與升華,讓所有的心靈得到洗滌與淨化。範仲淹的《醉翁亭記》、白居易的《琵琶行》、近代的有簡媜的《相忘於江湖》、朱自清的《背影》都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這樣的文字,往往是要深讀的,如美酒,回味之後,才覺甘甜,讀書亦如此。

讀書可以給你帶來專注的思考,因為你在聆聽一些高貴的靈魂自言自語,不由自主地謙遜和聚精會神。看到妙處,也會忍不住拍案叫絕……長久的讀書可以使人養成恭敬的習慣,在生活中也會沿襲洗耳傾聽的姿態。

讀書可以給你帶來豐富的閱曆,知道了天地間很多奧秘,而且知道還有更多的奧秘不曾被人揭露,我們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看到了無休無止的時間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

閱讀:一種富有詩意的心靈對話

閱讀是閱讀者用心靈與作者進行富有詩意的一種個性化對話過程。

所謂“用心靈”是說閱讀是一種個體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需用閱讀者自己的心靈去感知、理解、體驗、領悟、創造。閱讀是吸收的主要方式,也是一種心靈表達。隻有用心靈去閱讀,才能走進文章的境界中去,才能讀出文章的情趣和韻味,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體悟。讀出了情趣和韻味,有了自己的感受和體悟,就會逐步達到心靈上的溝通,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蘇聯作家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

“富有詩意”,是說閱讀是一種自由舒暢、富有感情和激情、給人美感享受的創造性活動。閱讀是展開自己的翅膀,放飛自己的暢想,自由地在作者創造的廣闊的藝術世界和精神宇宙裏翱翔;是一種詩情、詩趣、詩意的熏染陶醉,一種審美創造的享受和滿足;是一種興趣的張揚,感情的噴發,激情的迸濺。易卜生曾說:“不僅作家在創作,而且往往讀者比詩人更像詩人。”

“對話”就是閱讀者與閱讀對象——文本自由平等地“麵對麵”傾心交談。我國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說:“閱讀,是讀者和作者在交談。”在對話交流中,如果發現自己的理解獨樹一幟,就會增強閱讀自信;如果發現他人的閱讀理解高於自己,而自己的閱讀理解又有明顯的偏差,就會提醒自己尋找原因,糾正錯誤,以督促自己不斷提高閱讀質量。“對話”的目的不僅要理解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而且要把閱讀者的解讀輸入到文本中去,用以激活信息的意義。這裏的“激活”很重要,隻有我們大膽地與文本對話,真正激活了文本信息的意義,才能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深意,達到心領神會,讀出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閱讀可以豐富自己的學識,能增進智力發展,能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審美品質和人生品位等等大家都明白。所以應該真正把閱讀當做一種富有詩意的個性化對話活動。

讓生命在閱讀中精彩

讀書,可能是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應該做的,但我們自己問一下自己,自己那樣真的算讀書嗎,真正的讀書,我從名人那裏找到了提示。

詩中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從古到今,有多少名人都在捧著書卷品味書香。那種香無以比擬,透著一種淡淡的清香,透著一種淡淡的墨香,透著一種淡淡的儒雅,透出了一種高雅的人生品味。所以我們更要讀書。

讀書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

以前在讀書時腦海中常出現一種景象:在美麗的花園旁擺放著一張搖擺藤椅,邊上的小凳上放著一副眼鏡、一本翻開的書和一壺淡淡的清茶。似乎這才是我眼中的讀書人。讓我們在與哲人交流的過程中越來越有哲學味,越來越有哲理味,越來越有人情味。

讀書是一次與賢者的溝通!

在這次與大師的對話中領悟人生,體會人生,豐富人生。我國古代生活中卻有不少文人侮辱了這份書香氣,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今,書顯示出了我們的文化底蘊。一次讀書,一種人生,一種美麗。

讀書是一次與哲人的交流!

在我國悠久的千年文化中,有許多富有哲理的詩句、文章。作為一個中國人,這千年的文化遺產怎可不讀?讀書讓我們懂得謙讓,讀書讓我們懂得禮儀,讀書讓我們懂得做人。我國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而林黛玉卻精通文學,處處顯示出自己大家閨秀的風範、顯示出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雖不敢在賈母麵前表現,卻已在不經意間完全流露。我國古代,有才之人比比皆是,有諸子,有江南四大才子,有……燕趙的才子更是不勝枚舉。

中國這數千年的文字文化豈能為網絡所代替?造紙術方便了人們的閱讀,網絡雖快捷便利,卻永遠無法替代紙張閱讀帶給我們的快感與香氣。讀書過程中的一種領悟是永遠無法由網絡所替代的。興盛了數千年的圖書終將被人們所向往、所吸引、所迷戀、所……

想讀書就一定有時間,因為在這不經意間,那渴望讀書的貪婪小蟲已羽化蛻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暢遊在“書香花園”。

多讀一點書,就多了一點書生氣、多了一點書卷氣、多了一點書香氣,才能多一點天之浩氣、地之靈氣、人間正氣。

讓我們在品味書香的道路上,越行越遠……讓生命在閱讀中精彩!

書香熏染,完美人生

讀書,增加一點書卷氣,保持心靜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書是獲取知識的渠道,提高人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讀書妙處無窮,書香熏染人生。

讀書,撇開喧囂,撥開冗務,於小樓一角仔細地品味,咀嚼書中的寧靜和快感,在寂靜中體會人生的滋味,在書海中濾除浮躁的心態,淡泊名利,淡然處世,無疑是愉悅滄桑人生的美好享受。

讀書,是在剝除心靈中的障礙,使人的心胸變得空曠,加法慢慢變成了減法。讀書使人心靈優雅。行為的優雅是表麵的優雅,真正的優雅是靈魂的優雅,優雅的生命源於優雅的靈魂,優雅的靈魂源於優雅的書籍。

多讀書的人,情懷開闊,境界高遠,心無掛礙,思無羈絆,心態平和。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的人,談吐風趣,舉止得體,情趣高雅,自有生活的品位。讀書是與高尚的靈魂溝通,與優雅的品德對話,讀書不僅是高雅的休閑,倘若細細品味的話,還可以讓思想有一點餘香,情緒有一點繾綣,當然,靈魂也就在閱讀中逐漸變得高尚優雅了起來,使之心靈更純潔、更美麗。

讀書使人明辨是非,胸有主見,不斷完善自我,給人一種成熟和值得信賴的印象。書籍給我們描繪了自然界的奇觀壯景,千姿萬態;書籍指引我們渡過難關,書籍能安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擺脫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書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為令人愉快的時日,書必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的腦海充滿崇高歡樂的思想,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升華。

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帶給我們最雋永的樂趣,最恒久的動力;讀書帶給我們心靈的和平,精神的慰籍。讀書有時辛酸,有時激憤,有時痛苦,有時快樂,有時我們就那麼不知不覺地愛上了書中的人物,覺得她或他就是自己一個遙遠的親人,情不自禁地牽掛起這個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的人物。就這樣,亦真亦幻、似遠似近,閱讀為生活又增添了別樣的內容。我們不知不覺間,走進了自己情感的密林深處。

人生之美,美在心靈;書香熏染,完美人生。書是生命的礦物質,她挺起了我們不屈的脊梁;書是人生的維生素,她迸發了我們無窮的力量;書是生活的美容師,她賦予了我們青春的時光;書是最好的調味酒,她滋潤了我們氣質的芳香。感受生命的喜怒哀樂,咀嚼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人生的悲歡離合,搏擊命運的風霜雨雪,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從書中得到的啟迪、教誨、樂趣,是任何東西所不能替代的。

讀書是一種品質,讀書是一種責任,讀書是一種情懷,讀書是一種境界。“展一卷書,神與之交,氣與之合,魄附其上,而魂遊其中,至掩卷仍如夢如冥,大汗淋漓,口存餘香,樂至醍醐灌頂,物我兩忘”,讀書,不僅可以使我們擺脫愚昧,洗去心靈的塵埃,走向文明;她更加賦予人才識與智慧,給人以信念與力量,通向成功、走向快樂的階梯,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懈怠自己疏遠讀書之心呢?讓我們靜心用心讀書,提升自身的素質,淨化靈魂,驅心魔,斬惡魔,戒浮躁,祛貪欲,讓藍天更藍,讓自然更綠,讓社會更優,讓人心更純,讓世界更美……

你的人生,有多少時光可以浪費

讀書需珍惜時間

如今,有許多人一說學習,總說忙,哪有時間坐下讀書。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沒有時間讀書。忙,就產生兩種結果。一是沒有時間坐下讀書。翻開書不到兩分鍾,便有電話,便有人找。有時,翻開的書落滿灰塵,總停在那一頁上。二是沒有精力讀書。忙了一天,筋疲力盡。晚上,一打開書,看不到兩頁,就想閉眼,打瞌睡,讀書便成了“休閑”。

曆數古今中外一切成大事者,無一不惜時如金。《淮南子》雲:“聖人不貴尺之壁,而重寸之陰。”意即並不看重很大的一塊寶玉,而卻非常重視每一寸光陰。美國著名的教育家霍勒斯曾說過:“假如每天有15分鍾時間讀書,那麼一年以後就可以感覺到它的結果。”讀書選擇什麼最佳時間是沒有必要的,隻要有空閑都可以讀書。讀書人樹立這個觀點是第一重要的,不必要特別去講究讀書的時間,關鍵是讀書要有一種執著和意誌力,明白了這一點,時間到處存在。無論何時何地,隻要條件允許,便可以拿起一本書,盡情地讀。

人若有誌,何患無時?人生就是奮鬥,要像盲人女作家海倫·凱勒那樣“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後一天。”讀書時間,關鍵靠“擠”。隻要肯擠時間來讀書,就不愁沒有時間。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你願意擠,總是有的。”睡覺前讀點書,使人安靜下來,有利於進入夢鄉,睡得安然;起床後讀一下書,以免起床猛了對身體不好,讀讀書調節一下神經,讓腦子充一充血,既讀了書,又保護了身體。

現漢樂府《長歌行》雲:“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東晉詩人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喜愛讀書。他寫了一首《雜詩》:“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告誡人們要珍惜時光,好好讀書。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寫有一首流傳千古的《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勸誡人們要勤奮學習,不要錯過讀書的好時光。

總之,書的魅力,言有盡而意無窮,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讀書日。一個人如果有機會有時間讀書,千萬不要錯過,應該抓緊一些,歲月倥傯,稍縱即逝,我們得融情於書,以書感懷,醉在其中,其樂無窮。讓我們珍惜自己的生命,多讀書,讀好書,讓自己活得充實些。誠然,我們可以訴說身處的困境與萬般的無奈,但無論多麼繁忙,多麼勞累,多麼貧困,多麼憂愁,隻有讀書才有樂!

珍惜時間,認真讀書

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我以為,更準確一點講,是智慧改變命運。知識,並不等於智慧;但想有智慧,首先要掌握知識。很難設想,一個沒有相當知識水平的人,會有大智慧。而掌握知識的一條十分重要渠道就是認真讀書,對青少年而言,尤其如此。我們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讓生命更有價值,就必須愛惜時間,充分利用中小學這段人們稱之為黃金時期的時日,認真讀書,盡可能讀得好一點,為爭得精彩人生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時間在不停地前進,我們無法讓它停止,也無法將它儲存起來,真是時不我待。珍愛你的生命,要想掌握自己的命運,首先要懂得珍惜時間,珍惜分分秒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學習知識,增長才幹。在這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上,要特別提高自覺性,增強主動性。如果你真的立誌要想在在同齡人麵前出類拔萃,爭做精英,你就必須明白,這是意味著你要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艱難路,就要準備承受苦與累,就要比一般人更有耐心和恒心。對此,你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要靜下心來認真讀書不是件容易的事。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想好好學習,爭得好成績。可事實上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滿意自己的成績。除了先天條件和基礎之外,就是割舍不下那些與讀書無關或關係不大,而自己又特別感興趣的事,就是不能集中精力、集中時間刻苦攻讀,就是舍不得在認真讀書上下功夫,吃不了讀書苦。通往精英的路是漫長的,在這條路上,你必須集中精力,集中時間,認真讀書、思考,特別是以學習為主的中小學時代。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來走;知識,要一點一點積累;台階要一級一級攀登。隻有堅持不斷地積累,知識才能逐步豐富起來;知識,在實踐與思考的曆練中,會逐步升華為智慧,這是學習知識的突破,這是人的素質的真正提升。

我們要從現在起珍惜每一天,每節課,每分,每秒。在這裏,我們必須樹立一個觀念,中小學學生,首先要努力做到學習好。努力做到學習好,不僅是我們自己的頭等大事,是在奠定精彩人生的基礎,也是我們對家長、對社會的一種責任。

讀書,時間總是有的

“愛讀書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的人必定愛讀書。”

華為的老總任正非曾經對新到華為的大學生說:“我一年看的書比你們看的所有書都多。”這恐怕就是任正非成功的秘訣吧。在炮火硝煙的那個年代毛澤東同誌一直都是書不離手,即使在環境極端危險的情況下,首先想到的依然是他的書。成功與書的故事還有很多,由此可見,書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不要再讓激情滿懷的豪言壯語隨時間流逝”。我們常常習慣於外界的刺激,當有人告訴你讀書的好處時,或者當你看到因為讀書成功的案例時,你也許也會暗下決心“好好讀書”,可是你真的去做沒有呢?或者你做了,但是是否堅持下來呢?可能你會說現在工作忙,事情多,沒有時間。但捫心自問你真的下定決心讀書了嗎?隻有珍惜時間,牢牢抓住時間,才會有時間。不要再默默地對著天花板發呆了,不要再沉迷於遊戲娛樂當中了,更不要再為沒有時間來找理由了。從現在開始,合理利用閑暇時間養成多讀書的好習慣,並用這個好習慣來改善你的人生。

當你在讀書當中看到那優美感人的句子,好像動聽的音符,跳躍在你的眼間。你是不是感到自己像來到了世外桃源一樣,藍天白雲、綠樹春花、小橋流水、嫋嫋炊煙、胸懷寬廣而又無憂無慮了;當你看那些名人傳記故事的時候,你是不是為他們辛苦所得的累累碩果而激動不已,同樣也會讓你有種“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情壯誌;當你在看一些關於工作技能方麵的書的時候,你是不是有種如饑似渴的感覺,而在書本中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時候,你是不是又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而感謝書本帶給了你快樂呢?

書是良師益友,當你懂得珍惜欣賞它的時候,你才會獲得更多受益。董總把讀書學習的良好風氣也帶到了鄭州,辦報紙、建圖書室、開展讀書談體會活動等。讀書已經像企業文化一樣深入到了我們的心中,我們怎能還有理由不去好好讀書學習呢?讓我們和書一起並肩作戰,在三色鴿翱翔中原大地的征途上,共同創造輝煌吧!

請別坐在時間的岸旁,看它流逝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麵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時光的流逝在朱自清先生的筆下顯得殘酷而又真實。莎士比亞說過:“在時間的大鍾上,隻有兩個字——現在。”昨天喚不回來,明天還不確定,一個人能擁有、把握的就是今天的時間,虛度今天,就是毀了昔日成果,丟了來日前程。

古今中外,凡事業有成者,都是十分珍惜和善於駕馭時間的人。並且他們很多利用時間的方法,借鑒過來用在我們今天的學習上,仍然很有效果。

1904年,正當年輕的愛因斯坦潛心於研究的時候,他的兒子出生了。於是,在家裏,他常常左手抱兒子,右手做運算;在街上,他也是一邊推著嬰兒車,一邊思考著他的研究課題;妻兒熟睡了,他還到屋外點燈撰寫論文。愛因斯坦就是這樣充分利用零碎時間,日積月累,一年中完成了四篇重要的論文,引起了物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

著名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房間,有一種獨一無二的裝飾品,那就是窗簾上、衣架上、櫃櫥上到處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小紙條。傑克·倫敦非常偏愛這些紙條,幾乎和它們形影不離。這些小紙條上麵寫滿各種各樣的文字:有美妙的詞彙,有生動的比喻,有五花八門的資料,等等。

傑克·倫敦從來都不願讓時間白白地從他眼皮底下溜過去,睡覺前,他默念著貼在床頭的小紙條;第二天早晨一覺醒來,他一邊穿衣,一邊讀著牆上的小紙條;刮臉時,鏡子上的小紙條為他提供了方便;在踱步、休息時,他可以到處找到啟發創作靈感的語彙和資料。不僅在家裏是這樣,外出的時候,傑克·倫敦也不輕易放過閑暇的一分一秒。出門前,他早已把小紙條裝在衣袋裏,以便隨時都可以掏出來看一看、想一想。

魯迅先生說過:“我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到讀書和學習上。”他幾十年如一日,從不浪費一分一秒,為後人留下了700多萬字的著作。就在重病纏身的日子裏,他還抓緊時間工作和學習,在逝世的前一天,還寫了他最後的一篇作品《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真是惜時到了生命的最後一息。

看了這幾則故事,是不是很有感觸呢?時間有時是那麼漫長,有時卻又那樣短暫,一分一秒的時間收集起來也能做成大事。

時間本是個常數,然而對於那些時間的開發者來說,它又是個變數,用“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時”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60倍。作為學生,目前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要是能把課後的一部分閑暇時間也很好地利用起來,成績提高得自然也就更快了。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同學已經開始這樣做了,他們把英語單詞、數學公式記在小本子上,隨身攜帶,等公交車的時候、排隊買飯的時候都能看上幾眼,這樣日積月累,他們的成績自然越來越好。

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珍惜時間的人就會得到無窮無盡的財富,而浪費時間的人將一無所有。

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

毛澤東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毛澤東從少年起,就勤奮好學,酷愛讀書,而且他的讀書欲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來愈強烈。在毛澤東的讀書生涯中,其學習方法可歸結為惜時、博覽,學習精神則可歸納為苦讀、堅持。

毛澤東常說:讀書治學沒有什麼捷徑和不費力的竅門,就是一要珍惜時間,二要勤奮刻苦。早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毛澤東就養成了珍惜時間的良好讀書習慣。他每天一大早就到湖南省圖書館看書。圖書館還未開門,他就在門口守候。為了讀完一部著作,幾乎天天分秒必爭,甚至連中午飯也顧不上吃,在鄰街的小鋪上隨便買點吃的,就又進圖書館繼續讀書。

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提倡以“擠”的方法獲得學習的時間,以“鑽”的方法求得對問題的深入了解。他曾經對舊日的同窗朋友蕭三說:“大家總推忙得很……忙,就要擠,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釘釘子,就可以擠進去的。”

革命戰爭歲月裏,毛澤東千方百計找書讀,尤其是想方設法收集馬列著作。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列寧的《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個策略》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等,就是在1932年4月紅軍打漳州時收集到的。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讀書的條件越來越好了,其在中南海菊香書屋的個人藏書近10萬冊。單就史書而言,就藏有《尚書》《春秋》《左傳》《二十四史》《資治通鑒》《綱鑒易知錄》《曆朝紀事本末》《讀史方輿紀要》《清史稿》等等。毛澤東寓所裏沒有任何豪華的擺設,唯獨藏書,即使學富五車的專家學者也難能與他相比。美國原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回憶當年陪同尼克鬆總統會見毛澤東主席的情景時這樣寫道:“這房間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學者的隱居處,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全能領袖的會客室。”

晚年的毛澤東,盡管他身體已很衰弱,生活上已不能完全自理,但當他讀起書來的時候,仍然可以達到如醉如癡的地步。在患白內障之後,他的視力極弱,隻能用放大鏡一點點看書,或由工作人員讀給他聽。1975年,眼睛做手術後,視力有所恢複,他又開始了大量的讀書活動,有時竟然一天讀上十幾個小時,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壓時,仍是手不釋卷。甚至在生命進入搶救狀態、彌留之際的時候,仍然以驚人的毅力堅持讀書學習。1976年9月8日晨,也就是在毛澤東臨終的前一天,還看文件、看書11次,共兩小時50分鍾。

再現毛澤東讀書的曆史畫麵,一個“苦”字由心而生,但更重要的另一方麵,是毛澤東持之以恒的讀書精神。“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這是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所作的對聯。實際上,毛澤東一生讀書未斷,甚至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乃至極其艱苦的長征歲月裏,都沒有間斷過讀書。幾乎是在他的心髒快要停止跳動的時候,才結束了他一生中從未間斷過的讀書生涯。

讀書,珍惜青春的最好方式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

所有的河流都在朝著大海的方向奔流,你何時見過它們再回頭歸西?

青春就像一隻小鳥,這會兒還在你眼前嘰嘰喳喳地鬧個不停;而下一秒,它就將飛得不見蹤影。

你看太陽每天的升起落下,像不像是一個慢動作的拋物線?太陽隻是按著既定的軌道爬升,生命的拋物線卻可以由我們自己把握。

青春時拋起的速度和角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的高度和路徑。

人們都說,青春最可愛。青春就像一個單純的孩子,誰認真嗬護她,她就對誰綻放迷人的笑容。

伽利略18歲發現鍾擺原理;席勒18歲寫成劇本《海盜》;普希金18歲寫成《自由頌》;茅以升24歲成為美國加利蘇理工大學第一個工學博士……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樣的青春何其閃亮!

你熟悉雷鋒這個名字嗎?

雷鋒的一生隻有短短的22年光陰,他的故事卻被我們傳誦了近半個世紀。1963年,毛主席發出“向雷鋒同誌學習”的號召。雷鋒身上可學的東西很多,不同行業和不同年齡段的人,會有不同的側重。我想對青少年來說,最值得學習的應該就是他那份刻苦讀書、不負青春的精神。

7歲時,雷鋒就成了孤兒,可他努力上進,抓緊一切時間努力讀書。在鞍鋼工作期間,由於表現出色,縣委機關破例讓他進入機關幹部文化補習學校學習。每次上完課回來已經很晚了,雷鋒還想多看點書,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他特意把宿舍電燈接長了電線,把燈泡拉在自己床頭邊上,再用報紙和枕巾遮住光。有一次他看書看睡著了,燈泡烤焦了枕巾和枕頭,險些出了事故,於是他又買來長筒手電代替電燈繼續開夜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