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塵埃落定(3)(3 / 3)

她隨後就命身邊得力之人去調查此事,很快,就查出了一些眉目,流言四起是不假,但是流言所說都是假的,八大臣並無不臣謀反之心,此事是背後有人推波助瀾,開始也是有人故意散播的消息,目的恐怕就是為了讓皇上與八位大臣之間不和,產生猜疑,然後互相傾軋,此人方便從中謀利。

而且此人還說,最開始聽說消息的幾人,好像都與懿太妃身邊的太監小安子接觸過,從那以後就有流言傳出。而且從此事之中,能得到最大好處的,也就是她懿太妃,因為這八大臣與皇帝不和之後,她就很有可能能坐上皇太後之位,畢竟她可是皇上的生身母親。

慈安太後聞及此言,仔細想了想,覺得此言有理,恐怕此事還真與那懿太妃脫不了幹係。這懿太妃在後宮之中,一直是心機深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先皇駕崩,她更是有了機會登上後宮之主的位置,此番被八大臣所阻,十有八九此事就是她在背後謀劃的。

可是話雖如此,但是自己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此事就是她懿太妃在背後搗鬼,自己就不能這麼無端的指責她。同時,因為流言的原因,皇上和八大臣確實已經產生了嫌隙,如果不作處理,恐怕真的會動蕩朝政,威脅到大清朝的江山社稷,所以自己不能不出麵了。

第二日,慈安皇太後在寢宮之中,召見八大臣共同飲宴,宴間不斷感謝八大臣對皇室江山的輔佐和付出,眾位大臣都是大清朝的股肱之臣,江山永固還要八大臣與皇上同心協力。同時,也隱晦的提出,希望可以給懿太妃一個正式的名分,畢竟她可是皇上的生母,太妃之名,也有點名不正言不順,而且自己並不介意與她共同為太後。

既然有了太後此言,八大臣也不好說什麼,第二日,便有幾位大臣進言說欲改懿太妃為聖母皇太後,當日,朝野上便一片附和之聲。

是以,玉兒正式被封為皇太後,上號“慈禧”,與慈安並稱兩宮皇太後。因她住是的西暖閣,又稱為“西太後。”

雖然玉兒此時已貴為太後,手裏又握著“同道堂”的印章,有著與東太後慈安差不多的權力,但,她還是明顯的感覺得到,八大臣,不會就此放過於她,反正她現在已是不可能再回頭,也不可能讓自己再陷入原來的那種境地,要想保住自己的一切,就要除去這幾個大礙眼的家夥,把皇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特別是肅順,常常目露凶光,隻怕他還會像當年一樣,會對自己下手,可是自己再加上小皇帝,還有東太後,三個人的力量,哪裏會有這幾個大臣的大?玉兒思來想去,終於想明白了一個人,可以幫到自己,就是與自己一直不明不白,又對自己死心的六爺。

忙把六爺當年所送玉佩找了出來,細細的在心裏籌劃了一番,又與烹雪二人說清事由,召來小安子,故意找了個理由,訓斥了小安子一番,“罰”他回京城思過,不許在這裏礙眼,肅順等人並未疑心。

小安子臨行前,玉兒特特的,小心的交待他。

“小安子,這個你帶上,速速回京去尋找六爺,將此物帶給六月。我和皇後還有小皇子的命就靠他了。”玉兒將自己一直帶在身上的玉佩取了出來,這個算是六爺給自己的承諾,必要的時候,帶著這個去尋找六爺。

六爺當年許諾玉兒,無論發生何事,隻要見到這個玉佩,他就會幫助玉兒的。玉兒此時,也不知道此事究竟能否成功,但是隻要有一絲的希望,她也是要去試試的,成功了那她和小皇子便得救了,倘若失敗了,下場也不會比如今的慘上分毫。

隻要有一絲的希望,她也是要去爭一爭,這大清的江山不能夠落在肅順的手中。自己的兒子才是嫡親的繼承人,這大清的江山也隻能夠是自己的。

“娘娘放心,奴才一定完成任務。”小安子收好了玉佩,他知道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如果辦好了自己的後半輩子也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倘若了出了岔子,自己這條命也甭想要了。

“還有這封信,務必親手交到六爺的手上。”玉兒緊張的交代著,是生是死,就全靠六爺了。

小安子去了,玉兒心裏很是忐忑,她在信裏說明了自己的處境,更是強調了,小皇上是他的兒子,更是把八大臣痛罵了一痛,說什麼皇旁落,對大清不利;甚至還在信裏許諾,若是六爺聯合了其他在京城的大臣,在肅順等送先帝梓宮回京之時,一舉拿下他們,發動政變,這八大臣一除,就給他最大的權利。

而小安子去後,肅順等四人(八大臣有四人在京城,並未在承德),把小皇帝的年號定為“祺祥”,且什麼事雖是給兩宮太後“看過”,卻隻是“通知”她們,甚至直言“臣等審過,兩宮太後隻須蓋上玉印即可。”

東太後生性軟弱,且並未與這些大臣交過鋒,一切都隻是看玉兒臉色行事;而玉兒現在在等六爺的消息,一切都是忍著,並勸東太後先看著他們的臉色兒;實際上,玉兒隻是想讓東太後看看大臣一旦有了權利,隻怕將來皇上也會受製於他們,讓東太後下定決心除去這八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