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傳媒文本的價值構成與符號商品結構(3 / 3)

一般地講,傳媒文本是一種具有感性意義的文化商品。在文化經濟傳播活動中,它是一種通過感性意味的產品勞動、商品交換和符號消費而構成的文化商品形態。所以,我們將采取符號經濟學的方法,從符號的內質和形式兩個層麵,探討傳媒文本的符號能指與所指之間的意指關係,進而分析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也就是說,在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中,分析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中的三個符號意指係統(即,文化產品的感性生產係統、文化商品的象征交換係統;文化消費品的象征消費係統)內部的結構性關係,以及三個符號意指係統之間的結構性關係。

(1)文化產品的感性生產係統是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的第一級係統。在這一係統中,我們可以從內質和形式兩個層麵上,分析傳媒文本生產過程中符號能指和所指之間的意指關係結構。一方麵,在傳媒文本的內質層麵上,其能指是一種具體勞動生產的感性文本,藝術家和文化媒介人通過特定的感性文本的創作或製作方式生產出各種感性人工產品;其所指是感性文本的使用價值,表現為文本中感性意義的可享用性,而不是物的有用性。另一方麵,在傳媒文本的形式層麵上,其能指是一種抽象勞動生產的內容產品,它是從表象符號的具體勞動中抽象出來的勞動價值量,由傳媒文本的一般生產成本(包括人力、財力、技術等投入而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感性意義要素所構成;其所指是內容產品的交換價值,表現為感性內容產品的可交換性。因此,在第一係統中,傳媒文本的能指與所指之間形成一種感性生產的意指關係,並分別在內質與形式兩個層麵上得以呈現。在內質層麵上,傳媒文本的具體勞動指向其使用價值中表象符號的感性享用性,所以,傳媒文本的使用價值是通過具體的感性勞動建構起來的;在形式層麵上,傳媒文本的抽象勞動指向交換價值中內容產品的勞動價值量,所以,傳媒文本的交換價值是由具體的感性勞動中生產成本和感性意義的形式化抽象而形成的。也就是說,我們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兩重性原理,將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視作一個文化產品的感性生產係統,並從符號經濟分析的方法上,闡釋了傳媒文本中符號能指和所指在內質和形式兩個層麵上的符號經濟意指關係,即,感性文本的能指內質與使用價值的所指內質之間的意指關係是具體勞動;內容產品的能指形式與交換價值的所指形式之間的意指關係是抽象勞動。

雖然,傳媒文本可以不經過商品交換的途徑實現其使用價值,人們並不一定需要通過經濟市場中商品經濟交換的方式才能獲得並享用傳媒文本。但是,在藝術經濟傳播活動中,傳媒文本的交換價值必須在商品交換的渠道中才能得以實現。所以,傳媒文本的經濟傳播活動需要納入商品交換的經濟市場之中。當傳媒文本的經濟傳播活動一旦進入商品交換的經濟市場,傳媒文本也就從生產領域進入流通領域,傳媒文本的身份也就由文化產品變為一種文化商品,符號商品的感性生產意指關係指向流通領域中符號商品的符號能指。於是,處於流通領域內的傳媒文本便被定義為一種感性符號的文化商品。因此,傳媒文本的符號經濟分析也將從文化產品的感性生產係統轉入到文化商品的象征交換係統。

(2)文化商品的象征交換係統是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的第二級係統。在第二係統中,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也可分為內質和形式兩個層麵。一方麵,在傳媒文本的內質層麵上,其能指是文化價值,表現為符號商品中漂浮不定的文化值項;其所指是象征交換關係,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象征供需關係。另一方麵,在傳媒文本的形式層麵上,其能指是經濟價值,表現為符號商品中可計量的經濟值項;其所指是經濟交換關係,以及由此形成的商品經濟供需關係。根據文化經濟兩重性的原理,我們將傳媒文本視作一個文化商品的象征交換係統。在這個係統中,傳媒文本符號的內質層麵提供了一種質的規定性,而傳媒文本符號能指的形式層麵則是一種量的規定性。一方麵,傳媒文本符號能指的內質上構成了一種差異交換的意指關係,表現為文化的價值項與象征交換關係之間的差異交換;另一方麵,傳媒文本符號能指的形式上構成了一種等價交換的意指關係,表現為經濟的價值項與經濟交換關係之間的等價交換。因此,傳媒文本的符號經濟意指關係表現為,文化價值的能指內質與象征交換關係的所指內質之間的意指關係是差異交換形式;經濟價值的能指形式與經濟交換關係的所指形式之間的意指關係是等價交換形式。

應該指出,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在由感性生產係統向象征交換係統的轉換過程中,實際上是一種形式化(抽象化)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一般商品等價交換形式的特點上,揭示了這種形式化過程的三個特性,即,使用價值變為價值的表現形式(交換價值);具體勞動變為抽象人類勞動的表現形式(抽象勞動);私人勞動變為直接社會形式上的勞動(社會勞動)。卡爾·馬克思:《資本論》(根據作者修訂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33、35、36頁。但是,當傳媒文本從生產領域進入流通領域之後,傳媒文本並沒有因為這種形式化的過程而使符號商品結構中的感性意義被徹底消除,傳媒文本的商品價值中的文化價值屬性並沒有被完全排空。也就是說,在商品交換市場上,傳媒文本仍然保留了它獨有的感性文化的價值特性,傳媒文本就是以此特性而與一般的物質商品區別開來,成為一種符號商品。正是基於傳媒文本是一種符號商品的特性,我們可以將傳媒文本的商品價值區分為內質和形式兩個層麵,進而分別從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符號能指意指關係中找出傳媒文本的兩種交換形式,即差異交換與等價交換。而差異交換與等價交換的符號商品象征交換意指關係由流通領域指向消費領域中符號商品的符號能指。於是,在消費領域內,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也被定義為一種文化消費品。

(3)文化消費品的象征消費係統是傳媒文本符號商品結構的第三級係統。雖然,在流通領域內,傳媒文本可以通過商品的交易活動表現為符號商品的買賣關係。但是,當傳媒文本一旦由商品買賣進入商品消費領域之後,傳媒文本也就由文化商品的象征交換係統轉入文化消費品的象征消費係統。在這個係統中,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也可以被區分為內質與形式兩個層麵,一方麵,在傳媒文本的內質層麵上,其能指是無形的感性意義,表現為某種知識產權的精神情感質素,其所指是人們享用文化消費品的文化消費欲望與文化消費能力;另一方麵,在傳媒文本的形式層麵上,其能指是有形的消費品,表現為某種知識產權的物權質素,其所指是人們占有文化消費品的商品購買欲與商品購買力。也就是說,在傳媒文本的商品交換活動轉入消費領域的過程中,差異交換與等級交換的意指關係便形式化地指向一種具有知識產權特性的文化消費品符號能指。因此,在消費領域內,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意指關係表現為,無形的感性意義的能指內質與人們的文化消費欲和文化消費力的所指內質之間,構成感性文化品味差別上的意指關係;有形的消費品形態的能指形式與人們的商品購買欲和購買力之間,構成社會經濟等級上的意指關係。正如菲斯克所言,“在文化經濟中,交換和流通的不是財富,而是意義、快樂和社會身份。當然,主要基於金融經濟的商品在文化經濟中也能發揮作用,消費者在相似的商品中做出選擇時,通常不是比較其使用價值(盡管給消費者提供建議的人注重使用價值),而是比較其文化價值;從諸多商品中作出一種選擇,就成了消費者對意義、快樂和社會身份的選擇。”約翰·菲斯克:《電視文化》,祈阿紅、張鯤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447頁。因此,在文化消費領域,一方麵,傳媒文本是一種感性意義的文化消費品,而不是一般的物質消費品,這就使傳媒文本的符號能指具有了知識產權的特性,在有形物權的能指形式中內含著無形的精神情感的能指內質;另一方麵,傳媒文本是一種主要滿足人們的文化消費欲與文化消費力,而不是物質消費欲與消費力,這就使傳媒文本的符號所指具有了文化消費的特性,在有形的物質消費欲與物質消費力的所指形式中植入了文化消費欲與文化消費力。正是在消費領域中,我們找到了傳媒文本符號商品結構的感性文化品味差別與社會經濟等級。

符號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表明,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是由文化產品的感性生產係統、文化商品的象征交換係統和文化消費品的象征消費係統構成的。一方麵,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表現為三個相對獨立而又依次展開的符號意指係統,並在三個符號意指係統內部,符號商品的能指與所指分別構成符號的內質和形式兩個層麵;另一方麵,這三個符號商品的符號意指係統之間,又構成了一種係統間的結構性符號意指關係,表現為,每一級係統的符號意指關係在形式化的過程中指向下一級係統的符號能指,並在下一級符號商品係統中分別從符號的內質和形式兩個方向,進行符號意指活動,並最終進入象征消費係統。在感性生產係統中,我們運用馬克思關於勞動兩重性的原理,分析了傳媒文本生產過程中的雙重意指關係,即,內質層麵上的具體勞動在感性文本(能指)與使用價值(所指)之間的意指關係;形式層麵上的抽象勞動在內容產品(能指)與交換價值(所指)之間的意指關係。在傳媒文本的文化產品生產與文化商品交換的跨係統意指活動中,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進入一次形式化的過程,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意指關係由感性生產係統轉入象征交換係統,符號經濟學的分析由文化產品的生產領域進入文化商品的流通領域。在文化商品的象征交換係統中,我們根據文化經濟兩重性的原理,分析了傳媒文本交換活動中的意指關係,即,內質層麵上的差異交換在文化價值(能指)與象征交換關係(所指)之間的意指關係;形式層麵上的等價交換在經濟價值(能指)與經濟交換關係(所指)之間的意指關係。隨著傳媒文本轉入消費領域,傳媒文本的文化商品交換與文化消費品的消費發生了跨係統的意指活動,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便進入了二次形式化的過程,差異交換與等價交換的意指關係由象征交換係統轉入象征消費係統,符號經濟學的分析由文化商品的流通領域進入文化消費品的消費領域。在文化消費品的象征消費係統中,我們根據知識產權兩重性的原理,分析了傳媒文本消費活動中的意指關係,即,內質層麵上的感性文化品味差別在無形的感性意義(能指)與文化消費欲和文化消費力(所指)之間的意指關係;形式層麵上的社會經濟等級在有形的消費品形態(能指)與消費品購買欲與消費購買力(所指)之間的意指關係。這樣,我們從傳媒文本的文化經濟傳播活動中,從生產係統、交換係統、消費係統三個領域,探討了傳媒文本的符號商品結構及其符號意指關係,即,傳媒文本在三個符號意指係統中符號意指的運作程序和符碼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