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水生動物蟄(毒)傷(2 / 2)

(2)肉芽腫性結節:在刺傷後1年內於局部出現圓形、0.2~0.5厘米大小的堅硬結節,單發或多發。結節表麵呈疣狀,質地堅硬,呈淡紅色或青色,以後變為黃褐色,表麵角化。

有的結節表麵呈火山口狀,一般不痛或有輕度壓痛,多發生於手部。這種肉芽腫結節可能是海膽刺傷皮膚後,脆而易斷的棘刺的尖端殘留在皮膚內,數月之後形成異物肉芽腫。

(3)浸潤性斑塊:在刺傷皮膚後數月內,在局部出現彌漫性暗紅色浸潤斑塊,多發生於手指。之後手指可出現梭狀畸形,並有局限性骨破壞及鄰近指關節滑膜炎的症狀,使手指活動受限。這種症狀經久不愈,少數可自然吸收。

(4)中毒症狀:海膽體內的毒液或神經毒素注入人體除引起局部皮損外,有時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狀,如頭暈、頭痛、心悸、血壓下降、呼吸困難、麵癱,甚至出現全身癱瘓而致患者死亡。

9.被海膽、海星刺傷後怎麼辦?

(1)被刺後要仔細檢查皮損內有無殘留的棘刺突,如有,要首先去除(同毒蜂蜇傷的尾刺去除方法),必要時用手術方法取出。

(2)然後用肥皂水等衝洗患處約30分鍾。

(3)用碘伏或酒精塗抹患處來消毒。

(4)外塗消炎、止癢、止痛的藥水,以防繼發感染。

(5)出現中毒症狀要及時前往醫院救治。

10.石頭魚是什麼魚,有毒嗎?

石頭魚屬毒魚鮋魚族,學名“玫瑰毒魚鮋”,因其像玫瑰花一樣長有刺,且有毒,故而得名。石頭魚分布很廣,在任何海域都有,但以熱帶及鹹淡水交界處為多,香港海域亦有石頭魚出產,又名“石崇”。

石頭魚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強的魚,它的致命一刺被描述為給予人類最疼的刺痛。石頭魚雖然貌不驚人,身長隻有30厘米左右,它喜歡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如果有人不留意踩著了它,它就會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並向其發射出致命劇毒,它的脊背上那12~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鞋底刺入腳掌,使人很快中毒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石頭魚背部有幾條毒鰭,鰭下生有毒腺,每條毒腺直通毒囊,囊內藏有劇毒毒液。當被毒鰭刺中,毒囊受擠壓,便會射出毒液,沿毒腺及鰭射入人體。被刺者會馬上苦不堪言,剛開始疼痛難忍,傷口腫脹,繼而暈眩、抽筋而至休克、不省人事,若搶救不及時便會死亡。

11.石頭魚刺傷後如何治療?

(1)防止毒液蔓延。放低患肢,限製活動,用消毒繃帶繃紮腳踝部近心端,以減少毒素吸收擴散至全身,方法參見毒蛇咬傷。

(2)局部清創。先用生理鹽水衝洗傷口,再用2%的過氧化氫消毒。

(3)解毒止痛。口服季德勝蛇藥片10片,再用溫開水將10片季德勝蛇藥片搗溶,敷在傷口周圍;口服去痛片2片,每天堅持換藥,3天後,疼痛、紅腫症狀即可緩解。

(4)局部麻醉。可用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使傷口周圍浸潤麻醉或指神經阻滯。

(5)藥物治療。常規給予預防破傷風、抗感染、大劑量激素、鎮痛及補液利尿等對症支持治療。

(6)一般治療。臥床休息,患肢抬高消腫。

12.黃貂魚是什麼魚,能傷人嗎?

黃貂魚也叫魚、草帽魚、蒲扇魚。身體極扁平,體盤近圓形,寬大於長。嘴寬而短,嘴端尖突,眼小,突出,口、鼻孔、鰓孔、泄殖孔均位於體盤腹麵,齒細小,呈鋪石狀排列。體盤背麵正中有一縱行結刺,在尾部的較大,肩區兩側有1或2行結刺。尾前部寬扁,後部細長如鞭,其長為體盤長的2.0~2.7倍,在其前部有1根有鋸齒的扁平尾刺,尾刺基部有一毒腺。在尾刺之後,尾的背腹麵各有一皮膜,腹麵較高且長,體盤背麵呈赤褐色,邊緣略淡。

黃貂魚尾刺有毒。活體常揮動尾部進行刺擊,人撈捕或處理魚貨時常被刺傷。由於尾刺兩側倒生鋸齒,刺入皮肉再拔出時,尾刺兩側鋸齒往往使周圍組織造成嚴重裂傷,而尾刺毒腺分泌的毒液則使患者立即發生劇痛、燒灼感,繼而全身陣痛、痙攣。創口很快變成灰色,蒼白,然後周圍皮膚紅腫,並伴有全身症狀,如血壓下降、嘔吐、腹瀉、發熱畏寒、心跳加速、肌肉麻痹,甚至死亡。如果及時治療還好;若治療不當,數天後仍可複發,且有後遺症,如傷及手指,則會使手指強直,不能屈彎。

13.被黃貂魚刺傷後如何治療?

被黃貂魚刺傷後其處理辦法同石頭魚刺傷的治療。